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飛


編者按:
只爭朝夕,不負韶華。各行各業的人們正用奮斗開啟新征程。2022年新年伊始,《法人》雜志記者走進群眾生產生活一線,捕捉溫暖人心的動人畫面,感受時代發展的強勁脈動,聆聽大國前行的鏗鏘足音,洞察美好生活背后的奮進力量。
2月4日,第24屆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開啟。由于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本屆冬奧組委會采取全程閉環管理方式,為運動員賽場逐夢提供有力防疫安全保障。賽事舉辦期間,妥善處理場館產生的各類垃圾,成為筑牢疫情防線的重要一環。據了解,北京冬奧會建立了嚴格的清廢作業標準體系,對生活垃圾從產生、投放、收集、運輸到處理,實行全流程管理。
服務于冬奧會和冬殘奧會的清廢人員,是如何完成每天的工作呢?2月5日,《法人》記者采訪了北京環衛集團固廢物流公司醫廢中心(下稱“醫廢中心”)冬奧場館垃圾運輸駕駛員王樹群。通過他的工作狀態,一窺閉環管理的一角。
王樹群今年44歲,2007年入職北京環衛集團后,從事醫療垃圾清運工作,至今已有5年多。此前,他開過公交車、抽水車、物流車,駕駛技術全面。
1月6日,王樹群住進公司保障服務封閉區,正式進入封閉管理狀態,直到冬殘奧會結束。聯系外部,只能通過手機。每天早上,他5點多起床,簡單吃個早飯,開班前會,領取防護裝備,檢查清運車,里里外外消毒后上車。每天早上7點左右,王樹群一個人駕駛運輸車,從位于北京南四環的公司停車樓出發,前往北六環外的延慶冬奧村,耗時接近3個小時。之后,從山腳到山頂,沿著曲折的山路,王樹群收完近90箱垃圾,再出發前往位于南六環外的垃圾處理廠。每天午飯,他只能在駕駛室里解決。最“磨煉”人的時刻,是排隊等待卸車。最長一次,他等了近4個小時。
“不能下車,不能開門,也不能開窗。”王樹群告訴記者,他每天駕駛路程近400公里。上山下山,曲曲折折。除夕前,延慶山區下起了雪,路上雖然撒了融雪劑,但依然不好走。“這活兒,慢不得也急不得。”
為了做好本屆冬奧會、冬殘奧會服務保障工作,北京環衛集團固廢物流公司對參與環衛服務保障的駕駛員采取閉環管理模式,即從上車出發至運輸地點再到處理設施,最后返回居住地,全程不下車、不接觸。
據醫廢中心黨支部書記任曉云介紹,王樹群是駕駛多面手,大到豪沃轉運車、小到醫療清運車和動物產品清運車,無論在城市繁華路段還是崎嶇山路,他都能平穩駕駛。
相比一般垃圾清運駕駛員,從事醫廢垃圾清運需要取得道路危險貨物運輸駕駛員從業資格證。
“上崗人員要好學、上進,具有危險貨物運輸專業知識和不怕苦、不怕危險的奉獻精神。”任曉云告訴記者,由于技術出色和表現優秀,王樹群曾連續3年被評為醫廢中心優秀員工。
能夠參與冬奧會和冬殘奧會服務工作,王樹群倍感驕傲。“冬奧會、冬殘奧會是國際大事,也是我們國家的大事。雖然辛苦,但很榮幸,也很自豪。”他對記者說。
(責編 王茜 美編 趙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