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任世
毛澤東主席曾說:“一個人做點好事并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
孝老愛親,扶貧濟困,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山東省無棣縣有這樣一個人,他堅守孝道二十年如一日,尊老敬老,扶貧幫困,廣施善德,被當地群眾親切地稱為“大眾孝子”,2016年入選“濱州好人”“山東好人”,榮登“中國好人”榜。
20年,不管是在生活困頓、生意遭受挫折,還是時來運轉、成為當地的致富能手,后成為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做慈善,幫窮困,做好事,敬老人,已成為他的家常便飯,并且決心把這一“家規”傳給自己的兒女。
同時,作為一名基層黨支部書記,多年來他團結帶領全村黨員,想方設法為群眾排憂解難,積極發展大棚冬棗種植;修路綠化,架設路燈,建設文化廣場,齊心協力搞好新農村建設,使鞠家村在短短數年間成為人心思進、團結和諧、環境優美的“金鞠家”。
在無棣縣城東部,歷史上就有“金鞠家,銀龐家”的口頭禪,意思是說鞠家村因為地勢較高,土地肥沃,地下水質好,又靠近朱龍河、小米河、勝利水庫等,幾乎年年旱澇保收,外村姑娘以嫁給鞠家小伙為榮。但在改革開放前“一大二公”的年代,村里還是有許多人餓肚子,過著“吃了上頓愁下頓”“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的苦日子。

2019年春節前夕,牛友山和女兒牛曉燦為老人們發放禮品 ▲
1972年牛友山出生時,正值農歷春荒二月,母親王樹環生下他僅數日,便攜著竹筐到地里拾柴,外出賣些針頭線腦,以補貼家用。
盡管日子很緊很苦,但父親樸實、勤勞,母親善良、大度,哥哥姐姐疼他愛他,左鄰右舍互幫互助、和睦相處,在牛友山稚嫩的心靈深處培植了一棵正直、善良的幼苗。后來隨著自己年齡越來越大、閱歷越來越豐富,他漸漸明白了很多事理,對他產生了深刻影響。
這是一個特殊的大家庭。
原來,父親牛德龍結婚不久,由祖父牛星合做主,將他過繼給了沒有子嗣、體弱多病、日子難以為繼的遠房曾祖父牛庭芳。按照當地流傳了數百年的習俗和禮制,一旦男孩過繼給他人為嗣,與親生父母的生老病死再無關系,更談不上給其養老送終。但牛德龍、王樹環夫妻卻打破了慣例,依然對親生父母不離不棄、悉心照料。牛德龍堅持為生父母擔水、送柴、鋤地,王樹環堅持漿洗、縫補,給公婆洗腳、捉虱子……這在方圓幾十里,被傳為美談。
在牛友山的幼小記憶里,家里每次做點好吃的,母親都要分成數份,一份給曾祖父母,一份給祖父母,兩份送給兩家無兒無女的孤寡老人。在鞠家這個擁有十幾個姓氏的雜姓村子,不管誰家有了困難,父母總是第一個伸出溫暖的手,盡最大可能拉一把、幫一下。哥哥姐姐有時不太理解,父母這樣說:“都在一個村子住著,一家有難處大伙幫一把,讓人家邁過溝坎,其實也是幫了自家。”
日子過得非常緊巴,父親天天下地勞作,冬閑時推著車子到荒洼里拾柴,常常雙手血痕斑斑;母親天天侍候老的、拉扯小的,操持家務,熬夜紡花、織布到半夜,一雙小腳腫得脫不下鞋子……但他們從不怨天尤人,從不亂發脾氣,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老天餓不死睜眼的家雀,只要咬牙挺下去,總有一天日子會好起來”,以此來鼓勵兒女們正確對待生活,過好自己的人生。
怎樣尊老愛幼,怎樣友睦鄉鄰,怎樣為人處世,怎樣安身立命,父母從來沒有一句嚴詞說教,但父母無聲的行動,如一脈清澈的甘泉,潛移默化滲透到了牛友山的心靈深處。
他因堅持為老人做好事、做善事,無私幫扶貧困群眾十幾年,先后被評為“山東好人”、榮登“中國好人”榜,當各路媒體記者問他為何這樣做時,他直言:“父母教我做好人。”
由于家中老人相繼因病住院、康養,牛家一度陷入極度貧困中,牛友山小學畢業后,不顧親人的勸說,輟學幫著父母做農活,他決心通過自己的雙手擺脫貧苦,給已經年邁的父母減輕負擔。他相信通過自己的勤奮和努力,一定會打下一片屬于自己的天地,讓雙親跟著自己過上富裕安康的好日子。
剛開始,大哥帶著牛友山到沾化縣古城集市賣鞋子,因與兄長發生口角,一氣之下跑了。他一邊跑,一邊問路,經過8小時才回到家中。家里已經召集了許多人,要外出尋找。母親氣得打了他兩巴掌,但父親卻頷首夸贊:“有種,男孩子就該有志氣!”
后來,牛友山先是騎著自行車走村串巷賣甘蔗,收購酒瓶、廢品等,再到縣城賣給廢品收購站。每天他帶著兩個餅子、一塊咸蘿卜、一瓶涼水,風里來雨里走……他還學會了織漁網,每天熬夜到三更。
牛友山16歲時,父母做主,與已結婚的兩個哥哥分家單過,他暫時跟著父母住在一起。自此,他立志創業、做義商的志向更加堅定。他販賣蔬菜,養兔子、收兔子、賣兔子,不僅如此,他還用積攢下來的幾百元,在水灣集上花260元,買了一頭小毛驢;花50元在村里買了一輛二手小拉車,販賣兔籠子和青菜、糧食、小棗等農副產品;收購廢品,換碗盆盤筷子;到東營、德州收購驢騾馬蹄角料(用作養花肥料),再販運至北京。一連三年,不分寒暑,不論黑白,趕著小驢車,起早貪黑,風餐露宿,有時在外一待就是十天半月。
三年后,為了更好地贍養父母,牛友山毅然借錢自己蓋房,單獨生活。盡管他還沒有結婚,但他同哥哥一樣每月給父母錢糧,而且每月塞給父母的零花錢比哥哥都多。
不僅如此,牛友山常常買吃的穿的,偷偷給長輩們送去……他不想與別人攀比,只想盡一個晚輩心意。以至曾祖父對父母這樣說:“你們千萬不要打罵長有(牛友山乳名),這孩子仁義,我敢打包票,你們今后得指著他養老。”
牛友山的孝義,讓村里人豎起了大拇指。常常得到牛友山幫助的盲人老漢楊鳳岐,做媒將遠房親戚家的一個女兒宋井文嫁給了他。此后,牛友山夫妻將楊鳳岐當作自己的兄長,照顧有加。
成家立業,讓牛友山更加感到了肩頭上擔子的沉重。為了親人們,為了小家庭,他更加拼命地外出賺錢。1996年的一天,他駕駛著農用車幫著親戚送棗,途中南高村的一村民搭車,不料從車上跌落……牛友山立即把他送往縣醫院救治。伺候傷者兩個月,出院后又接到家中康養一個月,前后花費1萬多元,不僅將他幾年的積蓄一掃而光,還落下了一屁股饑荒。
曾經名播一方的“萬元戶”牛友山,變成了人人皆知的窮光蛋。但他不服輸,不認命,又借款開辦了一個副食加工廠……結果,干了兩年,又一次賠個精光。
由于他為人樸實,不辭辛苦,言而有信,許多人和他結為朋友。正是在好友的幫助下,1999年牛友山貸款3.5萬元,開始經營勞保產品生意,兼做水果、蔬菜,在北京設點批發、銷售。短短的兩年中,他做得風生水起,收入開始增加。手頭稍稍寬余,他首先想到的是給住在舊土屋的父母修建一棟新房。還有,一個鄰居因兒子娶媳婦,借了許多人家,依然湊不齊置辦喜事的款項,牛友山知道后,立即拿去1000元。
看著父母搬進新居,牛友山舒心地笑了。每次外出,他總不忘叮囑妻子一句:“別忘過去看看咱爹娘缺啥,該買就買。”
一向善解人意的宋井文往往跟他開玩笑:“你當兒子的若再不放心,干脆買賣甭做了,專門在家里盯著,誠心敬意侍候老人好不好?”
妻子的確非常孝順,但牛友山的“千叮嚀萬囑咐”已經變成習慣。
買賣順風順水,家庭和和美美,讓牛友山往前奔的勁頭更足了。然而,后來勞保產品生意難做,貨物積壓,只有減價處理;從濰坊運往北京的兩批西瓜,賠了3萬多元……其時,他身上已經背負了債務7萬多元。
2001年春,無奈之下,牛友山和妻子帶著孩子遠赴300里外淄博的一處窯場,當裝卸工。一天工作十三四個小時,但收入寥寥。無數次,牛友山盯著黑幽幽的夜空,盤點著自己人生……他實在不甘心,他要再次為自己的人生路重新設計、規劃。一年后,在鄰居幫助下,他再次購置一輛農用車,早出晚歸,買貨、送貨。
村里人談及他,評價主要有兩條:愛折騰、不滿足現狀。
朋友們談及他,說他是打不死的“小強”,從不會向命運低頭。
這兩點,牛友山非常認可,但他更喜歡用一種植物比喻自己:一棵鹽堿地里的蘆草。
蘆草,是魯北農村最普通、最不起眼,也是生命力最頑強的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它,不管是在溝邊河畔,還是荒堿洼地,不需要人們刻意呵護,不管氣候多么惡劣,總是把根深深地、牢牢地扎進土壤中,即使一把野火燒過,土地化為一片黑炭,來年春天依然拱出一片嫩芽,仲夏用一抹濃綠裝點著荒野。
牛友山,這棵鹽堿地里的“蘆草”,我行我素,努力著,打拼著,繼續接受著考驗。
1998年,經過一位客戶的點撥,牛友山動用全部積蓄,又在銀行貸款數萬元,聘請技術人員,創建了一小型化工廠。開始兩年,生意非常火爆,不僅還上了欠款,盈利也在逐月增加。就在他要擼起袖子加大投資,計劃大干一場時,一場火災將化工廠變成一片廢墟。
這次,牛友山蹲在那一片焦土面前,第一次流下了淚水。這究竟是怎么了?10年來,命運為什么總是跟自己開這樣殘酷的玩笑,讓希望一次次升騰,又一次次跌入冰冷的深淵?
等牛友山擦去眼淚,欲再次東山再起時,上級來了文件:私人小化工廠一律取締,這不僅僅是在整頓亂象叢生的私營化工行業,更是環境保護的需要。
牛友山釋然了。既然上級不讓干這營生,那么只有再另辟蹊徑,以圖再次創業。
“人不經過三災八難是不會珍惜當下的,災難對人來說有時真的是財富。”他常說。
因為他為人過于良善,在生意場屢屢吃虧;又因為他急公好義,在生意場上結交了一伙互幫互助的朋友,讓他吃塹長智,跌倒爬起,再跌倒再爬起,愈挫愈勇,迎接挑戰。
但不管是在人生順意時,還是生意跌入低谷時,牛友山善良正直、匡扶正義的性情從未改變。
1992年秋的一天,牛友山開著農用三輪車途經無棣汽車站時,看到門口停著一輛從無棣發往濱州的客車,車上下來五六個操著外地口音的男子正強行拖著一名20多歲的女青年,女青年哭鬧著躺在地上死活不肯上車,并大罵這幾個人是騙子。這時,從大客車上又下來三四個人強行把女孩拖上車,并命令司機:“快開車!”
這時看熱鬧的人群中有人說:“看樣子這伙人不像好人,八成是人販子,趕快報警!”當人們正在議論時,客車已經開動了。牛友山見狀二話沒說,開著自己的三輪車猛追了上去。他加大油門,一會兒工夫就超過大客車,并一再擺手示意客車停車。客車司機在十多名“不速之客”的脅迫下,不但不停車反而加大了油門。路上過往車輛和行人較多,牛友山料定客車也不會對他怎么樣,就死死壓著大客車忽快忽慢地行駛,千方百計想擋住大客車,可客車繼續向前狂奔。就這樣,牛友山開著農用車一直別著大客車“蛇行”了十多公里。到達無棣、沾化、陽信三縣交界處,牛友山看準時機,三輪車一個猛沖,橫在大客車面前。“咔嚓”一聲,牛友山將三輪車鎖死,自己則跑到路旁一群人中間,大喊:“車上有人販子!”
就在幾個人拼命要掀翻三輪車之際,警察及時趕到,將這群人“請”上警車。
牛友山路見不平、拔刀相助,與人販子斗智斗勇的事跡,傳遍了無棣大街小巷。第二天,縣里媒體記者去采訪他。牛友山卻大大咧咧地說:“這有啥呀,真沒想別的,就當是自家姐妹攤上這檔子事,兄弟們能不管嗎?”
記者要寫一篇報道,他借故外出送貨謝絕了。
在牛友山曲折而倔強的成長歷程中,從不服輸,不向命運低頭,勇敢接受各種挑戰,一個人,確切地說是一位老黨員、基層黨員干部,對他的影響至關重要。這,也是后來他積極要求入黨,發誓為黨的事業鞠躬盡瘁,甘愿為群眾辦實事、做好事、解難事,情愿當好“大眾孝子”的動因之一。

牛友山和村民采摘大棚冬棗 ▲
牛金龍,牛友山的伯父,1947年參加人民解放軍,參加過萊蕪戰役、濟南戰役,在渡江戰役中火線入黨,在戰爭中兩次立功。后在福建山區剿匪中兩次負傷,1953年復員回鄉。從1954年往后的35年里,一直擔任村黨支部書記,是無棣黨齡最長、任職時間最長的基層黨支部書記。
伯父是父兄和村里人最多最動人的談資。父親曾說伯父一心為公、一心為民的故事,幾天幾夜說不完,完全可以寫一本厚厚的書。“假若不是你伯伯沒有文化,憑著他的能力和水平,在部隊弄個師長軍長的不成問題。”
在牛友山幼年的記憶里,他感覺大伯父很忙很忙,領著村里人修筑河堤,抗洪救災,平整土地,抓生產,交公糧……風風火火,每天從早忙到晚。
牛友山印象最深的是每逢雨雪天氣,依偎在伯父的懷里,聽他講故事。在萊蕪戰役中,牛金龍和戰友悶在壕溝里一待就是一天,餓著肚子,任憑寒風吹打,手腳凍僵,等待著總攻的命令。在上海戰役中,敵人把竹簽埋在水下,他們持槍向前沖,一根竹簽將牛金龍的小腳趾刮去一塊肉,但他依然一個勁地往前沖。在江邊一個簡陋的草棚里,他舉起拳頭,面向黨旗宣誓。在福建山區剿匪時,一顆子彈穿透小腿,他撕下衣袖纏緊,繼續追擊敵人,直至因失血過多昏死過去……
那時,牛友山感覺伯父就是天下最棒的英雄,是一個很了不起的共產黨員。
“長有,盡管我們現在的日子還不怎么好過,但比起舊社會,一個天上一個地下——起碼我們再也不受地主的剝削、欺壓,日子過得舒坦。”伯父盯著他的眼睛,“記住,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離開共產黨,中國人永遠不會過上幸福安康的日子。所以,我們要永遠感恩黨,相信黨,永遠跟黨走!”
時隔多年,牛友山回憶起數十年前伯父的話,認為那是他記憶里最深刻最生動的黨課。
后來,牛友山每次做生意遇到挫折時,伯父都會找到他談心,講一些戰爭年代的故事,激勵他振作起來,決不做困難面前的妥協派、挫折面前的投降派。“你現在遇到的溝溝坎坎,跟我們冰天雪地餓著肚子,腦袋別在褲腰帶上干革命,又算得了什么?灰心、喪氣、打退堂鼓,就是舉手投降,算不上一個頂天立地的男子漢!”
每次跟伯父談話,牛友山都覺得自己的境界有了新的提升。
20世紀80年代中期,牛金龍看準時機,動員全村群眾大力發展棗糧間作,創建了全縣第一個小棗生產基地,建起魯北第一個棗產品市場,使鞠家村最早實現脫貧致富,人均總收入在全縣名列前茅。牛友山也通過小棗、棗樹苗營銷成為實現年收入超過萬元的大戶。
由于終年操勞過度,再加上戰爭年代留下的傷病折磨,年逾66歲的牛金龍實在干不動了。伯父在卸下村黨支部書記職務前夕,再次與牛友山促膝談心:“長有,我發現你們五六個兄弟中,就你有頭腦,有眼界,有闖勁,還有一顆助人為樂的熱心,我希望你有朝一日能把村里的事情承攬起來,帶領大家齊心合力往前奔。”
牛金龍拉過侄兒的手,很鄭重地說:“好好做人,好好做事,爭取早日加入中國共產黨。入了黨,你眼前的路會更明亮,你的人生目標會更大更遠。”
伯父的話,深深地烙在牛友山的心底。
胸裝伯父的囑托,帶著親友們的期待,牛友山開始勾畫自己的人生新愿景。在發展冬棗保鮮庫中,他把自己的經驗毫無保留地傳授給鄉親;在棗產品市場銷售中,他把自己的幾個攤位,無償地提供給幾個條件比較困難的家庭;他利用自己的汽車,無數次為鄉親們送貨運貨,分文不取……
他做這些,感到很充實,很快樂,人生有了別樣的色彩。
幾年后,牛友山利用多年的積蓄,又拆借了十幾萬元,創辦了“無棣順德工貿有限公司”,主要經營蠟油、潤滑油、建材、金屬制品、五金、機械電子設備及零配件、日用百貨、農資產品等批發、零售,成為全村創辦大型民營超市第一人。
為人民服務,不是一句空話,必須有實實在在的行動。只有自己先富起來,才有為大家辦事、為群眾服務的基礎。
2001年夏的一天,牛友山在往慶云縣送貨歸途中,看見有人在賣蜂蜜,遂下車購買了幾十瓶。回家后,除送給自己的親友外,還把剩下的10余瓶送給村里的孤寡老人。
客觀地講,這是牛友山第一次近距離真實地接觸村里的十幾位孤寡老人。一瓶十幾元的蜂蜜,竟然讓老人們感動得流下眼淚。牛友山徹夜未眠。老人們的淚水,感激的話,讓他的心動了,讓他的心疼了。這些孤苦無依的老人,太需要溫暖,太需要關愛了,自己怎么能袖手旁觀呢?
于是,這年的中秋節前夕,牛友山購買了一批月餅、面粉、食用油、豬肉……妻子宋井文看到這一切,愣了:“你瘋了,一個八月十五,咱們也用不了這么多呀?”
當牛友三把自己的打算一說,宋井文依然搖頭:“一星半點可以,這可是幾千塊呀,你別忘了咱家還有一大筆饑荒呢。”
牛友山耐心地給妻子做工作:“咱們還年輕,好日子在后頭,而這些老人操勞辛苦了大半輩子,是不是應該享受一點啊?”
宋井文依然不太理解丈夫的做法:“村里那么多做買賣的,人家掙得不比你少,咱何必當這個出頭鳥?”
牛友山笑著說:“假如咱帶個頭,讓大家都來關心老人們,不更是說明咱做對了嗎?”接著,他繼續開導妻子:“當年咱們做生意賠了本,左鄰右居不也是這個一百,那個二百,幫咱渡過難關?那些孤寡老人拿不出錢,但見了面都是噓寒問暖,那時候一句關懷的話,一個溫暖的眼神,都是非常金貴的。這些,你常常念叨起來,心里也很感動是不是?”
宋井文終于理解了丈夫。此后,牛友山每逢過年過節給老人送禮物,都是夫妻一同前往。
后來,牛友山再給老人們送禮品時,還帶上兒子牛寶康。一開始上小學的兒子也是不理解,問:“為啥咱家的東西要送給別人呀?”這次解疑釋惑的變成了宋井文:“老人年齡大了,日子又過得苦,需要人們關心,需要大家幫助,讓他們覺得咱們心里想著他們,感激這個社會還是好人多呀!”
兒子拍著手:“對,老師教我們唱歌,人人獻出一份愛,讓世界變成美好的人間。”
牛友山愛老敬老的事跡不脛而走,成為人們街談巷議的話題。
當時不少人持懷疑態度,認為牛友山是一時頭腦發熱,根本堅持不了多久。但活生生的現實是,他孝老敬老、扶貧幫困已經堅持了20年,而且越做越好越做越大,從2014年每年兩次,每次都超過3萬元,到2021年,牛友山的善行義舉不僅讓當地20個村莊320名老人感受到了他的愛心孝心,還讓縣內其他鄉鎮的幾十位孤寡、病殘老人得到他的真心幫助。
在牛友山的家里有一個小本本,上面記錄著鞠家村及周圍十幾個村莊老人的名字,有的上面畫著“√”,有的畫著“○”,有的畫著“+”,有的畫著“*”……標志著哪些是年齡最大的,哪些是特別貧困的,哪些是行動不便的,哪些是無兒無女的,哪些是已經去世的。
從2017年開始,牛友山將村里超過65歲的村民一律列入資助對象。也是從這一年開始,牛友山開始思考老人們“老有所依,老有所樂”這個問題。經過多方征求意見,他在每年的“九九”重陽節增加兩個內容:一個“八大碗”,一臺文藝演出。不管是本村的,還是外村的老人,只要愿意參加的,一律熱情招待,讓老人們盡情享受一番。
“八大碗”是當地民間傳統菜肴的主要代表,據說由三國名將趙云所創,演變至今實際上主要是由豬肉與海貨制作組成的八碟八碗十六道菜。因當地人們崇拜“八”這個數字,喝酒講究上八仙桌,每桌坐八人,上八道菜,都用清一色的大碗,因此得名。它主要由四葷四素組成。四葷包括方肉、酥肉、扣肘、肉丸子等,四素則由豆腐(炸豆腐或白豆腐)、海帶、粉條和農家時令菜蔬。其葷菜均是運用獨特工藝先煮后蒸,按照嚴格的程序和工序。
只有兒子結婚、好年景春節才能享用的“八大碗”,是無棣農村老年人腦海中最美好最雋永的記憶,平時很難見到。是牛友山讓他們品嘗到的“老味道”,看著節目,在歡歌笑語中度過最有意義的一天。
牛友山對曾經教過自己的幾位小學老師,一直記在心頭,每年他都邀請幾位老師到家中做客,還請書法家為老師們書寫一匾額:“不忘初心,感恩老師”。
人們感激啊,他們一張口就是“俺們長有”“咱家友山”。
不僅如此,牛友山對村里凡是遇到困難的家庭,都伸出溫暖的手。本村女青年王洪燕身患白血病住院急需用錢,他拿上1000元到醫院去看望,出院后又數次到家中看望,300元、500元不等;楊秀功身患癌癥急需化療,他兩次各送去600元;王洪嶺不幸得了癌癥,一家人深陷困境,他多次登門探望,每次都留下300元;王洪嶺去世后,其愛人不小心又摔斷了胳膊,他又送去200元慰問金和面粉、食用油等;田文生本有一個和睦幸福的大家庭,因為妻子、兒子、孫子相繼去世,如今成了一個孤苦伶仃的孤寡老人,牛友山堅持每季度把面、油等送到他家,塞給他一些零用錢;鞠長明一家三口都是殘疾人,生活異常困難,一連8年牛友山將面粉、食用油等年貨和200元慰問金送到其家中……多年來,牛友山究竟幫扶了多少貧困家庭,資助了多少病殘人員,他沒有記錄,也說不上來。
本村群眾有困難他慷慨相助,外村群眾遇到困難他也是鼎力相助。可以說,不管何時,他走到哪里,善事就做到哪里。他在聯系業務途中,聞聽西小王鎮于岔河村的一個孩子得了白血病,縣紅十字會正帶人前去慰問,他立即送去1000元,接著給牛辛店一位身患癌癥的40多歲的女病人送去1000元;趙辛店一位老人身患白血病,他立即送去1000元,并倡議為老人捐款20000元;范家村一60多歲的老人身患重病,他捐助2000元;牛辛店修建村路,他捐獻2000元;龐集小學、三實擴建,他捐款8000元……他與這些人沒有任何親戚關系,他與這些村莊、單位沒有任何生意上的瓜葛,一切都是出自內心,一切都是自覺自愿。

2015年春,牛友山在西小王鎮于岔河村為一白血病青年捐款 ▲
10多年前無棣縣蔡和路還沒通時,附近幾個村的村路由于年久失修,路面坑洼不平,特別難走,尤其是一到雨季,路上到處是“坑塘”,給人們出行和冬棗銷售帶來極大不便,牛友山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下決心要把路修好。修路需要大量磚頭,他打聽到董家村于克偉家中存有大量磚頭待售,便前去聯系,當于克偉得知他買磚頭是為幾個村修路時,非常感動,當即說了一句讓牛友山更感動的話:“為大伙修路,磚頭我不要錢,你隨便用!”
就這樣,牛友山自掏腰包雇來一輛挖掘機、5輛四輪翻斗車和七八個民工,利用兩天的時間,將全長達10余公里的坑洼路,全部用磚頭和土填平壓實。路好走了,人們安全了,牛友山的心踏實了。
牛友山用實際行動傳承著中華孝德文化,傳遞著樂善好施、扶危濟困、助人為樂的正能量。對他來說,做慈善、做公益,已成為一種常態,也構成他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深有感觸地對媒體記者說:“當初,自己在力所能及幫助老人們時,真的沒有什么想法,就是覺得他們這一輩子太苦太累,應該幫一把,讓他們覺得我們這個大家庭里有溫暖。這就是我的初心。其實,最大的受益人是我,因為在幫助別人的同時,我真正體驗到了人生的快樂,找到了人生的坐標,實現了人生的價值。只要自己身體條件允許、經濟條件還行,我要將慈善事業一做到底。即使以后自己做不動了,我的兒子、女兒也要繼續做下去!”
牛寶康從小學到高中十幾年,伴著父母為老人送溫暖、做慈善,高中畢業考入一所軍校,就學期間德業雙優,光榮入黨,畢業后報名到最艱苦的地方——祖國邊陲新疆鍛煉、戍邊。哥哥離開了家鄉,妹妹牛曉燦接過哥哥手中的接力棒,繼續傳遞著愛。
人們有理由相信,牛友山家庭敬老愛老、扶貧幫困的良好家風一定會傳承下去。
牛友山第一次向村黨支部遞交入黨申請書,是在2011年7月1日黨的生日這一天,也是他正式步入敬老愛老、扶貧濟困的第十年。一直到2016年12月他才正式成為中國共產黨的一員。
其實,2014年村委班子選舉時,牛友山幾乎全票當選為鞠家村村委會主任,主持全村一切工作。他是水灣鎮少有的不是黨員的村主任。
走馬上任,牛友山開始思考、籌劃如何讓村里人過上安居樂業的好日子。前幾年,因為當地盲目生產,無序競爭,導致鞠家村傳統產業受到影響,棗市場價格低迷,銷路不暢,甚至一度出現部分村民“刨樹”現象。
牛友山到外地參觀學習后,認為發展“大棚冬棗”,打好時間差,讓冬棗提前成熟,上市早,價格高,是一條可行之路。就在他四處奔波之際,聞聽省直部門下派數名干部到無棣農村擔任第一書記。他立即找到鎮黨委,拍著胸脯再三保證,終于爭取到省直機關黨委辦公室的周飛同志到鞠家村任職。一連幾個月,他積極配合周書記耐心做好幾個棗業大戶的思想工作,協調扶持資金30萬元。在技術人員的指導下,牛寶恩等農戶采取施有機肥、打生物藥、噴硒元素的管理方式,按照綠色有機無公害的模式進行生產。到了秋天,大棚冬棗比露天冬棗提前20天左右上市,牛寶恩的3畝大棚生產的一萬多斤冬棗以其獨特的品質和優良的口感贏得了客戶,很快以高價銷售一空。鞠家大棚冬棗的名氣一炮打響。
周飛、牛友山趁熱打鐵,扶持村里20多個棗農發展大棚冬棗,面積達到100多畝。

各村村委會、村民贈送的部分錦旗、牌匾 ▲
發展大棚冬棗,修路綠化,架設路燈,建設健身、文化廣場……一年多時間,牛友山與周飛朝夕相處,全力配合周飛書記工作,并結為知根知底、無話不談的好朋友。時至今日,每年第一批大棚冬棗上市時,牛友山都到濟南去看望周飛。周飛也為牛友山的重情重義所感動,不斷為他出謀劃策,拉資金,上項目,繼續為這片土地貢獻著自己的力量。
2017年,牛友山擔任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走馬上任他做了三件事。一是把“兩委”班子辦公地點由距離村子一公里的社區,搬到自己修建剛剛兩年的一棟新房里,并且召開全體村民大會,稱鞠家村黨支部為“便民黨支部”,公布自己的手機號碼,村民們不管何時何事,隨時到“便民黨支部”反映,一定做到事事有回應,件件有答復。二是以股份形式成立冬棗生產合作社,統一科學施肥,統一噴灑農藥,統一銷售。三是公開村收支賬目,隨時接受群眾監督。“兩委”辦公所有費用,都由他個人承擔。
牛友山強調:“便民黨支部”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就是讓群眾利益最大化。
他說到做到,絕不含糊。為老人做善事、盡孝心,開展扶貧幫困,不僅繼續堅持,還要做大做好。在發展大棚冬棗這一主導產業方面,想方設法加大扶持力度,到2021年全村發展到400畝。
村民們感慨萬分:“像牛友山這樣的‘官’,不圖名不圖利,心里只想著村里,他家簡直成為鞠家村的‘銀行’了。這樣的‘官’,少見啊!”
“錢,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現在自己在村里有新屋,在縣城有樓房,日子過得比一般人也富裕。即使我每年花上十萬八萬的,只要看著鄉親們的日子一天天變好,看著老人們臉上堆滿笑容,看著全村人和睦相處、安居樂業,我就覺得舒心,覺得付出多少都很值得。這是我作為一名黨員、一名村支部書記的初心。”他這樣說。
牛友山認為,打造人心思上、和諧穩定的社會主義新農村,黨支部必須把村風建設、文明建設牢牢抓在手上。他帶領“兩委”班子成員,印制“文明公約”明白紙,發放到每個家庭。村民們家庭中發生了糾紛、矛盾,他第一時間做好工作,及時化解。有一個農戶兄弟三人因為養老問題,遲遲達不成統一意見。牛友山找到那個以各種理由不愿意為父母盡孝的戶主,再三做思想工作,但收效甚微。最后,牛友山說:“這樣吧,你不愿意養老人,我先替你養。你放心,我絕對不會跟外人說你不養老的事兒,讓你在村里抬不起頭。你啥時候想通了,咱再交班怎么樣?”幾個月后,這個戶主找到牛友山,眼含熱淚將一沓人民幣交給牛友山,一個勁地致謝。牛友山把錢塞進他的衣袋:“百善孝為先,不管什么時候,不管什么情況,我們都要記住父母的恩德。你想通了,比啥都好,這些錢就當給你這個‘金不換’的獎勵吧!”從此,這位村民成為牛友山的“鐵粉”,凡是村里安排的事情,總是搶在前頭。
牛友山的私家汽車,成為全村的公用車。有的人上醫院看病,跟他說;有的人家送孩子到外地上學,跟他講;甚至有的老人到比較遠的村子走親戚,也找他……對此,他樂此不疲。
牛友山全心全意為村民服務,竭盡全力為村民排憂解困,村民們為表達感激之情,常常買上一些禮品送到他家。牛友山知道,如果當即一味嚴詞拒絕的話,一定會讓對方臉上不好看或心里有想法。于是,在確實推卻不掉的情況下,他總是日后再找機會,加碼“回禮”過去。
“人與人之間,最看重的是交心,最珍貴的是真情。只有你用真心、真情為大家做事,人們才真正地信服你、支持你。”牛友山這么說。
2020年初,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關鍵時期,牛友山第一時間到縣城搶購3500只口罩,送給村里400多個農戶。鑒于老人、兒童是易感人群,他又去購買2000只。又為每家每戶送“84”消毒液、肥皂,一天忙得顧不上吃喝、睡覺。為抗擊疫情,牛友山為村、鎮、縣捐款捐物兩萬多元。
牛友山按照鎮黨委、政府的指示,多次召開黨員疫情防控專題會議,村“兩委”班子成員和32名黨員24小時輪流值班。在他的帶動下,牛寶哲等黨員自掏腰包為村里每個勸返點的值班人員購買方便面、火腿腸、麻辣醬等,用愛心溫暖值守人員。在村黨支部的帶領下,鞠家村老少自覺行動起來,“人人獻出一份愛”蔚然成風。
這一年,牛友山見本村和數個鄰村的兒童要到六七里外的鎮上幼兒園去上學,家長來回接送不方便,還存在諸多安全隱患,立即籌措資金,利用一年多時間新建一處高標準普惠幼兒園,化解了160多個家庭的心頭之憂。
牛友山,這位普通黨員,普通村支部書記,用大愛溫暖了鞠家和周邊村莊群眾的心。“便民黨支部”辦公室,幾十面錦旗、匾牌默默記敘著他的一切。
2019年退休老教師王緒忠病逝前,親自書寫一匾額“為官一任,造福一莊”。之后,鞠家村50位老人又聯名贈他一匾“支書仁心,恩澤百姓;村長大愛,造福一方”。
2020年得到牛友山資助的水灣鎮一些村莊,敲鑼打鼓送來了一面面錦旗。
小米河高家村委會:“行善不忘眾鄰,積德大愛厚存”。
后坡徐村村委會:“施善鄉親重友鄰,大愛潤澤青山綠”。
賀家村村委會:“尊老真情暖家園,施善美德映山紅”。
南關莊村委會:“扶貧濟困,功德無量”。
……
還有得到牛友山資助的其他鄉鎮的村民,也不約而同送來了錦旗、匾牌。如信陽鎮范家村的范宜升:“疾病無情,人間有愛;大愛無疆,善德永存”;碣石山鎮古家村張金璐:“慈善為社會,愛心永流傳”……
近年來,水灣鎮以牛友山為典型,以鞠家村為標桿,大力實施“孝德工程”,打造“水灣樣板”,選樹精神文明典范,深化文明家庭創建,廣泛開展“好婆婆”“好兒媳”“道德模范”“最美網格員”和 “平安之家”“積善之家”“文明之家”“善治之村”等系列評選活動,在全鎮形成崇德向善的良好社會氛圍。2022年水灣鎮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平安山東建設先進集體”榮譽稱號。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不僅僅是水灣鎮,周邊鄉鎮也積極行動起來。
面對各種榮譽,牛友山時刻保持著清醒的頭腦。在2021年底村黨支部、村委會研究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工作計劃時,牛友山提出第一個“宏闊構想”:依托鞠家村距離縣城較近,交通位置優越的優勢,打好鄉村旅游牌,讓更多的市民前來旅游觀光,采摘品嘗正宗的鞠家大棚冬棗;與省內外農業、林果研究所(院)建立聯系,不斷改良冬棗品質,增加大棚冬棗種植面積,帶動更多的村民實現收入翻倍、翻雙番。
村民們聞聽后,七言八語:“干這干那,得需要錢啊,村里賬目上一分錢沒有,怎么干?”
牛友山拍著胸脯:“我和幾個大戶先墊上,等你們的大棚掙錢了再還。只要大家真心干,即使賠了,都算在我身上。”
接著,牛友山和班子成員開始著手搜羅“老物件”,創建農耕文化、民俗文化園……適應發展形勢,積極開發旅游產業,首先必須搞好村容村貌環境治理,但村里的年收入只有“三荒”承包費兩萬元,而每年衛生、綠化、道路維護、綜合整治等各項支出就多達四五萬元。牛友山絲毫不含糊,都從自己辦的公司里拿。
一次兩次行,一年兩年行,但長此下去怎么辦?牛友山胸有成竹:“現在正是打造‘金鞠家’的爬坡階段、關鍵時期,爭取上級扶持一部分,我自己掏一點,用不了幾年,目標一定會實現的。現在不搞,等著拖著,到時候后悔也晚了。便民黨支部,就是要帶領全村群眾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朝著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飛奔。”
但牛友山清醒地認識到,鞠家村的主導產業還比較單一,農民收入增幅還不太明顯……
2022年春節剛過,牛友山帶領村“兩委”班子外出考察學習,提高眼界,增強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緊迫感、責任感、使命感,在鄉村振興的偉大實踐中,大力發展多種經營,提高土地增產增收,壯大集體經濟,提高村民的幸福指數,讓鞠家村真正成為名副其實的“金鞠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