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安泰 李容達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國內外不同場合就經濟高質量發展問題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論述,創造性地提出了許多新范疇、新理念、新理論,形成了一整套比較系統的高質量發展創新理論。這些理論內涵豐富、思想深邃,是我國經濟新發展格局下高質量發展的理論基礎,也是引領我國新時代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指針。
高質量發展是順應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的創新理論
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是我國改革開放初期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主要矛盾。加速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是改革開放初期解決社會主要矛盾問題的核心要求,通過快速發展經濟,以解決市場供給不足的問題,滿足人民生產生活中的基本需求。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的經濟規模已躍居世界第二,目前市場供求的總量問題已經基本解決,社會主要矛盾也因生產的持續進步和經濟的快速發展而逐步轉變。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毙碌纳鐣饕軐洕鐣陌l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概括來說,改革開放初期的社會矛盾規律對經濟發展的影響是總量的、規模的,確保較快發展速度是關鍵,而新時代的社會矛盾規律對經濟發展的要求是結構的、多元的,核心要義是強調發展的內涵和質量。
唯物辯證法指出,事物內部主要矛盾運動形式發生改變是形成質變的內在因素。我國社會矛盾轉化則是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內在推動力,為適應社會矛盾發展規律,推動經濟發展由量變到質變,必須選擇走高質量發展之路。習近平總書記面對新時代新的復雜社會矛盾的轉換和更大更高的目標要求,立足實踐、審時度勢,創造性地提出了高質量發展的科學論斷,并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習近平總書記圍繞高質量發展問題發表的一系列重要論述和觀點,既是對我國經濟發展階段變化所作出的一個重大判斷,更是在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換時期應運而生的重大理論創新,為我國新時代社會經濟發展指明了前進的方向。
以新發展理念引領高質量發展的理論
以新發展理念引領高質量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首次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這五大新發展理念深刻揭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的發展規律,在推動高質量發展中發揮著重要的引領作用。
創新是高質量發展的第一動力。高質量發展的本質要求仍是發展,只是發展動力由過去的勞動力、資源等要素驅動轉向創新驅動,創新將是高質量發展的前進動力。創新發展是重要的動力轉換理論,就是要以科學技術創新發揮核心引領作用帶動全面創新,科學技術創新是高質量發展的根本要素。
協調是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協調發展理念主要是解決經濟發展中存在的不平衡矛盾問題,高質量發展就是要集中精力重點關注經濟發展中的薄弱環節,以重點戰略為引領,引導政策和資源向特定領域延伸,全盤優化資源,重塑發展格局,拓展發展空間,切實提升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
綠色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標志。綠色發展要求發展必須尊重自然規律,促進經濟體系內部各類要素的良性循環,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高質量發展必須引入綠色發展理念,通過構建發展綠色經濟的政策機制和制度體系來推動綠色產業發展,并以產業力量和市場化方式來推動生態環境的治理和修復,實現經濟體系內部各類要素的良性循環,進而將經濟拉向高質量發展的正常軌道。
開放是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習近平主席于2018年在博鰲論壇年會上指出:“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高質量發展是開放式的發展,外部力量可以為高質量發展注入新的動力,解決國內發展存在的矛盾問題不能只立足于自身資源稟賦,要統籌國內外兩個市場,提升國際資源整合能力,使我國經濟充分融入全球產業鏈,積極參與國際競爭合作,讓更加深入的開放為高質量發展帶來蓬勃生機。
共享是高質量發展的根本目的。樹立共享發展理念,不僅充分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的治國思想,也是實現共同富裕的必要途徑。只有在發展的同時實現共享,才能充分調動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為高質量發展注入更多活力。
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推動高質量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該理論著重解決高質量發展所面臨的內生矛盾——區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首先,協調區域發展能夠帶動欠發達區域迎頭趕上,縮小與發達區域的差距,提升區域發展質量。其次,協調區域發展能夠拓展城市群和大都市圈的發展空間,擴展大城市發展邊際,提高城市經濟發展質量。再次,協調區域發展能夠推動資源型區域轉型,推動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豐富高質量發展的綠色經濟內涵。最后,協調區域發展能夠穩定邊境區域經濟發展,筑牢我國對外開放橋頭堡,為對外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保障。
以生態文明建設論豐富高質量發展內涵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著重闡述了關于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發展成績、指導思想和戰略定位,并在報告第九部分整體表述了“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的科學論斷,從理論結合實踐層面系統地勾畫出新時代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全景圖,進一步明確了新發展理念框架下的具體要求,豐富了高質量發展的戰略理論體系。
生態文明建設理論體系的內涵主要有三大理論創新:一是關于“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兩山論”?!皟缮秸摗钡暮诵氖菆詻Q不以破壞生態環境為代價換取短期的經濟增長,要樹立綠色、循環、低碳的新經濟發展觀,實現生態系統和經濟社會系統的良性循環。二是關于“建設美麗中國”的論斷?!懊利愔袊ㄔO”思想進一步明確了生態文明發展理念的目標就是建設美麗中國,以唯物主義發展觀指導實踐,重視人、自然和社會的和諧穩定,以此實現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生態文明相和諧的健康發展體系。三是關于“命運共同體”的理論思想?!叭祟惷\共同體”的創新論斷創造了文明的人類發展方式,對經濟全球化做出理性和辯證的思考,為世界文明可持續發展做出有益探索,有效引導世界經濟健康發展,為世界經濟發展質量的提升注入了新的活力。
以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理論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形成強大國內市場,構建新發展格局”,進一步明確了推動高質量發展的主攻方向、戰略舉措和路徑選擇。該理論核心是以構建新發展格局為目標,以擴大內需為主要動力,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實現需求側與供給側的有機結合,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充分調動國內國際兩個市場資源,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高質量發展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高質量發展的核心論斷,該理論同樣是建立在對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的深刻認識基礎上,深刻分析出當前社會主要矛盾的沖突主要出現在供給端,解決供給端問題是盤活高質量發展全局的關鍵,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高質量發展的推動作用主要體現在盤活存量、帶動有效供給、擴大中高端供給,推動供給結構優化,使之靈活適應需求變化,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因此,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成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主要實現路徑和發展主線。
推行高質量發展既要夯實基礎又要激活動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將著力解決存量問題,為高質量發展打下堅實基礎;激活市場主體活力將帶動增量,為高質量發展帶來源頭活水。習近平總書記在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強調,要“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激發市場主體活力與高質量發展的論斷密切相關,市場主體有活力才能有創新,經濟發展才能有動力,才能激發干事創業的積極性,才可以引擎式拉動高質量發展。
擴大內需發展戰略推動高質量發展
新發展格局是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條件,擴大內需是打開新發展格局的戰略基點,推動內需的擴大發展離不開消費、投資、國際貿易等內部需求的協同作用,以此打造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一是要進一步打通國內消費渠道,發揮消費在國民經濟增長中的基礎性作用。通過實現產業鏈及供應鏈上中下游之間的有機循環,擴大消費需求增長空間,提高消費需求在國民經濟增長中的比重,有效助力全面暢通國內大循環,切實服務經濟高質量發展。二是充分發揮投資需求增長的關鍵作用。當前的主要矛盾問題是統籌城鄉居民消費結構升級的內在趨勢和規律,與提升投資需求的有效性和針對性之間的關系,提高投資的精準性和有效性,激勵擴大有效需求,為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力。三是繼續保持國際貿易對經濟增長的有效拉動作用。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發展格局”的重大發展戰略,將以“雙循環”開啟對外開放的新征程,為對外開放提供新動力。同時,以對外開放驅動“雙循環”發展格局,充分發揮對外開放對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促進作用。
(作者單位:中國光大集團香港總部,中國農業大學國際學院)
責任編輯:孫 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