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 娟,梁 萍
(廣西壯族自治區林業科學研究院,廣西 南寧 530002)
從林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角度來看,林業生態環境保護在林業經濟發展過程中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應將其作為保證發展效果與質量的重要基礎。面對當前現代社會對林業資源需求量逐漸提高的實際情況,相關工作人員應深入分析林業生態環境保護要點,將其與實際的經濟發展工作聯系起來,明確林業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意義,從而為城市生態環境管理工作的高質量展開提供完備條件,奠定以生態環境保護促發展的林業資源基礎。
作為建立和完成環境鏈條中的關鍵部分,林業具有極強的生態調整功能。林業不僅指樹木,而是包含了與之相關聯的所有環境要素,例如土壤、生物群體等。此外,依靠林業所建立的生態圈可分為不同層次,均起到了環境調節的重要作用,是保障林業發展和地區自然生態環境質量的重要基礎。
林業的社會功能主要是指與林業發展相匹配的各類科學發展政策,其社會功能的實現與當下社會發展趨勢之間存在緊密聯系,是社會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1]。面對日益凸顯的林業環境問題,相關管理人員在明確林業所帶來的經濟效益的同時,也應注意到其與時代發展之間的關聯性,只有促使二者達到平衡狀態,才能夠為林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助力,充分發揮林業社會功能優勢。
林業有著極為豐富的自然功能,其中最為關鍵的就是保證生物多樣性。林業環境是較多生物生活的依存條件,從這一點來看林業起到了維持生態系統平衡性的作用。此外,防止水土流失也是林木的主要作用,為水資源與土地資源提供了完備的功能保護條件[2]。由于森林生態的特殊性,可將森林視作為天然蓄水池,有效減少了地下水蒸發量,并伴隨林木的持續生長,表現出了極強的抗旱抗澇與抵御大風等自然災害的作用。
保護林業生態環境是實現林業經濟發展目標的重要基礎,為此所組織建設的林業資源保護工程更是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各地政府在落實此戰略決策的背景下輸出了大量資金,實行森林保護、退耕還林、林木維護等方案[3]。
需要注意的是,部分地區的財政收入很大一部分來自木材采伐與加工,帶來的地區財政收入減少問題顯而易見,且需要輸出一定量資金用以助力林業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使得部分地區政府陷入了財政困境。若采取財政轉移支付方法解決該問題,林業管理力度加大,使得森林資源采伐量受到了限制,但也產生了林業企業的下崗員工分流問題,無形中加大了區域就業壓力與社會保障壓力。林業企業在相關生態環境保護的背景下面臨減產危機,同時產生了諸如效益降低、設備限制、員工大量下崗等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區域林業經濟發展速度,不利于區域公益事業建設與林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對于林業企業來說,其主要工作是對森林資源進行木材采伐與加工,并以此為基礎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產業鏈,此類產業結構是保證企業正常運轉的重要基礎,為當地居民提供了更多的就業機會,是居民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林業經營者與鄉鎮、村集體等同樣能夠從木材加工環節獲得收入并維持支出,且居民依托林業生態資源獲取燃料與建材等生產生活的有利條件。自實施林業生態環境保護政策以來,木材采伐量受到了明顯限制,林業企業的收入明顯下降,而且對周邊居民的生產生活產生了一定的不良影響。再加上產業替代較少,不僅林業經濟受到沖擊,且產生的剩余勞動力較多,維持林業生態保護與林業經濟發展之間的平衡較為困難。
伴隨林業生態資源保護相關政策的逐步落實,現行的林業管理體制與資源保護之間的矛盾愈發尖銳。主要是林業企業中的部分員工工作性質有了明顯變化,傳統的木材采伐變更為對林業資源的管理維護,而管護工作的工資水平相較以往有明顯下降。再加上部分林業企業面臨轉產問題,現有林業管理機制已經無法滿足實際的林業產業發展需求,與經濟基礎、日常生活之間的匹配度不足。集體林地與國有林業的面積劃分在部分區域不夠明確,使得林農侵占國有林地的情況時有發生,進一步加深了林業管理體制與林業資源保護之間的矛盾。
若想實現林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目標,對林業生態資源保護政策與責任制度予以更新極為重要。而從當下的政策落實效果來看,部分區域政策實施已經影響到了人民的生產生活質量,對部分林業經營者的利益造成了損害,整體利益分配有不均衡的表現,且影響到了當地林區的財政收入,產生了諸多下崗再就業、員工收入減少等現實問題。在未能充分調查當地林業發展實際情況的條件下,貿然推行林業生態資源保護的相關規定,是導致利益群體之間產生沖突的主要原因,此種尖銳矛盾也是影響到林業生態資源保護相關規定落實效果的關鍵因素。
對于林業生態資源保護工作來說,若想達到其與林業經濟發展之間的平衡效果,就應充分考慮到在相關規定推行后所造成的社會與經濟影響,因此對規定的全面統籌規劃有著較高要求,以達到均攤風險與明確責任的目的性。
從當前林業生態資源保護工程建設與相關規定的推行情況來看,此類工作的推進主要依靠林業管理部門,與社會經濟發展過程相脫節。例如,當地林業企業與周邊居民為推行資源保護相關規定作出了巨大努力,犧牲了經濟利益;林區經濟發展內外關系協調效果不佳,從而導致社會均攤生態資源保護責任的目的遲遲無法達成。從這兩點來看,可總結出林業生態資源保護不僅與經濟問題掛鉤,也需要全體社會成員的共同參與。
作為管理體制、管理機構以及管理方法的統一體現,林業管理體制起到了決定林業生態資源保護效果的作用。但從實際的保護工程建設與規定推行情況來看,凸顯出了較多的林業管理體制問題,具體體現在以下4 點。
一是未能從根本上改變政企合一現狀,管理體制有一定的僵化表現;二是員工思想偏向于傳統方向,與當前現代林業經濟發展的整體趨勢不匹配;三是管理人員不具備平衡資源保護與林業經濟發展的基礎能力;四是與林業生態資源保護相配套的執法隊伍力量不足。總結以上問題可發現,若想達到林業經濟與資源保護協調發展的目的,關鍵在于對林業管理體制與思想觀念予以轉變,使其具有應用于不同場景與實際社會問題中的靈活性。
4.1.1 確保實施林業建設政策的合理性
保證建設政策落實合理性的基礎是充分考慮當地林業發展實際情況后,制訂完善的保護管理規范,起到提供當地林業資源保護與管理條件完備的作用,確保林業資源采伐利用的合理性。以林業生態資源覆蓋率較低的區域為例,科學合理的政策落實主要體現為以下兩點。
一是提高林業資源覆蓋率,推廣植樹造林與退耕還林,以達到人工林面積擴大與生態環境改善目的;二是對區域林木的采伐量予以限制,根據實際情況確定采伐面積,尤其是需要注意針對天然林的采伐過程。以林業生態資源覆蓋率較高的地區為例,則應在加大資源保護與發展力度的同時,確保對現有林業資源的采伐適度性,避免出現過度采伐現象。
4.1.2 保證林業生態資源保護與管理制度建立的完善性
林業資源可持續性發展戰略的全面規范與保障目標的實現,依托于靈活且科學的林業管理制度與相關法律法規。我國林業若想實現跨越式發展目標,就應強調林業管理制度在經濟發展環節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以政策引導與法律約束的方式,激活社會保護林業生態資源的法律意識,進而起到嚴控林業資源采伐量的作用。在此基礎上,林業資源整體利用率予以進一步提升,為實現林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目標奠定基礎。
4.1.3 完善林業資源產權制度的建立
從林業資源開發利用角度來看,各地區需要建立完善林業資源產權制度,明確林地經營權與所有權歸屬,強化有關林地產權證件的發放流程管理。基于林業資源產權的進一步落實,達到保護多方權益的目的,保證產權人的利益不被侵占。一切的林業資源所有權均應基于國家法律法規予以明確,這是保證林業經營者長期經濟利益的重要基礎,起到了激發經營者保護林業資源積極性的作用。
4.1.4 科技興林
當前,伴隨我國林業資源總面積持續擴大,整體表現為森林覆蓋率不斷提升。但同樣需要看到的是,林業資源質量仍然處于中下水平。對于林業資源來說,其高質量的表現主要包括結構合理、單產先進、發展持續、林相復雜等,其中林業資源質量的提升與科學技術之間存在著緊密聯系。這就需要強調現代科學技術手段應用的科學性,以達到促進林業發展與管理精細化地推動目的,進而實現林業資源質量提升目標。此外,應加強對林業科技人才培養的重視,為林業資源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引導方向。
4.1.5 完善林業資源保護工程資金投入機制
作為決定林業經濟發展持續性的重要基礎,資金投入是否完備決定了能否達到林業資源保護與林業經濟發展之間的平衡。由于林業資源保護工作具有長期性特點,此系統工程對于投資的穩定性有著一定要求。當地政府應明確林業資源保護的長久性特性,以制訂妥善資金投入機制的方式確保一系列保護工作的展開有充足的資金支持。
4.1.6 完善林業資源生態補償檢查機制
林業資源不僅能夠帶來直接經濟效益,其所展現出的外部生態效益同樣不可被忽視。若想達到生態效益內化目的就應做好補償工作,從而為林業資源的穩定發展奠定基礎。地方政府作為林業資源所生成生態效益最為直接的獲得者,應承擔補償責任,并與獲得利益的林業企業、個人經營者聯合制訂保障條款,該過程表現出了生態效益的共享特質與共同承擔特點。地方政府應在展開林業資源保護工作前,明確補償對象需求與具體范圍,并結合地區林業面積與質量的實際情況,以保證所制訂生態補償檢查機制的落實有效性,充分發揮補償資金應用優勢。
林業經濟發展與林業資源保護之間存在緊密聯系,因此若想在提供林業資源保護條件的同時實現林業經濟的持續性增長,就應將林業經濟發展始終控制在林業資源保護范圍內,從而實現二者的共同進步。
4.2.1 以區域經濟促進林業經濟發展
區域經濟發展關聯著林業經濟的整體進步,因此區域經濟是協調林業經濟與林業資源保護工作之間關系的關鍵因素。林業經濟的發展效果將反哺至區域經濟發展過程,并在這一環節提高森林覆蓋率與森林面積,繼而起到改善生態環境的目的。伴隨近年來人民生活質量的提升,消費形式表現出了多樣化特點,這使林業經濟的發展不再僅僅依靠木材加工獲得收益,而是通過調整林業產業結構使區域林業資源獲得了全面利用條件。林業資源的豐富度實質上帶動了區域旅游業的發展,并在發展過程中給予了林業資源的保護條件,從這一點來看,以區域經濟促進林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具有極為廣闊的市場前景。
4.2.2 林業分類經營
對于林業資源來說,由于主體功能的不同使森林劃分為商品林與生態效益林。從商品林角度來看,其通過集約經營模式實現最大經濟利益的獲取目標。而生態公益林則是將取得更大社會效益為經營根本目標,因此應針對這一類型的林業資源實施封山管護方案,以獲取令人滿意的生態效益。
4.2.3 充分發揮地方政府作用
林業資源保護與林業經濟協調發展的實踐環節,應明確行政力量的重要價值,強調履行職責所帶來的整體管控作用。當地政府應加大針對林業資源保護地區的資金投入力度,突破原有的資金來源限制,繼而保證林業資源保護工作能夠獲取到更為穩定的資金來源。提高對林業資源保護宣傳環節的重視,傳遞林業經濟與林業資源保護之間協調發展的相關知識,從而加速人們對于傳統林業資源保護工作的觀念轉變,以更為積極的態度主動投身于林業資源保護工作中。
經濟持續發展的大背景下,環境問題受到了多方關注。作為決定我國生態環境質量的重要部分,林業生態資源保護工作應獲得更多的支持條件。應提高對其工作關鍵環節的重視,強調林業生態資源保護工作在社會效益、經濟效益中的重要作用,聯系區域發展實況制訂切實可行的林業經濟發展方案,從保護體系、產權制度、管理方法、資金投入、補償機制等多個角度出發,明確林業保護工作的開展關鍵要素,找尋資源保護與林業經濟之間的發展平衡點,以實現提升林業經濟發展效果的根本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