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靜
(中共晉城市委黨校,山西 晉城 048000)
“新型職業農民”這一概念首次出現在2012 年中央一號文件中,該文件從加快農業科技創新、促進農業科技成果推廣應用的層面考慮,鮮明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這預示著農民在今后不再是一種身份的象征,而是成為一種職業的體現。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能夠使農民有效、及時、合理地應對在農業生產前、生產中和生產后等各個環節出現的問題,為實現鄉村振興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撐。
晉城市位于山西省東南部,現轄高平市、澤州縣、陽城縣、陵川縣和沁水縣等市(縣),共有84 個鄉,1 553 個行政村。截至2020 年底,晉城市有219.5 萬人口,其中農業人口172 萬人,鄉村從業人員80.78 萬人,新型職業農民2.6 萬人?!笆濉币詠?,晉城市緊緊圍繞脫貧攻堅戰、鄉村振興戰略,科學審視農業發展條件和潛力,以農林文旅康產業融合發展為抓手,深入實施“特、優”戰略,實施鄉村產業振興戰略,累計有1.65 萬人(次)接受免費教育培訓,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培養了一批“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講誠信”的農村實用人才。
晉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農民教育培育工作,從長遠角度考量。在行動之初,2014 年晉城市政府出臺了《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規劃綱要(2014—2019)》,2020 年市委農工辦出臺了《晉城市農村實用人才培養“羚羊領跑計劃”行動方案(2019—2023)》,可以看出晉城市委、市政府對于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立足長遠,從頂層設計上重視規劃,從政策上給予支持,從財政上投入大量資金。
一是投入大量資金?!笆濉逼陂g,市級財政在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中累計投入超1 300 萬元,投入資金數較大,在山西省屬領先行列。二是完善扶持政策。2019 年晉城市開展職業農民技能評價工作,參與人數較多,2 328 人獲得相應證書,占培育人數的92.2%。與金融相關部門、保險公司合作,向廣大農民宣傳介紹惠農信貸服務相關方面的政策以及農業、農民保險相關業務。積極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大力宣傳新型職業農民優秀事跡,積極推選優秀代表,其中共有15 名成員擔任市級人大代表或政協委員。2015—2020 年,晉城市有2 人榮獲山西省“十佳新型職業農民”“三十佳高素質農民”稱號。
晉城市在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方面,根據農村管理型人才、生產經營型人才、農業技能型人才的劃分標準進行市(縣)分層、分類教育培訓。
農村管理型人才主要針對支村“兩委”班子成員,在農村他們擔負著管理職責,充當著“火車頭”的重要角色。根據《中國共產黨支部工作條例》規定,農村黨支部全面領導本村的各項工作,所以通過教育培訓進一步提高其管理村集體事務的能力、帶領全村走共同富裕的經濟發展能力和貫徹落實政策的行動力。
生產經營型人才主要從事農產品加工、市場營銷、延伸農業產業鏈以及品牌創建等與市場緊密相關的環節,比如現在市場上常見的農業職業經理人、返鄉創業的青年、農產品經紀人等,通過教育培訓進一步提升他們的生產經營能力、市場應對能力、帶動小農戶共同發展的能力。
農業技能型人才覆蓋在經營型主體和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中從事技術相關的人才。面對地區不同、產品不同、崗位不同等差異化的現象,各地區缺乏技能型人才。掌握技術可以倍增產量,用好電商平臺可以使農副產品搭上互聯網的“快車”,實現產銷對接,同時讓更多農民,尤其是貧困農民通過學習技能改善生活條件、提高生活質量[1]。
晉城市明確培育主體,通過多方參與激活完善農民培育的運行機制,形成了以市(縣)農廣校、農技推廣機構等公益性組織,同時調動農民專業合作社和農民協會等不同機構積極參與其中,在市(縣)積極建立師資庫,并成立省級高素質農民培育學校,極大地豐富了人才共享,壯大了院校力量,進一步激發了農民干事創業的活力。
在培育內容上,積極利用互聯網優勢,根據農民類型,分別設置綜合素養類、專業能力類、能力拓展類等課程。培育院??梢愿鶕貐^實際情況靈活選擇集中培訓或分段培訓,設置不同課程滿足不同類型人員的需求。比如農民管理型人才通過掛職鍛煉的方式提高其管理水平;生產經營型人才以學習農業做得好、做得強的地方經驗為主要內容,進一步提高當地農業生產水平;專業技能型人才通常優先“就近就地”原則,提升技術的同時能夠立即投入應用。除以上培育形式,在培育農民方面,應充分利用互聯網的優勢,讓農民足不出戶接受最新技能、知識和理念,晉城市在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的過程中利用好網絡平臺,如中國農村遠程教育網、“云上智農”APP 等,讓廣大農民更高效、更便捷獲取信息和知識。
另外,晉城市農業農村局在山西省職業農民培育活動中開創先河,積極組織職業農民學習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2020 年組織16 名職業農民去國外學習交流。2021 年組織學員分別到運城、晉中、長治等省內地區觀摩學習,到陜西楊凌、山東壽光等省外地區考察,起到了很好的學習觀摩效果[2]。
晉城市在發展農業方面具備氣候、土壤等自然條件的優勢,共有耕地面積20.53 萬hm2,其中基本農田面積16.49 萬hm2,農作物耕地面積9.13 萬hm2,有效灌溉面積4.852 萬hm2,建成高標準農田91.8 萬hm2。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近幾年農民數量呈下降趨勢,尤其是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外出務工,年輕人普遍存在不愿種地、不會種地、不善種地的問題。農村逐漸成為“空心村”,留下的都是老人、婦女和兒童。農業具有投入周期較長、見效慢等特點,且農產品質量、價格受很多不可控因素的影響,種種因素疊加使較多年輕人放棄農業生產活動,不愿接受農民身份。組織農村現有從事農業活動的人員參加培訓,受學歷低、接受新鮮事物能力弱等因素影響,農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不高,甚者部分農民出現被動學習的狀態,培育效果欠佳。
晉城市在培訓新型職業農民方面,以農業相關大學、科研院所、農廣校以及農業職業院校等為主承接并開展培訓任務工作。2021 年全國鄉村振興人才培養優質學校有98 所、農業科研院所有3 所,其中山西省只有4 所學校,分別是山西運城農業職業技術學院、晉中職業技術學院、山西省畜牧獸醫學校以及太原生態工程學校,學校數量有限且大多集中在省會城市,離晉城市有一定距離。
在開展大量高素質農民培訓時,了解當地實際情況、懂農業技術、熟悉產業發展策略、提供實質創新創業技能課程的教師少之又少,加之山西省農忙農閑時節較為一致,所以集中開展培訓時存在師資力量不足的現實問題。除此之外,在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過程中,發現適用于當地農民學習的教材較少[3]。
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過程中存在單純追求培訓數量、培訓人數的現象,在培育內容的把控上存在精準度不高、實用性欠缺的現實問題。農民生產種植農作物,發展特色養殖業,對氣候條件、地域條件、生產周期、特色產業等縣有獨具地方特色的個性化需求。培訓應滿足農民對不同生產、經營情況的實際的需求。在以往培訓中存在老師講授的知識過于寬泛,沒有針對地方實際的情況,無法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農民學習后普遍反映實用性不強。培訓前政府有關部門與培訓單位、講授老師之間缺乏具體溝通,一些老師多是外聘專家,對當地實際情況不了解,教學內容針對性不強,導致農民參與積極性受挫,無法滿足農民的具體需求。在新型職業農民培訓中,短期培訓次數多于長期培訓次數,有針對性的講解內容指導少,實踐中存在的問題在后期生產中得不到及時、有效的解決方案。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新型職業農民進入越來越多人的視野,全國各地也在積極探索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這一工作不僅是農業農村局或者政府某一個部門的工作,與教育、財政以及人社等部門也有關系,是一項協調配合的工作,需要共同形成一個政策標準。當下,晉城市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制度完善,許多具體事務仍處于模糊狀態。比如,培訓前哪些人具備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資格,這一界定標準沒有形成統一、規范的標準,更多是取決于村里有哪些人愿意參加,培訓對象納入缺乏標準;培訓后通過哪些程序、考試,取得什么樣的成果可以認定農民培訓合格,各個地方做法不盡相同,沒有形成一個具體的考核制度加以鞏固。同時,在培訓宣傳和引導方面缺乏相應的宣傳政策。制度不健全導致農民培育效果大打折扣,有些農民表示學的知識與實際不匹配,學而無用,從而影響后續的培訓效果。對農業農村發展政策宣傳不到位,農民不能很好把握當下農業生產熱點,影響后續生產經營。
農業是基礎,農村是根本,農民是保證,做好“三農”工作是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的必備條件。各行各業要取得成績,離不開引進人才。在面對農村年輕人大量流失的情況,政府應該高度重視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培育好農村現有勞動力,通過培訓發現人才、善用人才、留住人才。
通過不斷宣傳農民培育政策讓更多農民參與其中,不斷擴充行家里手,通過政策引領吸引更多在外打工人員返鄉創業,對農民創業、發展新興產業給予政策、資金支持。從制度層面為新型職業農民保駕護航,規范新型職業農民的準入準出規則,提升培育含金量,通過規范資格證書取得標準,讓獲得合格證書的農民在生產經營中享受政策優待,通過貼息貸款方式鼓勵農民創業。
政策、資金傾斜一些農業發展薄弱、農村人口較少的農村,通過培養農業帶頭人帶動農村農業整體發展。整合農村閑置資源,對薄弱地方給予培訓資格優待,充分調動現有農民積極性,爭取每年在經濟發展較弱的農村給予多次培育機會。提供一對一專項服務,專家與農民面對面交流解決現實問題,提高其他村民教育培訓的積極性,通過示范戶的帶動作用,吸引更多人加入新型職業農民的教育培訓中。
農業生產經營與其他行業最大的區別是具有地方性,晉城市大力實施農業“特、優”戰略,著重培育蔬菜、中藥材、生豬、家禽、肉羊、蜂業六大特優產業集群。找準地方特色,需要人才提供技術指引,在開展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的過程中,必須優化師資隊伍,培養本土專家。
一是在山西科技學院、晉城職業技術學院等院校開設農業類課程,尤其針對晉城市農業發展進行專項研究,每年在農民培育的過程中邀請當地院校教師開設課程,有針對性、實用性地講解,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通過線上云直播,讓更多農民在家門口可以學習、在空閑時可以通過網絡多次重復學習。
二是要擴充師資隊伍,通過農民培育發掘身邊優秀人才,納入師資隊伍,經過學員理論學習與實踐操作轉化為本土專家,通過實踐操作傳授自己所學的經驗,幫助更多農民投入生產實踐。政府相關部門在培養師資隊伍的過程中,留存經費用于教師隊伍的培訓交流,每年到省內省外學習,豐富自身知識儲備,進一步提高理論水平,更好地運用到教學過程中。通過選拔金牌教師,提升農民培育師資隊伍質量。
三是加強當地農業教學教材編寫,通過理論教學和實地操作相結合的方式,編寫當地農業生產方面的教材,通過教材方便農民翻閱學習,推廣當地特色,一舉多得。
晉城市按照“羚羊領跑計劃”行動方案,圍繞農業農村工作提升農民培育質量,按照“提品質、出精品、創經典”的工作要求,高質量開展農民培育,培養農村實用人才。在培訓人員上,緊密結合晉城市發展情況,分類培訓返鄉入鄉創新創業和高素質女性農民、新型經營主體帶頭人、鄉村建設帶頭人、種養加能手等不同主體,開展提質增效高端培訓。在培訓內容上,針對晉城市發展特色,設置培訓班次,通過培訓內容提高培育效果。
一是開設“民宿管家”精品培訓班,培訓對象為民宿經營者和管理者。隨著晉城市打造康養產業以來,各縣(市、區)積極開發民宿,但經營者普遍欠缺民宿管理運營經驗,急需充電補短板。針對農民需求,有針對性地開設“民宿管家”精品班,應帶著問題進行教育培訓。
二是開設“電商新農人”精品班,讓手機成為“新農具”、電子商務成為銷售主流的時代。一個好主播帶來的經濟效益是不可估量的,據相關部門數據顯示,農產品網絡零售額已連續幾年保持了兩位數的快速增長。因此一定要加快培養本土主播來助推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利用互聯網吸引更多“電商新農人”加入新型職業農民隊伍,拓寬農民培訓渠道,與時代接軌。
三是設立農民職業技能大賽。通過比賽能夠在短時間內提高農民技能水平,在比賽中找優勢與不足,通過設立農作物植保員、動物檢驗檢疫員、農機修理工、茶藝師及養蜂技術員等與地方農業發展息息相關的人員類型,有組織、有程序地召開農民職業技能大賽,讓農民以賽代訓,通過一定的獎勵手段激發農民干事創業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