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邦志
安坐藤椅的,是一位讓我們無限敬慕,親切到骨子里的老人:她氣定神閑、和顏悅色,臉上被無情歲月雕琢成的密密的皺紋,猶如古樹的年輪,飽經風霜雪雨滄桑的刻痕。在我們看來,那深深的褶皺波紋,宛若一道道奇異美幻的彩虹,綺麗怡人,賞心悅目,而她那“上善若水 大愛無疆”的人格魅力,燦若星辰,貌似女神。她是我的外婆。
外婆,“老錢一家人”可親可敬的老太君,在大家心目中,個子瘦小的外婆,形象高大,威望至上,一如“女神”般地存在,“國色天香”,令人仰望。
“老錢一家人”,乃夫人姑夫錢立本大家庭微信群。夫人自小跟隨“外婆”和姑夫姑媽生活長大,于夫人而言,姑夫姑媽不是父母勝似父母,“外婆”更是勝過親外婆。
素來,在這個大家庭,有個令外人好奇的稱呼,幾位孫輩呼喊外婆,全都叫“大媽”,這稱呼喊了一輩子,從不曾改口。姑夫老軍人,姑媽早年隨軍去了部隊,夫人與幾位表弟妹輪流跟隨外婆在鄉下生活,外婆一手把四位外孫拉扯大,孫輩們與外婆感情之深厚無以言表,外婆不是母親,勝似母親,故而大家從小習慣于叫她“大媽”,一直喊她到老。
“大媽”18歲結婚,幾年后丈夫因故不幸去世,就一直單著,決計不再婚,傾其畢生精力撫育后代,把女兒帶大,嫁給軍人,又相繼把外孫們帶大,有的就地上學,有的送去部隊。接著甚至還把曾外孫女(我家女兒)帶大,送進幼兒園。那時光,我一家分居三地,我在駐浙部隊服役,夫人在安徽祁門工作,女兒由年近古稀的“大媽”在福建姑夫部隊上帶著,其后她帶女兒去安徽,再帶回老家,與女兒形影不離。“大媽”對曾外孫女的那個疼愛,真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女兒每每回憶童年太太帶她時的那個勞心那個寵愛,都難抑激動感懷不已。記得上幼兒園那會兒,每到下午她早早跑到教室外,手扶鐵圍欄,眼巴巴望著遠方,盼著太太來接她。有一回她實在盼望心切,一溜煙徑自跑出,穿過車水馬龍大街小巷溜回家,把太太魂都嚇飛了。而讓我更難忘的是,“大媽”帶女兒的那個勞神那個艱辛,打小開始,她抱著、背著、牽著女兒,在三個省份來回奔波。那時交通不便,既無高速公路,又無快捷高鐵,一路上坐汽車、乘輪船、趕火車,從福建到安徽,走一趟三五天。其時車船之間轉換,要走很長一段路,“大媽”踮著小腳,牽著小丫,步履蹣跚地趕車趕船。
“大媽”這輩子全身心地就做一件事:帶孩子長大。“大媽”一手牽了幾代人成長成家,為此,“大媽”不辭辛勞,北上南下,兜兜轉轉,跟隨兒孫們跑浙江,踞福建,轉安徽,四處輾轉帶孩子,一生只為后輩忙,嘔心瀝血殫精竭慮,步入老境才回歸老家頤養天年。
“大媽”年紀輕輕痛失丈夫,正是如花似玉風華正茂時,為了護佑后代,為了固守家人,毅然守寡一輩子,辛勞一輩子,奉獻一輩子,這樣做值得嗎?如今看來,誠如世說得失論,人生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做人只要舍得付出就會得到,有因必有果。“大媽”一生犧牲大付出多,但她所得亦豐厚,她傾情撫養成就幾代人,代代優越,是她最輝煌的“事業”,她精心培育成材后輩們,個個優異,是她最驕傲的“作品”。她是成功開拓家業的“富家”,她是成果創作豐碩的“贏家”,她是成年累月耕耘的“做家”,她傾一生心血潤澤全家綻放幸福之花。我家“大媽”,可謂華夏傳統婦女普通母親的一個縮影,平凡中見偉大。

70多歲姑媽(左)常陪90多歲“大媽”,逛逛美麗千島湖廣場 ▲
“大媽”身材瘦小,沒有文化,卻飽含正能量,充滿大智慧。她說話表達,常有趣聞典故,包涵生活哲理,我們都愛和她拉家常。嘮嗑中,她言出幽默風趣,口吐農諺俗語,間或蹦出些生動詞語,譬如拉起過往坎坷經歷,提起難忘之事,她情不自禁感嘆:老早那件事沒做好,真是悔不當初啊!我們夸她:“大媽”說話語言文縐縐的呢!生活中,“大媽”秉持與人為善,凸顯慈愛品行。她叮囑我們做人做事要正道在理,點滴歪事都不能干,即便人家菜地黃菜葉子都別去撿;與鄉鄰親友相處,哪怕占人半點便宜都別去想。農村里,相互間借用物什是常事,她經常講,有借有還再借不難,要借人牛還人馬,借人兩格半還人半官升(農村傳統量器,大口小底的稱“官升”)。有件事忘不了,記得那年回老家結婚住“大媽”家里,有天在門前溪灘里逐浪戲水,我一時興起,用石頭砸死了一條石斑魚,興高采烈地捧回家報喜。“大媽”一見沉下臉來:“這溪灘里魚是大隊里養的,不能抓。”我隨口說道:“還好,沒人看見。”“沒人看見也不成,這是公家的。”“大媽”毫不留情批評了她甚為喜歡的外孫女婿,讓我頭回領略了“大媽”愛憎分明、公私分明的秉性,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大媽”豁達超逸,有容乃大。她平素言行舉止,無形地影響家人思想,教化后輩涵養。沒有文化的“大媽”,傳輸給家人處世之道生活理念,淺顯易懂,也難能可貴,諸如要懂得感恩,積德行善,凡事順其自然,與世無爭等。“大媽”熱心腸,但凡知曉鄉鄰熟人遇到煩心事,她就會隨時隨地熱心關注,敦促家人盡力相助。刮風下雨時,她首先想到,趕緊幫隔壁鄰舍把曬在外頭的東西收回來。“大媽”跟隨兒孫東徙西遷,待過許多地方,相處過的鄰居都說:“王‘大媽’人真好!”有意思的是,“大媽”富有同情心,幫人不論好壞。“文化大革命”時,老家當地幾位戴了“臭老九”“有海外關系”帽子的“壞分子”,被叫到公社所在地批斗,大冷天的中午沒地兒吃飯,“大媽”將其領到家里,為他們燒水泡茶烘玉米粿。20多年后,那“海外關系”(美國華人律師王贊堯)返鄉省親,聽說此事甚是感動,特意登門,感謝“大媽”當年對他“壞分子”弟弟熱心照應。王先生離鄉數十載,鄉音仍未改,末了笑問“大媽”:“當時您把他們叫家來,不顧忌招是非說閑話嗎?”“大媽”笑道:“沒顧這,我就想,‘壞分子’也是人,飯總要吃的。”“大媽”大肚量。老家有間祖傳的老屋閑著,有鄰居住房困難想買,“大媽”成全鄰居,以極低價轉給對方,雙方約定:此房鄰居自住,不可賣掉,不住應退原主。后來該鄰居背著“大媽”賣掉此屋移民外地。家人很不平,欲找其論理,“大媽”卻說:“老家窮,人家遷個地不易,搬個家也花費,算了吧!”住城里后,平時遇到鄉下來人,或生活困難親戚上門,她定會吩咐好菜好飯相待,還叮囑吃的用的相送。“大媽”善待他人,卻苛刻自己,有時我們塞給她錢,她綻開笑靨:“我人都是你們的,要錢做啥?”有次她收了錢,原來是拿去“扶貧”了(送給老家生活困難人)。“大媽”無我,心里只會想到別人。有一回夫人陪其上街,年近九旬“大媽”走在人行道上,突被行駛拖拉機連帶板車撞飛數米,傷得不輕,把肇事者也嚇得不輕,顧憚家庭條件差,為擔負治療賠償費用惴惴不安。醫院急診時,“大媽”不顧自己的傷勢,反而惦著對方,不住地安慰人家:“不用怕,我還好,沒大關系,你不要那樣擔心。”又對家人說,人家也可憐,就別為難他。于是,最后連治療費都沒讓對方付,更別說賠償。幾位孫輩回家聽夫人聊起此事,不禁感慨:“大媽”如此大度,相比社會上屢有所聞老人倒地被好心人攙扶反“訛”人的現象,天壤之別啊!但我們深知,“大媽”秉性使然,她就是這樣的人。
“大媽”就是這樣的人,并非沒來由,事出有因。追根溯源,“大媽”為人之秉性,因于優良家風之熏陶。“大媽”處世之品行,緣于傳統家庭之浸潤。有人說,家風,是一個家最好的不動產。蔡元培言“家庭者,人生最初之學校也。一生之品性,大抵胚胎于家庭中”。好的家風,源自于善學、善言、善行,更得益于沿襲、傳承、弘揚。“大媽”出身于浙晥交界處青苗村王氏家族,這是一個人杰地靈崇尚文化的小山村,這是一個承襲遺風祖訓、嚴明家規禮教的大家族。這個村莊曾經英賢迭出,學子閃亮,“一門五博士”;這個家族走出教授學長、專家高管、律師大腕。“大媽”生長在這樣家族環境,身上流淌著上祖家訓的因子細胞,承續了傳統家規的習俗理念。“大媽”嫁入婆家,雖然丈夫不幸早逝,但很幸運婆家是善良有愛的人家,“大媽”成了婆家良好家風的受益人、踐行人、傳承人。夫人記得,小時家里四朵“金花”,她和姑媽、“大媽”,還有一位形如“大媽”一般瘦小個的老太君,那是“大媽”的婆婆,夫人稱之為太外婆。太外婆古早受嚴父慈母家訓影響,傳襲孝悌忠信、尊老愛幼之家風,其人品美德名傳鄉里,她善良賢惠,勤儉持家,吃苦耐勞,樂于助人。太外婆把這祖訓家風言傳身教于“大媽”,“大媽”繼承下來,又傳承下去,“大媽”做了承先啟后的事。尤其太外婆兒子去世后,視媳婦如親生女兒,“大媽”銘心不忘,顧老顧小,既要感恩上輩,為婆婆養老送終,又要奉獻下輩,為后代嘔心瀝血,這就是“大媽”執意不再嫁的客觀原因,也是“大媽”如此為人處世的心路歷程。“大媽”承襲傳統家風美德、彰顯博愛善行品格之本源,昭然若揭。崇德向善、守正無私、勤勞賢惠,中華民族優良家風之精髓,“大媽”身上可見一斑。
堅毅不屈,勤勞不懈,乃“大媽”一生形象寫照。“大媽”爭強好勝,行動風風火火,貫來手腳勤快做事麻利,她那精巧的身軀蘊藏著堅強的力量。她的口頭禪是:有手有腳,有啥好怕。這就不難理解,當年為讓女兒女婿安心在部隊工作,她在鄉下陸陸續續把4個外孫帶大,不遺余力,不知疲倦。里里外外,她的手解過多少難;溝溝壑壑,她的腳跨過多少坎,山水有知,星辰作證。她早已習慣于勞碌,習慣于奔波,習慣于手腳不停地忙乎著。“大媽”的一生,所做的一切,讓我們無比感佩:“大媽”真可謂是無懼塵世凡愁俗慮,毅然踐行苦累人生,時時凸顯自強不息、周行不息、永生不息生命力之神仙通達的“女神”。亦如魯迅先生喻之的“好像一只牛,吃的是草,擠出的是奶、血”。更像一只樂于奉獻的春蠶,“春蠶到死絲方盡,人至期頤亦不休。一息尚存須努力,留作青年好范疇”。你瞧,“大媽”即便年邁,她也不服老不肯休,心里不得閑,嘴上不消停,總愛指手畫腳吩咐家人做這做那,時而還冷不丁批評70多歲姑媽做飯動作太慢,做事拖泥帶水。說來逗人,在家里,年已古稀的姑媽,一天到晚還得這事那事地向“大媽”請示匯報,年近百歲的“大媽”,還總三天兩頭這樣那樣地對姑媽指教訓導,在她眼里,姑媽還是啥事都做不好的孩子。叫她少動少操心,她反詰:整天閑著,活著做啥?我們做后輩的便時常調侃:“生產隊長”又發話了,大家好好干活!“大媽”94歲那年不慎跌倒,股骨粉碎性骨折,當時要么躺床上失去活動自由,要么動手術但面臨極大風險,唯恐上了手術臺下不來,全家人為此糾結不已。“大媽”毫不猶豫發話:怕啥?動手術!勇敢地上了手術臺,創下淳安縣醫院上手術臺患者最高年齡的紀錄。
“大媽”不言不提自己年齡,也不念不問自己生日,更不讓家人給她做大壽,她常常調皮地戲謔:我還要長大!全家人祈望“大媽”會長命百歲。“大媽”一向好精神,除了一點皮膚病,身體其他無恙,向來不上醫院,罕見打針吃藥。沒承想98歲那年,“大媽”預感生命衰竭,不經意間幽默嘆息:“我長不大了,該歇息嘍!”如“蠟燭成灰淚始干”,自此飲食漸次少進,及至慢慢地靜靜地睡去,走得那么清爽,那么寂謐,不給親人多添丁點麻煩。臨走前一天,她還非要自己去上洗手間,只是身體過于虛弱,才肯讓夫人攙扶著她,擱以往,誰要扶她,她擋開誰:我自個兒會走。我們感嘆:惟有無私境界仙子,方得如此安然圓寂。我家“大媽”,堪稱女神!
“大媽”終極幸福快樂。“大媽”一生竭力撫養幾多后代,功德無量;“大媽”終身傾心留下的精神財產,珍貴無比。在她潛移默化的影響教育下,在她沿襲傳承良好家風的氛圍里,后輩們耳濡目染努力前行,沒一人不爭氣的,從這個家庭衍生出的7個小家庭安穩和諧,沒一家不和睦的。老錢一家人,6人當過兵,6個公務員,皆不負“大媽”的教誨和期許,在各自崗位上兢兢業業工作著,個個表現不凡。姑夫姑媽轉業回老家后,把“勞苦功高”的“大媽”如神仙般地“供奉”著,無微不至地照料著。“大媽”笑道:現在這日子,好比活神仙。孫輩們牢牢銘記“大媽”的恩情,深深惦念“大媽”的身體,逢年過節或雙休,不約而同從杭州、溫州、臺州趕回老家,看望父母,更是看望“大媽”。大家前前后后圍著“大媽”,開開心心喊著“大媽”,歡歡喜喜陪著“大媽”。每每此時,“大媽”瞅瞅這個,摸摸那個,眼見她親手撫育成長,而今都有些出息的后輩們,臉上綻開了花。每每過年團圓飯之際,姑夫招呼老錢一家人,在廳堂的“惠風和暢”橫條字幅下方,欣然定格一幅五代同堂17人幸福合家歡的喜樂畫面,老老小小簇擁在心花怒放的“大媽”身旁,異口同聲地喊著“茄子”。
我們欣慰地感受到,勞累一輩子的“大媽”,實實在在地幸福著,真真切切地快樂著,這是世上無比美好的幸福,這是人間無與倫比的快樂。前些年“大媽”走后,孫輩們照例年年回千島湖去“看望”她,只是看望的地點不同而已。每年春節、清明、重陽節,準會到“大媽”“小屋”前,凝視著“大媽”容顏,恭敬地獻上鮮花,虔誠地點上蠟燭,深情地連聲呼喊:“大媽!”“我是麗英!”“我是邦志!”“太太!我是芳芳。”“我們又來看您啦!您聽見了嗎?”
我們總覺得,“大媽”并沒走遠,仍在我們身旁,就在我們心房。我們深感,“大媽”就是女神,還在護佑我們。我們堅信,“大媽”會聽到我們呼喊,她永遠是幸福的、快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