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之
鸞峰橋,位于福建省寧德市壽寧縣下黨鄉下黨村,是目前國內單拱跨最長的貫木拱廊橋,2011年被定為世界物質文化遺產。2021年12月23日,由中共寧德市委宣傳部、寧德市文化和旅游局、中共壽寧縣委、壽寧縣人民政府聯合出品,寧德市畬族歌舞團、福建省歌舞劇院、壽寧縣北路戲保護傳承中心、閩江學院聯合創作、演出的歌劇《鸞峰橋》,在福建大劇院首演。本劇藝術總監、編劇劉國平,作曲章紹同,總導演陳蔚,編劇錢曉天,指揮張誠杰,主演孫礫、呂薇、高鵬、田浩、王楊、劉淘、劉明江等,福建省歌舞劇院交響樂團演奏,寧德市畬族歌舞團、閩江學院擔任合唱。歌劇《鸞峰橋》講述了一個“造橋”的故事,但是這個橋并不是現實中的“鸞峰橋”,而是黨和政府幫助下黨鄉擺脫貧困的希望之橋、幸福之橋。
福建省是全國脫貧攻堅戰略實施的排頭兵,寧德市壽寧縣當是最早接受脫貧扶助的受益者。這里的老百姓,從被動吃救濟到主動擺脫貧困,他們從思想和行動上實現了脫胎換骨的蛻變。近年來,扶貧題材的歌劇創作很多,同樣是表現扶貧題材的《鸞峰橋》,有它的獨特性、優勢性,同時也有一定的約束性。本劇以當年習近平同志“三進下黨”調研指導扶貧工作這一真實的歷史背景為依托,因此,戲劇化的展現也必然要以“真實”作為根本立足點,劇中所有戲劇人物、戲劇事件,在生活中都有原型可循。

以“鸞峰橋”做劇名,是一舉多得的選擇。首先,這一劇名體現了故事發生地域的不可替代性,即寧德壽寧的下黨鄉;其次,從具體的“鸞峰橋”到意象化的“鸞峰橋”,讓劇名的形象和內涵都得以豐富和提升。本劇有一首“弱鳥先飛”的主題合唱,就是將“鸞峰橋”的引申意向具體表述的體現:“我們是木料,你也是木料,黨組織是工匠幫我們建橋,只要我們下定決心不屈不撓,就能建起擺脫貧困的鸞峰橋……我們都是中用的木料,聽從黨組織謀劃打造。”“鸞峰橋”是全榫卯結構的橋梁,創作者由此引申出“要成大事必須要相互依靠”的深刻道理,進而將黨組織比作“工匠”,老百姓比作“木料”,體現老百姓以黨的領導為核心,改變貧窮落后的面貌,不僅貼切也很質樸。
所謂幸福的鄉村都是相似的,貧困的鄉村各有其貧困。下黨鄉有全國獨一無二的“鸞峰橋”,同時也有罕見的落后與貧困。本劇故事開始,鄉黨委書記大周走馬上任,下黨鄉的老百姓卻還稱他為“保長”,詼諧幽默,卻令人深思。當年的下黨,落后的不僅是水、電、路等硬件設施的匱乏,更是人們在觀念、見識上的陳腐與短淺。翠紅是被“騙到”這里給王家做媳婦的,她雖然來自貴州的小山村,但是她曾經見到過外面的世界,所以她決意拋下剛滿月的孩子離開,是因為她要走出去,要通過改變自己的命運,改變自己孩子的命運。鸞峰橋是下黨人走出去的通道,也是這里的老百姓安于現狀、不愿改變的寫照。《鸞峰橋》劇本結構完整,全劇四幕八場戲,大周和翠紅,一個是帶領鄉親們脫貧致富的鄉黨委書記,一個是不甘心被貧窮束縛一生的下黨鄉村民,兩個人物引發出兩條戲劇線。最終,翠紅這條線終于回歸于大周這條線,在這個過程中設置的人物和戲劇矛盾沖突也逐一得到解決。

音樂是感知的藝術,歌劇《鸞峰橋》的序曲,就是一段具有聽覺和視覺雙重形象的樂段。清脆、悠遠的竹笛聲,宛如山間流淌的小溪,與管樂、弦樂奏出的特色鮮明的山歌旋律交相呼應,福建閩東山區特有的綠水青山的風光,在只有一分半鐘的時間里,極富畫面感地展現出來。

這部歌劇的音樂最突出的特點就是鮮明的地域風格。福安民歌《紗羅帶》和畬族地區的民歌民謠元素,自然地運用在音樂的創作中。劇中翠紅的音樂形象具有更加突出的個性。翠紅原本是貴州人,后來在下黨生活,作曲家將貴州苗族山歌《你見過雷公山的山頂嗎》的主旋律,作為人物的音樂主題著重加以運用,讓翠紅這個人物在音樂形象上具有了很高的辨識度。本劇在各種音樂形式的轉換上也很自如,從獨唱到合唱,從對唱到重唱,可以做到無縫銜接。劇中翠紅、大周的幾段詠嘆調都很有分量;《弱鳥先飛》這段合唱,節奏激越振奮,朗朗上口,記憶性強;大周、陳丹、王二林、翠紅在不同空間的四重唱《滴水穿石》,通過寫意的表達來體現“鍥而不舍,久久為功”的戲劇主題精神,風格清新,富有革命浪漫主義的色彩。
舞臺呈現方面,本劇沒有將思維固化在全景展現“鸞峰橋”的現實形象上,而是用“以偏概全”的手法,通過局部的剖面構造、局部的內景,來完成戲劇場景的需求。懸浮的“鸞峰橋”斷面視覺屋架簡潔又具有指代性,可移動的幾個景板組合變化,就能體現不同角度鸞峰橋廊屋內的空間。本劇除了第二幕第一場和第三幕第一場,戲劇場景基本在“鸞峰橋”內完成。多媒體在其中的運用,主要是配合戲劇場景外圍環境的營造。在表演調度上,導演采用了主要角色流動、群體人物相對靜止的手法,讓舞臺表演的畫面感和層次感更加突出。另外,在一些關鍵的戲劇場景,比如對于上級領導視察下黨鄉的場面,導演的處理手法也很值得稱道。
雖然這部歌劇有著非常濃郁的民族地域風格,同時參演主要角色的呂薇屬于民族聲樂的女高音,但是為了更好地體現音樂和聲樂的質感,演出時演員一律不帶麥,只通過吊麥和地麥來進行音量的補充,這種處理也讓演出整體的聲場更加均衡。本劇以男性角色為主。首演場,高鵬飾演鄉黨委書記大周,田浩飾演下黨村村民老王,王楊飾演老王的兒子、翠紅的丈夫二林,劉明江飾演水泥廠吳廠長。高鵬和田浩可謂是陳蔚的“御用男主”,近年來,他們二人在陳蔚導演的多部作品中有過密切合作,配合度、默契度都很高。高鵬飾演的鄉黨委書記,有智慧,有韌勁,質樸可親,正氣滿滿;田浩飾演的老王有點自私狡黠,但是也不乏關鍵時刻的通情達理和善良;王楊飾演的王二林老實巴交、善良敦厚。三位演員通過演唱和表演都很好地完成了各自人物形象的塑造。飾演吳廠長的劉明江,目前擔任寧德市畬族歌舞團黨委副書記,本身并非聲樂專業出身,但是他飾演的吳廠長反而因為濃郁的閩東口音和純樸而不加修飾的演唱,增強了人物的真實度。

本劇中僅有的兩位女性主角,表現很是突出。飾演大周妻子陳丹的劉淘是閩江學院蔡繼琨音樂學院副院長。她的音色圓潤、舒展,音域開闊,表演也很真摯。呂薇飾演的翠紅作為本劇的核心主人公,可謂是最亮的一點“紅”。近年來,呂薇塑造過形色各異的女性人物,都各具特色、為人稱許。本劇中,剛出場的翠紅一門心思想要逃出下黨,卻因為生產后虛弱的身體暈倒在山中被鄉親救起。觀眾看到的翠紅,衣衫破舊,身形消瘦,昏迷中睜開眼,翠紅看到了熟悉的鸞峰橋,有氣無力又絕望地唱出“鸞峰橋,我怎么又回到了鸞峰橋……”,人物的真實性和戲劇性立刻凸顯。劇中,翠紅作為僅次于大周的戲劇線索性人物,幾乎每一次出場都是戲劇的轉折點。呂薇通過準確細膩而生活化的表演,令翠紅這個人物鮮活地立在舞臺上,呼之欲出。劇中,翠紅的唱段比較多,每段詠嘆調的體量也很大,呂薇作為民族聲樂演員,在演出中和其他美聲演員一樣,沒有帶麥擴音,她的音色亮麗、柔美、通透,音量和音質與其他幾位角色以及合唱、樂隊之間有著極佳的匹配度,彰顯了她多年舞臺實踐的豐厚經驗所造就的聲樂表現能力和實力。
作為群演的寧德市畬族歌舞團的演員們以及閩江學院的學生們,同樣值得肯定。特別是閩江學院的學生,首次參演完整規模的歌劇,雖不乏稚嫩,但總體而言,他們的舞臺狀態都很投入,音樂表現也具有相當的水準。上海歌劇院青年指揮家張誠杰執棒福建歌舞劇院交響樂團,確保了這部原創歌劇首次呈現的專業品質。

當然,作為一部剛剛搬上舞臺的新作,歌劇《鸞峰橋》依然有打磨提升的空間。目前的呈現無論是戲劇還是音樂,都已經非常充分,下一步需要進行枝蔓的修剪,比如重復性的戲劇或音樂表現可以再精練,讓作品整體的氣質更加疏朗;個別人物的身份設置也可以更加清晰,避免產生不必要的疑惑;部分唱詞還需要更加劇詩化,個別語言也需要更加符合人物的身份;音樂上可考慮多一些重唱,讓音樂的立體化表現得到進一步加強;舞臺的調度尤其是群演部分還可以有更加豐富的變化等。
歌劇《鸞峰橋》是一曲為脫貧攻堅偉大事業而作的頌歌,基礎扎實,氣質獨特,情感真摯,品相喜人。2021年2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向全世界莊嚴宣告:“我國脫貧攻堅戰取得了全面勝利!”所謂吃水不忘挖井人,所有為打贏這場扶貧攻堅戰而付出艱辛甚至生命的人們,都值得我們永遠銘記!所以,歌劇《鸞峰橋》這部作品,其思想價值和藝術價值,都將是經得起時代考驗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