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利
2016年,中國人民銀行等七部委聯合印發《關于構建綠色金融體系的指導意見》,將綠色金融定義為“為支持環境改善、應對氣候變化和資源節約高效利用的經濟活動,即對節能環保、清潔能源、綠色基建等領域的項目投融資、項目運營、風險管理等所提供的金融服務”。狹義來看,綠色金融特指跟環境改善相關的經濟活動;廣義來看,綠色金融包括所有“可持續、先進性、高質量”的經濟活動,以達到“資源節約、高效利用”的目的。商業銀行推動綠色金融業務,有其內外動力和需要解決的現實難點。
商業銀行開展綠色金融業務的動力
雖然綠色金融概念早已提出,但大多數商業銀行將其提上日程并積極推進是在2021年中國人民銀行下發《銀行業金融機構綠色金融評價方案》通知后。該通知明確將綠色金融評價結果納入央行政策和審慎管理工具。這使得綠色金融在商業銀行不再停留在概念上,而真正進入了實操階段。因此,監管的剛性要求是商業銀行推動綠色金融業務的強大外在動力。
除了監管的明確要求,商業銀行自身也有服務“可持續、先進性、高質量”經濟活動的內在動力。近年來,經濟下行疊加疫情反復,企業融資需求走弱。2021年年中以來,受《銀行保險機構進一步做好地方政府隱性債務風險防范化解工作的指導意見》(銀保監發〔2021〕15號)的出臺和房地產行業調整的影響, 商業銀行投放規模靠前的兩大行業需求大幅下降,導致商業銀行信貸投放乏力。商業銀行也亟須挖掘新的藍海來擺脫資產業務困局。綠色金融的出現,既符合監管要求,又代表了未來產業發展方向,為商業銀行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選擇。
從綠色信貸角度看商業銀行綠色金融現狀
商業銀行推動綠色金融的重要手段是綠色信貸。我國商業銀行綠色信貸呈現以下特點。
“高增長、低占比”的現狀并存。“高增長”是指我國綠色信貸規模大、增速快。我國綠色信貸規模位居世界第一,近三年來增速均保持在15%以上。截至2021年9月末,我國主要金融機構本外幣綠色信貸余額為14.78萬億元,較2020年年末增長23.68%(見圖1)。
與此并存的是綠色信貸占比較低。雖然綠色信貸余額占總貸款的比重逐年提升,由2018年的6.1%提升到2020年的6.9%,提升了0.8個百分點,但其在總貸款中的占比仍然偏低。
不良率低。我國綠色信貸資產質量整體較好。近五年來,我國商業銀行綠色信貸平均不良率為0.47%,遠低于同期各項貸款的不良水平。
投向集中。從中國人民銀行的數據看,按貸款用途劃分, 主要金融機構綠色貸款主要投向了與政府相關的平臺及類平臺, 如基礎設施、水電氣、交通運輸等領域。截至2021年9月末,主要金融機構綠色貸款余額占比中,基礎設施綠色升級產業占比最高,為37%;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清潔能源產業占比均約為20%;其余行業占比極低(見圖2)。
基于個案數據,綠色貸款集中于大中型國企的流動資金貸款和固定資產貸款。由于缺乏公開銀行業數據,本文以可得的部分商業銀行數據做樣本分析。分析結果是:按控股類型分,國有企業占七成,民營企業占三成;按企業類型分,大中型企業各占四成,小微企業占兩成;按產品種類分,流動資金貸款和固定資金貸款兩者占比接近九成。
商業銀行推進綠色金融的現實難點
收益低。目前,影響商業銀行經營機構推動綠色等監管關注領域金融服務的一大難點是收益偏低。部分前人的理論研究已經證明了綠色信貸對我國商業銀行的收益影響為負。例如,王嘉通過對中美大型商業銀行的實證研究,發現綠色信貸對我國大型商業銀行盈利能力影響為負(參見《綠色信貸對中美大型商業銀行盈利能力的影響研究》,《當代經濟》,2020.12.10,43~49頁);吳賽楠、白涵基于對五大國有控股商業銀行的實證分析,得出綠色信貸短期內對商業銀行的盈利能力沒有顯著提升作用的結論(參見《綠色信貸對商業銀行經營績效影響研究》,《商訊》,2021.12.15,89~91頁)。
按經驗推斷,一般監管支持的行業和企業雖然具有戰略性、前瞻性,但當前盈利性基本較差。因此,商業銀行大都通過補貼等優惠政策鼓勵經營機構開展該類政策性業務。但由于補貼具有不可持續性,且無法全面覆蓋融資需求客戶,不能實現大規模復制和快速推廣。
風控難。銀行客戶群體可以分為兩端,一端是各行爭搶的優質企業,以國有大型企業為代表,這類客戶不愁融資。另一端是“冷板凳客戶”,以中小型企業,尤其是中小型民營企業為代表,其融資困難在于規模小、數量多,如果不能實現標準化、線上化審批和貸后管理,銀行無法匹配相應人員推進業務;信用評級低,評級越低,銀行貸款成本越高;擔保措施弱,如無認可的優質股東、房產等擔保品;信息共享差,缺乏連續財務報表、稅務信息等;管理難度高,惡意詐騙概率上升、資金監控更難。銀行在傳統的風險控制模式下,以現有的信貸人員數量和信息技術水平,很難實現金融支持的可得性與便利性。
綠色金融需要實現的突破建議
首要和重點是觀念的突破。任何社會的進步,都不是由技術進步直接引發的,而是觀念的突破引發了技術的進步,釋放了生產力,最終實現了社會的變革。我國要真正實現“可持續、先進性、高質量”的發展,不能停留在被動層面,而應借歷史機遇,在國家層面深刻調整產業結構,優先支持可持續發展的行業和企業;在商業銀行層面優化行業和客戶結構,不過度依賴平臺和房地產,理清自身的優勢和邊界,開展差異化競爭。
從商業銀行的角度來說,要以自己穩定、擅長、專業的業務發展方向,來應對政策經濟環境的變化及監管的指標要求,而不是以多變的政策經濟環境來頻繁調整自身的業務發展方向。以招商銀行為例,三年前,其對公業務便逐步淡出平臺類客戶,所以《銀行保險機構進一步做好地方政府隱性債務風險防范化解工作的指導意見》對其的沖擊和影響便弱于其他銀行,加上其專注于零售業務發展,成就了業內難以超越的高度。
業務核心是解決風險控制問題。綠色金融要解決的難點,不僅是綠色金融特有的,也是銀行信貸業務共有的,即如何解決“冷板凳客戶”的“融資難、融資貴”問題,這也是解決監管關注領域的中小微企業、民營企業、制造業、戰略新興行業等的共同問題。其核心內容之一,是要解決銀行的風險控制難題。一是鏈式推動,解決融資企業評級低、擔保弱的難點。參考銀行較為成熟的汽車金融業務模式,以供應鏈的方式推動綠色企業的融資業務發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單個中小微、民企類客戶的融資困境。即鎖定優質核心大型企業,以資金流為紐帶,將其上下游的中小企業納入融資范疇。在真實交易背景下,通過合適的業務場景和模式,采用核心企業的信用評級和擔保措施,可突破企業信用評級低、擔保措施弱的難點。二是標準化、線上化、規模化推動,解決綠色中小企業規模小數量多,銀行人工審批困難的問題。商業銀行的普惠金融業務已經基本實現了線上化審批,并積累了一定的小微企業融資經驗,但仍未探索出可行、可大量復制的業務模式,延伸到非普惠的其他中小企業。因此,需要提煉可行經驗,實現業務的標準化并批量復制。三是依靠權威數據和技術支持,實現企業信息權威化、公開化,解決銀行放貸操作困難。對于綠色中小客戶,可以借鑒互聯網銀行的模式,以稅務等權威信息為基礎,全面掌握客戶真實的現金流情況,鎖定客戶的資金風險;加深對行業的跟蹤分析,減少客戶的行業、政策等風險,將該類客戶不良率控制在商業銀行的容忍范圍內。
業務結果應是實現合理的收益。探索可行的業務模式,實現業務的可復制和可推廣,要以規模經濟來解決綠色金融等收益低、經營機構積極性不高的問題。以合理的收益實現經營機構的“敢貸、能貸、愿貸”。
(作者單位:中信銀行總行)
責任編輯:孫 爽
97663925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