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璐
數字經濟時代,商業銀行普遍面臨著來自技術顛覆和業態變革的多重挑戰。在多方競爭的市場環境下,如何精準切入區域發展戰略、生動刻畫生態場景、深刻挖掘產業數據價值、創新使用前沿技術,已經成為商業銀行在數字金融賽道上謀求“彎道超車”“換道超車”所必須面對的問題。作為新時代下數字金融的重要形態之一,產業數字金融站位在統籌產業鏈和生態鏈的高度,從全局視野出發深挖數字價值、服務實體經濟。本文圍繞商業銀行產業數字金融業務實踐,對產業數字金融的業務模式進行剖析,以期為產業數字金融在行業內的落地推廣提供借鑒。
數字經濟時代商業銀行面臨的挑戰與破解之道
數字經濟時代下,在數字化轉型過程中為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商業銀行面臨四大挑戰:一是如何深度挖掘并充分運用生態數據和新興數字技術,二是如何有效切入到區域經濟發展之中,三是如何將金融數字化與產業數字化進行有效融合,四是如何抵御市場在多方競爭環境下產生的擠壓。
產業數字金融業務模式積極落實“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中關于產業鏈供應鏈與創新鏈三鏈融合的要求,為產業發展注入金融活水。商業銀行發展產業數字金融的新模式,能夠改變原本以單點方式為客戶提供金融服務的傳統服務模式,更多地面向整個產業鏈條、整個生態環境提供一攬子金融服務。在產業數字金融模式下,商業銀行以服務產業鏈核心企業和上下游企業為目標,面向產業生態需求,基于產業鏈積累的數據,提供嵌入生產經營全流程各環節的金融服務,不僅能滿足生產經營過程中企業融資的缺口,還能提供支付結算、現金管理、投資銀行、理財等一攬子金融產品與服務。
產業數字金融業務具備線上化、移動化、數字化和智能化特征,能夠帶來以下價值。
提升業務效率。尤其是客戶辦理業務的效率得到大幅提升,比如商業銀行可利用數據挖掘、機器學習等技術建立風控模型和規則,支持自動化授信審批,在提高審批效率的同時,降低人為操作的不確定性。
有助于實現供應鏈、產業鏈、創新鏈三鏈融合。商業銀行通過為供應鏈核心客戶及其上下游中小微企業提供金融服務,更好地潤滑了供應鏈、產業鏈,使上下游客戶黏性得到增強;通過服務產業生態,有助于提高產業生態的發展質量,進而提升產業生態中的企業發展質量。
較好地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問題。商業銀行通過在產業鏈中全面獲取信息流,在已有的大數據應用基礎上,進一步補充整個產業鏈的交易數據和生態數據,能有效識別小微企業作為借債主體的償債能力和償債意愿,減少信息不對稱,從而緩解商業銀行對小微企業不敢貸、不愿貸的難題,提高小微企業的金融可獲得性。
商業銀行產業數字金融的業務模式選擇
基于不同類型的產業生態場景特征,商業銀行可分類施策,實施不同類型的產業數字金融業務模式。具體來看,主要可分為以下三類模式。
第一類是核心企業類。核心企業有著穩定的供應鏈管理體系,并與上下游企業建立了長期穩定、相互依賴和互惠互利的合作關系。商業銀行可以圍繞核心企業,根據交易和數據積累情況,向其上下游延展,為核心企業及其上游供應商、下游銷售商提供信貸融資、支付結算、現金管理、投資銀行等金融服務,并進一步延展至產業鏈兩端。
第二類是產業直通類。在垂直領域B端和G端的產業直通平臺上,有著大量活躍的中小微企業,需要商業銀行提供相應的金融服務,如在政府采購平臺上有很多上游供應商,在此類商品交易平臺上有大量中小微企業。基于中小微企業聚集的產業直通平臺上真實的交易場景,銀行可提供數字化、定制化產品服務。
第三類是產業園區類。產業園區是企業聚集地,往往以某一類或幾類產業為主,比如汽車產業、數字產業等。產業園區中的收稅、收費等公共管理功能以及企業在生態場景下的業務發展,均需要銀行提供全方位的線上化、嵌入式數字金融服務。
商業銀行產業數字金融的發展思路建議
產業數字金融是一項涉及面廣、專業性強的新領域。商業銀行要想發展好產業數字金融這一新模式,就必須探索運用新思維,構建與之相適應的新能力、新平臺、新機制等,為可持續的創新和落地實施提供強有力的保障。
打造數字化授信及風控能力。商業銀行應圍繞產業生態和產業上下游客戶的數字化、智能化授信評估和風險監控,探索運用個人征信及企業征信等金融信用數據,工商、公安、司法、稅務、發票、社保、交通等行為數據以及與產業鏈交易數據,引入宏觀因子、行業及周期性因子,構建數字化授信模型及數字化風控模型體系,實現從傳統業務模式下的專家型線下授信、風控向產業數字金融業務模式下的數字化授信、風控技術轉變,形成客戶全生命周期的數字化、智能化管理能力,確保產業數字金融業務風險可控。
構建產業數字金融數字平臺。商業銀行應發揮科技賦能優勢,打造智能、高效、敏捷的可支撐產業數字金融全流程數字化的系統平臺,支撐數據獲取、場景接入、準入篩查、授信審批、事中監控、風險預警、貸后處置等環節的業務處理,構建服務產業生態的場景化多維工具箱,幫助企業客戶實現生產經營活動全流程數字化,為金融服務全流程數字化提供生態基礎。同時,發力推進數字技術應用探索,加強對5G、物聯網等前沿技術的研究,充分利用技術創新增強對圍繞垂直行業的企業間交易數據、企業內生產數據等開展業務、產品、風控及服務創新的保障支持。
創設面向產業鏈的數字產品。商業銀行應從數字化程度較高的產業生態場景入手,沿著“找數據、選數據、用數據”的思路,與頭部優質的核心企業、產業互聯網平臺或產業園區,共同打造與產業鏈交易契合的產業數字金融產品,為生態場景內的中小微企業提供數字金融服務。例如,針對產業鏈生態內各類客戶生產經營中的融資需求,商業銀行可通過“數據+算法+模型+規則”,推出數字保理、訂單融資、數字倉單等標準化的數字融資類產品,為客戶提供“e秒授信、e秒放款、e秒支付”的快速融資服務。針對客戶在交易流、商貿流中產生的資金結算、財務管理等需求,商業銀行可研究創設可覆蓋收單、支付、歸集、分賬等現金管理功能的標準化結算類產品,在滿足客戶經營管理需求的同時,提升對客戶資金用途的追蹤能力,確保驗證貿易背景真實性,切實做到了解客戶信息、掌握資金流向和防范金融風險。
搭建支持敏捷創新的機制體系。商業銀行可在總行層面探索成立面向產業數字金融業務創新的專業委員會,以強化在總行層面對產業數字金融創新的組織推動和決策部署。同時,積極探索建立扁平化的敏捷項目團隊,提高產業數字金融創新的落地實施效率。構建和運用金融科技創新準備金機制、不良資產快速核銷機制等創新容錯緩釋機制,針對創新過程中出現的不良資產支持快速核銷,鼓勵員工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積極創新。探索設立數字金融創新獎金,加大對業務和技術人員的充分激勵,形成爭相創新的良好氛圍。通過對商業銀行組織機制的優化調整,為產業數字金融創新提供強有力的保障。
結語
作為一種富有生命力的全新模式,產業數字金融在服務實體經濟方面已煥發出強大生機。基于數字技術在產業環境下的創新應用,將對核心企業的依賴轉化為對數字資產的依托和合理利用,并通過創設數字信用和數字擔保,探索構建新的業務模式。未來,商業銀行可進一步聚焦數字授信與數字智能風控技術的深化應用,針對特色行業和重點業態,以數字金融為核心驅動,助力實體產業蓬勃發展。
(作者系華夏銀行產業數字金融部總經理)
責任編輯:孫 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