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彩萍
(清水縣自然資源局,甘肅 天水 741000)
森林是人們養生的天然氧吧,也是人們養心的樂園。近年來,隨著經濟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健康的需求增長,認識到自然生態環境對人類的康復療養功能。源于靈長類動物的攀援特性,豐富的森林康養資源最先被認識和挖掘。時下,越來越多的游客傾向于走進原始生態環境,躲避城市的喧囂,游樂玩耍,放松身心。森林康養應運而生,康養基地對完善的配套設施與健全的服務體驗需求,吸引了大量的相關企業部門和醫療保健項目投資入駐,森林康養及大健康產業等新業態發展勢如破竹。
德國是世界上最早發展森林康養產業的國家,在19 世紀中期,德國巴特·威利斯赫恩鎮就創建了世界上第一個森林浴基地。截至2019 年,德國全境大約有350 處森林療養基地。德國政府明文規定,作為一項基本國策,森林療養已被列入國家公費醫療,公職人員強制定期進行森林醫療。
美國也是世界上最早開始發展森林康養開發的國家之一,因其極為豐富的森林資源、寬闊的林地面積、完善的配套服務和多元化的養生運動,每年吸引了世界各地大量的游客前來體驗消費,美國森林康養轉型較早,實現了集旅游、運動、療養于一體的綜合轉型升級。
與德、美等國相比,日本的森林康養發展起步較晚,1982 年從森林浴開始起步發展,但其發展勁頭較為迅速,還成立了專門的森林醫學研究會,實踐成效十分顯著。除德國、美國和日本等國家之外,世界森林康養基地標準體系日趨完善,荷蘭、韓國等其他發達國家森林康養產業的發展也呈方興未艾之勢。
隨著習近平總書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的提出,國內各省市開始大力發展森林康養產業,探索森林資源與健康相關資源的深度融合方式,森林康養業態漸入佳境。
2010 年伊始,全國森林康養大發展的序幕逐漸拉開。國家林業與草原局“十三五”規劃明確規定,從2017 年開始立法,全面停止天然林商業采伐,林草產業結構迎來革命性變化。再加上人們對健康生態環境的新訴求,森林康養及大健康產業應運而生,成為新時期林業發展乃至服務行業的新業態。
國內森林康養產業整體尚處于起步階段,四川、湖南等森林大省率先發展森林康養,在康養基地進行了森林療愈、森林娛樂、森林旅游等試驗探索,森林康養產業發展的戰略機遇空間空前向好。
甘肅省制定了“十四五”期間文旅康養產業發展倍增計劃,按照甘肅省委省政府“千億級產業”的文化旅游康養產業安排,至2025 年,全省文化旅游康養綜合收入計劃達到780 億元以上,實現倍增目標,形成文化旅游康養產業可持續發展支撐體系,建成文化旅游康養產業集群和文化旅游康養消費聚集區,實現文化旅游康養產業的倍增和跨越式發展。
清水縣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建設“健康中國”的重要指示精神,高度重視森林康養及大健康產業發展工作,提出清水縣要奮力建設黃河上游康養及大健康產業融合發展先行區,助力“健康清水”建設,引領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目標。清水縣通過大力實施退耕還林等林業項目,全面形成了貫穿東西南北中5 條輻射綠化帶,全縣森林覆蓋率較1999 年提高了近15 個百分點,實施了藍天、碧水、生態、寧靜、安全、環保六大工程。通過近幾年的建設,清水縣森林康養產業發展成效顯著。
清水縣以尋根祭祖游、生態養生游、尋奇探險游、特色民俗游、農業觀光游、休閑度假游和購物美食游七大精品旅游線路以及軒轅故里感知游、美麗清水鄉村游、紫丁香花海游等短途游精品線路為主線,統籌規劃森林村莊、村落及其周邊現有的生態景觀資源,把握森林康養未來發展趨勢,以森林公園和風景名勝區為載體,按照整體統一、各有特色的建設原則,因地制宜打造若干條以景觀養生、運動養生、膳食養生、文化養生等森林康養為主題的康養旅游路線,滿足消費者的多元化、多角度需求,以“旅游休閑+溫泉洗浴”“溫泉洗浴+中藥保健”“森林探險+森林采摘”“尋根問祖+家譜探員”“休閑體驗+休閑騎車”為主題,精細化打造一批康養路線[1]。
依托清水縣森林村莊、古村落、自然生態村落,利用鄉村自然景觀和優質的森林生態環境格局,規劃建設成130 個融森林文化與民俗風情于一體的森林康養特色村,100 個以游、養、吃、住、行為一體的農家樂和森林人家。把森林康養運動、康養食療融合到“宜居清水”、森林人家和家庭林場經營中,實現清水森林人家特色。
發揮清水縣山城環境生態優勢、林地層次優勢和農林業資源特點,以食療養生為出發點,重點打造“清水農耕”品牌,建設具有健康促進功能的康養食品體系,把清水縣建設成為全市乃至全國康養食品和生態康養菜肴材料的主要供給基地。清水麻鞋等織品、織染,龐公玉雕、清水捏脊等雕塑制品,清水扁食、涼粉、香椿拌豆腐、五葉菜、烏龍頭、甜醅、粽子、麻腐包子、天河春白酒、沙棘制品等種植業產品及特色制品,得到消費者廣泛認可,促進了森林康養與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2-5]。
構建歷史文化公園體系、濱河公園體系、多功能休閑游憩體系三大公園體系,將各森林康養基地串珠成鏈,凸顯清水地域文化特色。圍繞縣域重點森林康養基地,不斷完善森林生態旅游功能定位,以“山水田園、醇厚民風、多彩文化”為特色的山水城鎮定位,以“一軸、多廊、多園”的森林城市建設空間,配套建成人行踏步、休憩小道、涼亭、公共衛生間等基礎設施及休閑娛樂、體育健身設施及住宿、餐飲、活動等森林康養基礎設施;在原有交通干道基礎上,以生態旅游通道建設為中心,擴展交通樞紐,打通環線,為森林康養產業建成四通八達的旅游通道[6]。
第一,投資成本高,建設周期較長。森林康養產業所需的基礎建設、服務設施建設等前期投入比較大,早期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財力和物力。森林康養產業建設周期長、投資收益周期長,投入風險較大,會對建設當地的財政部門和相關投資企業產生壓力。
第二,聯動性強,協調難度較大。森林康養產業涉及部門多,如關系林業、衛健委、文旅、中醫藥管理等多個建設單位,各級政策聯動性強,省市縣統籌需求度高。各級部門權責不明,審批、管理權責不清的問題時有出現,極大地增加森林康養項目的落地建設難度,亟待加強各級政府及各相關部門職責分工,強化責任主體意識,保持協力合作。
第三,生態環境保護壓力增大。在依托現有森林生態資源增加經濟效益的同時,規劃建設過程中容易出現基礎設施建設過多、設施構筑物與自然環境不協調以及存在重開發、輕保護等現象,造成資源浪費,對當地的生態系統平衡和可持續發展造成極大的威脅,對當地的森林資源持續發展利用和森林生態系統的維護產生了巨大的挑戰。
第四,區域和產業發展競爭大。關中-天水經濟區及周邊城鎮,大多同屬華夏文明保護、傳承和創新示范區,都有著比較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在產業上,清水縣與周邊的城鎮也有著很強的同質化特點,如工業以資源型為主、農業產品以林果產品為主。同時,周邊部分城鎮在發展上制約遠小于清水縣,與甘南舟曲沙灘森林康養小鎮、西安樓觀臺康養基地等周邊地區森林康養產業的發展相比,競爭性不足。
第五,森林康養認識不到位。當前,清水縣大部分居民對森林康養、養生休閑及醫療康體功能服務的認識不足,還停留在“休閑走一趟、度假住一晚、養生吃一頓”的觀光式游覽打卡層面。雖然全縣森林資源面積大,但是綜合開發利用程度不高,生態附加值較低,交通偏遠地區的森林資源還沒有被綜合性開發利用。
第六,配套服務設施不完善。清水縣部分鄉鎮交通連通度不高、公路等級較低、道路較窄;縣域醫療衛生資源向康養基地服務延伸不夠,縣域居民健康管理、健康體檢、美容養顏、康復療養等醫療健康服務還未開展起來,城鄉醫養結合較發達城市還有很大差距。由于缺乏森林康養相關專業技術與技能人才,康養產業缺乏統一的規劃,目標不夠明確,而且缺乏專業化管理。
第一,國家利好政策推進森林養生發展。國家林草局在2016 年出臺了推動森林體驗和森林養生發展的通知,提出要把發展森林體驗和森林養生納入總體規劃,大力加強硬件、軟件建設,積極打造高質量的森林體驗和森林養生產品,同時啟動全國森林體驗和森林養生試點建設工作[7]。
第二,亞健康和老齡化催生康養市場。世界亞健康人群日益增多,老齡人口數量逐年增加。目前就我國而言,近3 億人患有慢性疾病,而且其人數增長趨勢還在繼續。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我國老年人口數量超過2.6 億,已成為亞健康與老齡化人口大國,康養市場順應亞健康與老齡化需求產生[8]。
第三,疫情帶來新機遇。在全世界新冠肺炎疫情的大形勢之下,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意識到身體健康的重要性,開始關注身體療養和提升自身免疫力的重要性。森林康養和醫學的融合,將會是未來各種疾病預防的有效方法之一。后疫情時代為森林康養服務及大健康產業帶來發展機遇。
清水縣可以借鑒“旅游聯盟”的形式,通過合作機制,進行統一廣告制作、統一宣傳、統一營銷;建立聯盟網站,在網站上公布聯盟信息。加強森林康養及大健康產業投資經營企業與相關部門機構通力合作,如政府宣傳、旅游企業、中醫藥院所、林草科研單位、學校部門、醫療養生機構以及企業媒體等相互交流合作,多渠道加強對外宣傳,還可以借助電視臺、報刊、雜志、公共汽車、戶外廣告、燈箱路牌等,對各景區、景點進行統一的對外宣傳。
加強“軒轅故里”“高山花?!薄熬鹿珗@縣”“天水后花園”“塞上江南”等品牌形象宣傳及品牌形象策劃,提高知名度,以整體的宣傳營銷力量突出其形象和品牌,最大程度宣傳引導森林康養及大健康產業的接力發展。
縣域森林康養基地等建設單位和機構,在今后的建設中要加強林分撫育管理,提升森林康養服務功能,加大林地、林相改造與維護力度,實施優質林分林木撫育,培育大徑級優良林木,同時著力培育芳香植物等有保健功能的樹種及營造彩葉景觀森林。
根據研究分析,康養林屬特種用途林,要求混交比例要大于30%,郁閉度達到0.7 以上,森林等級要求達到GB/T 15781—2015 中第5.2 中Ⅲ級木以上,森林景觀要求達到《中國森林公園風景資源質量等級評定》(GB/T 18005—1999)二級以上標準。
發揮清水縣森林資源優勢,利用小隴山林區半夏、柴胡、苦參等藥材,組織開展自然療養、自然體驗、自然教育等康養活動。按照森林康養的功效要求,清水縣將“溫泉洗浴與中醫療養”有機融合,積極探索森林康養與中醫藥保健服務相結合的模式,縣委、縣政府通過鼓勵招商引資、PPP 項目等形式,在湯峪溫泉景區建成森林康養服務中心1 處試點。探索開發森林康養在替代醫學和康復醫學中的作用,以期建設健全完善的森林康養服務體系,提升森林康養理念及森林康養服務[9]。
要充分發揮各方面的積極性、主動性,加強縣政府及相關部門間的溝通協調,增強推進森林康養產業工作的服務意識。各相關單位要建立長效工作機制,上下聯動、有效對接,共同做好森林康養產業推進工作。加大對森林康養產業的支持力度,扶持中醫藥產業園區、中醫養生館、中藥材加工基地等建設和產品研發。
此外,要加大項目整合包裝力度,積極爭取國債項目和中央、省、市資金;農業農村局、鄉村振興局要將森林康養產業納入銜接資金項目庫,拓寬資金渠道,研究出臺扶持中藥材種植、加工企業發展的政策,支持森林康養產業發展,引導幫扶車間積極開展中藥材加工,積極鼓勵金融資金、社會資本等參與全縣森林康養產業發展,形成財政優先保障、金融重點傾斜、社會積極參與的多元投入格局。
起草“推進森林康養產業發展五年計劃”“森林康養產業發展年度計劃”,報縣委、縣政府審批實施。依據計劃逐步推進森林康養產業發展,提高工作效率、加強目標認識。
認真落實鄉鎮黨政“一把手”抓森林康養工作績效考核辦法,著力提高鄉鎮干部抓森林康養工作的責任意識,將開展森林康養工作的質量和效率作為績效,計入考評得分。加強各鄉鎮分管領導具體抓森林康養產業發展的執行意識,形成齊抓共管的合力,促進森林康養產業發展由“穩一時”到“穩一事”。
建立項目信息管理數據庫,對項目施工進度、質量、資金使用、森林生態環境動態變化狀況等各信息數據及時進行處理、匯總、分析、反饋。定期召開縣級各部門參加的聯席會議,商討各部門及各村各階段的工作推進任務,制訂各時間階段的規劃建設。每年提出并確定一批重點森林康養協作項目,并明確主題,推進項目切實落成。
搭建智慧旅游大數據平臺,運用互聯網思維整合各類旅游產業要素,更好地為居民與游客提供平等、便利的旅游信息化服務,著實構建旅游資訊全面共享的現代城鄉空間。同時依托智慧旅游大數據平臺,建立健全旅游統計監測和評價體系,進一步完善假期旅游統計基礎工作建設,提高基層旅游信息化統計能力和數據質量。
當前,清水縣森林康養產業的建設,需要堅實的科學技術作為支撐,尤其是森林資源保護、森林游憩、生態旅游、流域綜合管理等方面。要與區域內科研院所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開展專題調查和專項科學研究;培養森林康養、旅游管理和森林保護類的跨專業人才;設立森林科研課題和科研基金,大力保障科研項目的順利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