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鵬鵬
近兩年,新冠肺炎疫情導致全球產業鏈運行受阻,加之西方國家加速推動制造業回流,對我國經濟金融安全構成了嚴峻的挑戰。如何切實保障我國產業鏈安全穩定運行,激活小微企業效能,穩定就業并擴大內需,已上升至國家戰略高度。產業數字金融視角下,結合數字經濟時代金融科技前沿技術的發展機遇,供應鏈金融具有廣闊前景。本文在簡要梳理我國產業數字金融業界方案的基礎上,進一步拓展思維,嘗試對債權、股權、資產權視角下的供應鏈金融業務風險點進行梳理,并對數字產品池和數字保理業務相關應用場景進行探索,以期助力數字經濟時代下新供應鏈金融進一步發展。
供應鏈金融的發展歷程
供應鏈金融是指從供應鏈產業整體出發,運用金融科技手段,整合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等數據要素,在真實交易背景下,構建供應鏈中占主導地位的核心企業與上下游企業一體化的金融供給體系和風險評估體系,提供系統性的金融解決方案,以快速響應產業鏈上企業的結算、融資、財務管理等綜合需求,降低企業成本,提升產業鏈各方的價值。從21世紀初,以核心企業為主體、針對應收、預付和存貨等資產類型的金融解決方案被提出至今,我國的供應鏈金融市場呈現出百花齊放的競爭格局,其中最主要的兩股力量是以互聯網企業和商業銀行為代表的兩種業務形態。
在互聯網企業主導的供應鏈金融生態中,阿里、京東、騰訊和小米的業務路徑各具特色,大致可劃分為“基于互聯網平臺”“基于社交網絡”和“基于企業生態”三種類型。
基于互聯網平臺
在“基于互聯網平臺的供應鏈金融”模式中,阿里和京東是典型代表。阿里作為互聯網企業中最早涉足供應鏈金融業務的機構,先后試水過“銀企合作”及“平臺自營”兩種模式。
銀企合作模式。“銀企合作模式”主要包括聯保貸款與一達通信貸。聯保貸款的資金由銀行提供,數據來源于阿里,最高額度為200萬元;被授信企業年銷售額為500萬~1.5億元,且需另外兩家企業聯保;該模式從2006年開始至2011年結束,先后與建設銀行和工商銀行合作,規模約100億元。一達通信貸的實質是純信用貸,針對小微外貿企業戶且授信額度與累計出口額相關,最高額度1000萬元,資金由銀行提供,外貿數據來源阿里。
平臺自營模式。“平臺自營模式”基于阿里巴巴平臺和淘寶/天貓平臺又劃分為不同類型。其中,基于阿里巴巴平臺的供應鏈貸款包括:一是信用貸款,即面向小微企業(阿里巴巴中國站會員)的純信用貸,額度不超過100萬元,期限12個月,業務依賴阿里巴巴平臺數據,由阿里小貸公司放款;二是網商貸,即面向小微企業(阿里巴巴國際站會員)解決外貿融資問題,額度最高100萬元,期限6~12個月,業務依賴阿里巴巴平臺數據,由阿里小貸公司放款;三是速賣通信用貸款,即面向速賣通(跨境B2C電商)平臺賣家的純信用貸,額度1萬~50萬元,期限最長12個月,業務由網商銀行放款。
基于淘寶/天貓平臺的供應鏈貸款涉及以下幾種:一是訂單貸款,即根據賣家訂單數據,額度1萬~100萬元,最長期限60天,業務基于天貓/淘寶電商訂單數據,阿里小貸公司放款;二是信用貸款,即純信用貸,依據買家反饋、店鋪信用、經營狀況和交易數據,額度1萬~100萬元,期限6~12個月,由阿里小貸公司放款。
京東旗下的“京保貝”和“京小貸”也類似。“京保貝”針對京東自營供應商,面向的企業合作三個月以上,信用評級(A到E)C以上,主要針對應收賬款融資、訂單融資需求,業務由京東金融推出,資金來源京東旗下小額貸款公司。“京小貸”主要為信用融資模式,主要針對京東開放平臺商戶,業務由京東金融推出,資金來源京東旗下小額貸款公司。
基于社交網絡
“基于社交網絡的供應鏈金融”模式下,騰訊更多地尋求與金融機構合作,提供供應鏈金融的技術解決方案。騰訊云供應鏈金融(Tencent Supply Chain Finance,TSCF)平臺針對保理融資、債權多級流轉和動產質押等經典場景,從技術角度試水供應鏈金融。
基于企業生態
“基于企業生態的供應鏈金融”模式下,小米的表現可圈可點。依托小米生態鏈的構造,一方面,以小米優品App等平臺為載體,實現了產業間客群共享;另一方面,通過在早期就打通VC、PE進入渠道,幫助企業在從初期股權架構開始到后期業務發展都具有較為通暢的信息渠道,從而賦予產業更多與金融結合的機會。以2018年發行的“中信證券-小米1號第N期供應鏈應付賬款資金支持專項計劃”為例,小米靈活運用ABS金融工具,以小米通訊對供應商的供應鏈應付賬款為底層資產,發揮其擁有較為穩定的、集成型的貿易鏈條優勢,對供應鏈的資產證券化進行了大膽探索。
在商業銀行主導的供應鏈金融生態中,各機構也進行了長期的深入探索。中國銀行具有包含融信達、融易達、銷易達、融貨達、通易達、融付達、進口匯利達和出口全益達等在內的一系列供應鏈金融產品,形成了在進出口供應鏈業務中獨具特色的產品競爭力。股份制商業也紛紛迎頭趕上,2000年招商銀行提出“供應鏈金融1.0”,主打1+N融資結算金融服務;2014年推出智慧供應鏈金融品牌,重點關注醫療、電商、物流、汽車等八大行業;2015年總行層面合并現金管理部和貿易金融部,成立商業銀行第一家交易銀行;2016年,主打全線上付款代理的“B2B平臺票據池”“E+融票”“CBS”投融通,并在2017年前后通過打造“投商行一體化供應鏈金融”向供應鏈金融4.0進發。近兩三年,隨著數字經濟時代的開啟,以華夏銀行為代表的多家商業銀行也紛紛布局產業數字金融領域。
金融科技技術賦能動態風險管理
供應鏈金融與風險管理
對于數字經濟時代的供應鏈企業而言,數據作為新時代的生產要素其重要性日益凸顯。海量的數據采集能力和實時的數據分析能力使得供應鏈金融的風險管理由靜態向動態的轉換逐步成為可能,這進一步為供應鏈金融業務由基于債權的融資向基于資產權的融資,甚至基于股權的融資擴展打開了空間。
事實上,供應鏈金融的業務基因中天然具備進行動態風險管理的條件。例如,傳統授信業務關注企業在還款時“活的好不好”,因而代表企業還款能力的資金流、固定資產和企業背景往往是關注重點;供應鏈金融還關注企業在長期發展中“走得遠不遠”,故而代表供應鏈穩定性和貿易業務前景的產業交易流、合同流、訂單流、發票流和物流等同樣需要納入考慮。又如,傳統授信業務關注某一個資信程度較高的大中型企業的經營表現,更側重針對單個獨立企業樣本的整體經營風險評估;供應鏈金融還關注產業鏈上眾多的中小型企業的集群發展,需要針對復雜節點形成的群體網絡和各環節上的可傳導風險狀況評估。上述特征使得綜合運用金融科技手段和信用信息資源、基于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的動態風險管理成為必由之路。
不同融資風險管理與金融科技應用
基于供應鏈金融債權融資、股權融資和資產權融資形態下的風險管理特征,相關金融科技技術可應用在如下方面。
供應鏈金融債權融資。債權視角的供應鏈金融主要是指以銀行為代表的金融機構通過授信給鏈上企業獲取利息的經典金融模式。在此場景下,金融機構所需管控的核心風險是被授信企業是否能夠還本付息的信用風險,即“還本付息的能力”和“還本付息的意愿”,其背后的實質是打破信息不對稱困境,確保被授信企業主體、供應鏈貿易場景和鏈上資金流轉的數據真實性和數據及時性。
換言之,只要盡可能地確保供應鏈封閉場景中數據被真實準確地記錄并及時傳遞至金融機構進行監測分析,金融機構就能盡可能地“透視”供應鏈的“健康情況”,或者及時在供應鏈授信主體情況惡化之前啟動預警甚至催收程序,保障債權人利益。因此,基于區塊鏈技術的智能合約方案迅速受到追捧,數據上鏈實現了數據的不可篡改,智能合約實現了資金流的智能管控。上述技術已引起各家銀行的高度關注,并針對其落地應用開展了一系列研究。
供應鏈金融股權融資。股權視角的供應鏈金融主要是指金融機構采用類“投行+商行”策略,在表內授信的基礎上,更靈活地為被授信企業提供融資服務。該策略下金融機構可能會給處于下行周期中資產負債情況表現一般的企業提供相應風險評估模型下合適額度和利率的資金。金融機構讓利的目的是在合適的時間和可控范圍內,用合適的價格通過銀行資產配置給合適的小企業,以期在經濟周期下行時獲取低成本的股權,甚至參與經濟運營決策,主導收購兼并。此外,該策略的重要作用還在于深度獲取企業內部的詳細財務和經營數據,形成數據資產的合法積累。
基于上述原因,金融機構甚至可以容忍以一定周期內的虧損換取負面樣本的積累。該場景下,除了傳統的信用風險外,需要重點考慮的因素還包括宏觀經濟和中觀行業層面的系統性風險,這就需要運用基于數字孿生的仿真模擬技術構建被授信企業的數字孿生體,平行模擬不同市場和行業風險下企業的經營表現,同時結合自然語言文本處理技術對實時的宏觀信息和產業動態進行抓取分析,起到實時預警和動態監測的效果。
供應鏈金融資產權融資。資產權視角的供應鏈金融主要是指金融機構通過ABS等資產證券化手段將供應鏈金融的底層資產所有權轉讓給客戶。在此過程中金融機構實際扮演著對接資金端和資產端的撮合平臺角色。除前述提及的底層資產風險管控手段外,此場景下需關注的是由于對資金端客戶風險偏好與產品風險特征不匹配導致的錯配問題。
長期以來,由于金融產品成熟度問題,剛兌、池化等造成收益率高且穩定,使得資金端的投資人對金融機構提供的產品有天然的期待和誤解,而金融機構一直以來對資金供給方資質審核中技術的缺位使得大量的產品和客戶風險錯配。金融機構在該業務形態下墊付了自身信用,在某種程度上脫離了撮合平臺的實質。在此場景下,基于虛擬現實技術的行為金融學方法亟待被引入,通過對真實風險場景進行模擬,消費者得以真實感受到風險發生時的情景,從而進一步了解自身的風險偏好。同時,結合基于大數據AI的智能問答機器人技術,輔助金融機構與客戶進行溝通,實現信息推送、風險提示、溝通挽留等一系列工作。
商業銀行數字產品池與數字保理業務探索
數字產品池業務
流動性是企業生存和盈利的基礎,兼顧流動性和收益性是各行各業都關注的焦點問題。商業銀行亟需探索數字金融業務模式,在保證支付且不失信用的前提下盡可能地降低財務成本、提高資金收益。業務調研顯示,產業客戶常常面臨四個“難以”解決的痛點,即難以精確預測回流資金、難以合理預測備付資金、難以及時變現流動資產、難以從容高效配置資產。尤其是中小企業,在面臨賬期錯配或頭寸撥備導致的流動性問題時,為了快速融資,被迫犧牲資產收益或付出高額融資成本,將銀票、存單等優質資產快速變現。針對上述痛點,數字產品池采用數字化技術,為企業量身打造全線上化業務平臺,通過池式化資產管理,為客戶提供全線上化的數字產品池業務,實現優質資產的自主質押、快速融資。
從業務流程來看,客戶通過企業網銀端準入,授信審批人員在池平臺完成特別授信審批流程后,池平臺將授信額度作為客戶在池平臺融資的最高限額,并推送給產業數字金融平臺數字信貸子系統建檔登記,而后產業數字信貸系統則推送給商業銀行信貸管理系統執行建檔登記操作,隨后客戶將其合法持有的銀票、存單、保證金等金融資產在池平臺質押給本行形成質押池。池平臺根據池內資產價值按照質押模型自動為客戶計算池擔保額度。客戶可在池擔保額度內辦理銀票、保函、流動資金貸款等融資業務。
數字保理業務
數字保理業務依托于核心企業的應收賬款,支持供應商(即融資人)在線上申請融資、核心企業在線上確權,并將應收賬款轉讓給商業銀行;相關業務平臺基于數字化授信和數字化智能風控技術完成特別授信業務流程下的客戶準入、授信審批、融資發放及貸后監控等業務全流程。
從業務流程來看,對于一級供應商的應收賬款融資需求,在傳統無追索權國內保理融資產品基礎上,創設專家規則模型,融合特別授信流程和放款流程,實現數字化、智能化數字保理授信和放款突破。授信基于核心企業生態數據、供應商主體數據、交易數據三大類數據,以應收賬款為債項資產,全線上完成核心企業推薦、供應商融資申請、核心企業確權、銀行交叉驗證、自動放款以及核心企業按約定時間、金額、賬戶歸還銀行發放融資。根據電子應收賬款數據,確定借款的對象、金額、用途、擔保、利率和期限等核心要素。
數字保理業務的落地實施可有效實現平臺批量獲客、信貸資料線上傳遞、數據自動交叉驗證、自動授信審批、自動發票查詢、自動應收賬款登記、自動簽署合同、自動放款、自動貸后預警等各個環節的數字化突破,從而能夠拓展核心企業供應鏈條上的外圍客群,在目前整體市場風險偏高、定價穩中有降的環境下,精準服務實體經濟。對商業銀行而言,通過數字化技術應用,實現“兩增兩降”,即增加批量獲客、增加綜合收益,降低邊際成本、降低業務風險,提升了客戶體驗和客戶經理體驗。
(作者單位:中國電子科技集團)
責任編輯:劉 彪
ChinaBanker@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