□杜 靜
(龍巖市新羅區農業農村局,福建 龍巖 364000)
當前農業已經進入改革深化階段,促使農業經濟向著高質量方向發展,為我國解決“三農”問題提供了重要助力和支持。土地資源是農業發展的主要影響因素,我國擁有豐富的土地資源,但是隨著土地資源的不斷開發,農業生產面臨著較多問題,如城市化快速發展吸引了大量農村勞動力,使得農村地區缺少優質勞動力,耕地利用效率下降,給農業可持續發展帶來影響。土地流轉可以合理配置現有的土地資源,提高利用效率,深化土地改革進程,推動農村地區經濟快速發展。相關部門需要正確認識土地流轉的積極影響,制訂合適的發展對策,加快土地流轉速度。
土地流轉是指土地使用權流轉,部分擁有土地承包經營權的農戶將土地使用權轉讓給其他人,可是農戶,也可是經濟組織,農戶仍然擁有土地承包權[1]。土地流轉過程中需要確保所有權,穩定農民承包權,靈活運用使用權,以此提高土地資源的利用率,保證農民自愿流轉土地,堅持有償原則,保障農民的合法權益。目前,土地流轉速度持續加快,流轉類型呈現多樣化,為我國農村經濟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推動力。
出租是土地流轉最為常見的一種模式,將土地使用權轉移給其他人,出租土地的農戶仍然擁有土地經營權。《農村土地承包法》提出,在土地出租過程中需要簽訂合同,在合同中確定土地出租時間和期限,要求定期付給農戶租金。在農村地區出租土地通常屬于農戶的自主行為,操作較為容易,所需要投入的成本較低,是土地流轉的主要方式。但是在土地出租過程中缺乏規范化的操作流程,出租時間較短。只有保證出租的合法性,才能保證雙方權益不受損害,堅持平等互利的原則。
股份合作模式和土地入股具有較多的相似之處,屬于現代化的合作機制,將分紅獲益作為土地流轉的核心,堅持資源化、集約化,可以構建合作經營機制,有利于提升農民收入。應用股份合作模式合理轉化了土地承包權,使其以股權的方式存在,將股權轉讓給股份合作制組織,即由經濟組織使用土地資源。在股份合作過程中,需要堅持自愿原則,將促進農業經濟發展作為主要目的,形成合作生產模式。經濟組織可以集中管理土地,提高土地資源的利用效率。在后續分配收入效益時,需要堅持土地保底和收益分紅兩項原則[2]。
反租倒包是一種出租模式,農戶和企業或者和集體經濟組織簽訂出租合同,由企業或者集體經濟組織統一管理土地資源,規劃土地使用方式。之后由企業或經濟組織利用招標的模式發放土地經營權,在合同中需要確定雙方承擔的責任和義務。但是在具體應用的過程中仍然存在較多問題,應用并不廣泛,需要在今后應用的過程中持續調整。在相關規定中提出反租倒包必須要堅持自愿原則,不能強制,不可以利用少數服從多數的方式強行占用土地資源。在承包期間內不能收回農戶的承包地,解決權力異化的問題,保障農民權益。
以土地承包責任制為基礎,農民可以合理利用土地,將其作為入股資本組織農民合作社,將土地作為股份,改變農民以往的獲利方式,從生產效益改變為分紅效益。農民在入股的過程中可以與企業展開深入合作,有利于構建規模化運營管理機制,形成收益股權化的發展模式,構建集約化生產體系[3]。土地入股融合了按勞分配以及股份分紅的優勢,能夠提高土地流轉效率,增加農民收益。
土地流轉是我國農業經濟發展的重要手段,是現階段農業發展重點關注的問題,給農業經濟帶來了較多的積極影響。
在農業生產活動中提升生產效益是極其關鍵的,能夠推動農業經濟穩定發展。隨著土地流轉制度的不斷完善,土地資源利用呈集中化趨勢,改善了以往土地資源分散、經濟效益低的問題。
在集約化經營的過程中,應合理應用各類新型的農業生產技術,例如農業機械化生產技術,其已經成為農業生產活動中使用的重要技術,能夠合理利用各類農業機械設備提高生產效率,減少人力資源投入,提高生產效益[4]。
土地資源是農業發展的重要基礎,活用土地資源才能真正提高農業生產活動的效益,因此如何提高資源利用率是相關人員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目前,農村地區出現了大面積耕地資源荒廢的現象,土地流轉可以解決這一問題,將土地資源轉移給需要的農戶或者經濟組織,合理開發土地資源的內在價值,充分發揮土地資源在農業經濟發展過程中的功能和作用[5]。在土地流轉過程中價格因素是影響流轉效率的關鍵,合理調控土地流轉價格,能夠激發農民參與土地流轉的積極性,使其主動轉移土地資源使用權。
農村產業結構優化是現階段農業發展的重點,調整產業結構能夠落實鄉村振興發展戰略,加快農業經濟發展速度。土地流轉能夠促使規模化經營模式的形成,有利于培育更多的家庭農場,擴大經營范圍,為家庭農場的發展提供更多機會。土地流轉可以推動一體化種養殖模式,將農業生產活動與家禽養殖、水產養殖以及林下種植緊密結合,合理應用各類資源,減少農業成本投入,加快產業結構升級速度。例如,在農業發展過程中可以結合畜禽養殖和種植活動,畜禽糞便可以作為農業生產過程中的肥料,殘留秸稈可以作為飼料,有利于提高生產效益[6]。土地流轉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農業觀光旅游的發展速度,為農業經濟發展提供新的增長點。承包土地資源的組織普遍資金實力雄厚,能夠促使農業結構向著多元化方向發展,完善生產鏈,深加工和精加工農產品,塑造優質產品品牌,提高農產品市場影響力。
城市和農村地區經濟發展差異較大,農民普遍經濟收入渠道單一,收入水平較低,多數青壯年勞動力為了增加收入,前往城市就業,但是在城市就業的過程中農民面臨著較多挑戰,受文化、技術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約,獲取的勞動收入較少,普遍從事體力勞動。因此必須重視解決農民經濟收入低的問題,提高收入水平,推動社會和諧發展。土地流轉可以拓寬農民增收渠道,農戶可以將土地出租或者以其他形式將使用權轉移給企業、集體經濟組織,獲取租金或者分紅收益。與此同時,可前往城市就業,擁有農業和非農業兩份收入,解決大面積土地資源閑置問題,拓寬增收渠道,讓農民擁有更多的可支配收入[7]。
在農業生產的過程中需要大量勞動力,受農業生產影響,農村地區大量勞動力被約束,對我國城市經濟的發展產生不利影響,使城市出現了勞動力短缺的現象。土地流轉可以釋放農村勞動力,避免大批優質勞動力被生產活動約束,讓更多的農民前往城市務工,推動社會經濟穩定發展。土地流轉后可以由其他組織規模化經營,合理利用土地資源,讓農村地區其他剩余的勞動力擁有就業機會,對推動農業經濟持續穩定發展有積極影響。
農村土地流轉在發展過程中仍然存在較多問題,例如土地流轉效率低下、生產效益較低等,從而影響各個主體參與土地流轉的積極性。在土地流轉的過程中,極其容易出現各種糾紛問題,損害農民的合法權益,讓很多農民出現了望而卻步的心態。因此必須重視調整農村土地流轉發展對策,提出合適的發展策略,為土地流轉提供重要的基礎保障。
農村土地流轉起步較晚,現階段部分農村地區還未實現大規模土地整合,需要進一步加強土地集約化管理,以解決農村土地分散問題。在完成土地流轉后,需要集中土地資源,改變以往零散分布的特點,擴大土地資源應用規模,發揮土地所具備的經濟價值。土地資源較為特殊,需要發揮政府的引導作用,重視調整土地資源整合方式,降低土地管理成本,形成規模化土地流轉的方式[8]。
培育現代化農民是推動農業經濟發展的主要方式之一,能提高農民的綜合素質,讓農民適應現階段的農業發展趨勢。在土地資源流轉后,應調整土地資源的利用方式,改變以往人工作業的生產模式,重視推廣機械化種植技術,全面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在這種情況下,農民如果沒有完全掌握機械化技術,會影響生產效率,難以發揮機械化技術的功能和作用。因此,需要加強重視培育現代化農民,利用各種方式提高農民的綜合能力。首先,培養農民的專業能力,讓農民掌握新型栽培技術以及種植技術的應用要點,調整傳統生產理念,落實農業生產技術要點,提高農業生產效益。其次,改變農民思想意識,使其認識到土地流轉的必要性,積極學習現代化種植理念和相關理論知識,加強農民學習能力。
農民就業是土地流轉過程中面臨的主要問題,主要原因在于很多農民認為失去土地便會影響自己的日常生活。在傳統觀念中,土地是農民生存的基本保障,農民對土地流轉缺少正確的認知,認為土地流轉會讓自己失去土地,制約和影響土地流轉。因此,在土地流轉政策推行過程中,需要加強就業管理,不斷優化農村產業結構,解決農民就業問題。政府可以針對農村企業設置綠色通道,讓社會資本參與到土地流轉活動中,為土地流轉提供重要的資金支持,推動農業體系朝著現代化方向發展[9]。企業在接收土地資源后可以將農民作為勞動力,在農民出租土地后,為其提供就業崗位,解決農民經濟收入的問題,調動農民參與土地流轉的積極性。
土地流轉操作不規范是制約土地流轉的主要因素,需要完善法律保障機制,讓土地流轉擁有法律依據,促使土地流轉合法化。農民擁有土地承包經營權,但是不同地區在承包期限方面存在較大差異,部分地區承包期限為10 年,部分地區承包期限為30 年,在到達承包期限后,如果未繼續簽訂合同,會影響后續的土地流轉。面對這種問題,為確保農民擁有土地經營權,提高土地流轉的規范化水平,應當做好土地確權頒證工作,明確農民權益,保證土地流轉的有序性。
在土地流轉過程中,必須保證農民處于自愿狀態,不能強制農民進行土地流轉,如果土地承包到期需要考慮農民意愿,不可以強制將土地資源劃歸給集體組織[10]。當前,農村建設各類工程項目能夠改善農村居民的生活環境,需要占據大量的土地資源。在這種情況下,如需占用農民的土地資源,必須在政府審批后才可以使用土地資源,不能出現強占的現象,否則會嚴重損害農民利益。同時,在法律條文中需要明確占用土地資源后如何補償農民,明確補償標準,保障農民自身權益。對于農民而言,土地生產是其主要的經濟收入來源,也是農民的生活保障,占用土地資源后會使農民的生活受到影響,因此需要合理安排和規劃農民就業[11]。
目前,我國土地流轉所產生的效益仍然較少,導致這一問題的主要原因在于未形成完善的中介服務體系,土地流轉缺少合適的交易媒介,農戶和其他農戶之間缺少良好的溝通渠道,無法及時獲取關于土地流轉的信息,影響土地流轉價格調控,難以及時流轉土地。信息不對稱會提高土地流轉所需的投入成本,導致土地轉讓者以及土地承包者無法盡快匹配。面對這種問題必須要優化中介服務模式,搭建中介服務平臺,合理利用信息技術提高中介服務質量,在服務平臺上及時發布有關于土地流轉的信息,暢通轉讓者以及承包者的溝通渠道。
為了能夠提升中介服務的規范性,監管交易平臺以及中介平臺需確保信息的真實性和準確性,保證雙方權益。為中介組織提供適當的政策優惠,積極鼓勵中介組織發展并擴大中介組織規模,力求為雙方提供合理的中介服務。有效管理中介市場,完善流轉程序,使中介組織更加合理地評估和分析土地價格,有序開展土地流轉工作。政府可以發揮自身的引導作用,聯合企業、鄉鎮組織構建統一的土地流轉交易平臺,結合當地情況分析土地流轉發展趨勢,落實土地流轉政策要求,推動農業現代化發展[12]。
土地流轉包括出租、股份合作、反租倒包、入股這4 種形式,通過農村土地流轉可以提升農業生產效益,提升土地資源利用率,優化農村產業結構,增加農民經濟收入,促進勞動力轉移,為農業經濟發展提供重要助力。在土地流轉過程中,為了加快流轉速度,應構建集約化管理模式,積極培育現代化農民,做好農民就業管理工作,完善法律保障機制,解決農業生產過程中浪費土地資源的現象,提高土地要素的利用率,緩解耕地開發和耕地利用方面存在的矛盾。在未來發展農業的過程中,應及時結合土地流轉政策的變化調整農業發展模式,優化土地資源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