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艷文 范珈碩 高存玲
【摘 要】2020年2月6日,國家新聞出版署向出版界發出號召,要求出版界加強出版服務,助力疫情防控阻擊戰。國內期刊快速應對、主動作為,加強選題策劃,積極組織抗擊疫情的專題、專欄、專刊,對我國全面復產復工的過程進行報道。借助龍源期刊網,本研究對時政新聞、財政經濟、文化藝術、科技科普、醫學學術五類期刊的疫情相關報道進行概述,以此探討中國期刊新冠肺炎防疫抗疫專題的報道情況。
【關? 鍵? 詞】中國期刊;新冠肺炎疫情;抗疫;專題報道
【作者單位】段艷文,中國新聞技術工作者聯合會,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科學研究院;范珈碩,香港浸會大學傳理學院;高存玲,青島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
【中圖分類號】G239.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2.01.002
2020年是特殊的一年,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的暴發給人類社會造成巨大沖擊,但中國人民堅忍頑強、砥礪奮進的精神創造了奇跡。自2020年5月武漢“解封”以來,我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勢不斷向好,人民生產生活逐步恢復,我國成為疫情期間少數經濟正增長的國家之一。隨著疫苗的研發和生產的推進,中國更是以非凡的大國氣質致力于為世界抗疫做出貢獻。
2020年2月6日,國家新聞出版署向出版界發出號召,要求出版界加強出版服務,助力疫情防控阻擊戰。2020年2月10日,中國期刊協會印發《關于認真做好疫情防控宣傳工作的通知》,倡議我國期刊出版機構要積極履行社會責任,認真做好正面宣傳引導,精心策劃戰“疫”選題,充分利用新媒體傳播平臺,創新傳播方式,保證宣傳實效。對此,國內期刊快速應對、主動作為,加強選題策劃,積極組織抗擊疫情的專題、專欄、專刊,對我國全面復產復工的過程進行報道。本文借助龍源期刊網,對時政新聞、財政經濟、文化藝術、科技科普、醫學學術五類期刊的相關報道進行概述,以此探討中國期刊新冠肺炎防疫抗疫專題的報道情況。
一、時政新聞類期刊關于新冠肺炎防疫抗疫的報道
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程度大、波及范圍廣、持續時間長,給社會運行、經濟運轉和人民生活造成巨大影響,是一次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時政新聞類期刊是新聞敏感性最強的期刊媒體,對新聞熱點和社會事件的關注尤其深刻。2020年,眾多時政新聞類期刊推出專題報道,全方位關注疫情擴散情況、抗疫進展情況以及復工復產情況,取得良好的報道效果。下文以《中國新聞周刊》《新民周刊》《民生周刊》《南風窗》《瞭望東方周刊》5本期刊為例,分析時政新聞類期刊新冠肺炎防疫抗疫專題的報道情況。
1.基本情況
《中國新聞周刊》2020年第4—15期、第23期、第34期、第39期、第43期共16期將新冠肺炎疫情作為封面主題,封面故事分別為《新冠病毒:我們要付出多大代價》《圍城之戰:我們如何過關》《武漢攻堅:我們如何與疫情賽跑》《防控之辨:我們怎樣科學應對》《疫情下的超級實驗:遠程辦公與在線教育》《大流行:真實的威脅》《白色防線:重新認識感染病學》《停擺的世界》《武漢重啟》《群體免疫之路》《復工時刻:武漢如何保住中部C位》《后新冠預言》《畢業于2020》《等待疫苗》《疫情第二波:中國常態化防疫啟示錄》《后疫情時代的醫療新基建沖動》。報道力度大、報道數量多、報道篇幅長、報道內容深入是《中國新聞周刊》的基本特點。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中國新聞周刊》2020年第4期對洶涌而來的新冠肺炎疫情進行報道。該期首篇文章題目為《疫情是國家治理體系和能力的試金石》,第二篇題為《信息公開透明是戰勝疫情的必要條件》,兩篇文章以新聞評論的形式表達了對戰勝新冠肺炎疫情的看法。此外,《被清空的武漢:一座沒有陌生人的城市》《一位急救醫生的24小時》《隔離生活》《科學與新冠病毒的競賽》《致命的野味》等文章,從疫情影響、武漢“封城”、防控舉措等方面進行全方位報道,內容全面、視野開闊、反思深刻,成為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產生重要影響的期刊專題報道。另外,《中國新聞周刊》當期還發表了與疫情有關的隨筆作品和漫畫作品共兩篇。
《南風窗》2020年第4—9期、第21期共7期采取封面報道的形式關注新冠肺炎疫情,這7期的封面標題分別為《戰“疫”》《風雪武漢》《復工,突破重圍》《抗疫:全球硬戰》《“戰時”美國》《新冠,新世界》《疫苗競賽》。其中,第4期有超過一半的文章圍繞疫情展開;第5期除了關注疫情本身,還關注疫情對經濟、留學生教育等方面的影響;第6期以數字的方式展示了復工復產的重要性——“停工一天或者半開工一天,財富的損失即是天文數字”;第7期將視野放至全球,關注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范圍內產生的影響,尤其是給國際政治帶來的考驗。
新冠肺炎疫情對民生影響深刻,《民生周刊》以“為民生服務”為辦刊宗旨,2020年共有4期采取封面報道的形式關注新冠肺炎疫情,封面標題分別為《戰疫情迎勝利》《復生產保民生》《基層治理“疫”考》《疫中90后,逆行勇擔當》。
在所有的時政新聞類期刊中,《新民周刊》對新冠肺炎疫情報道的力度最大。在該刊2020年全部的48期中,第4—13期、第15—17期、第39期、第40期、第42期、第44期、第45期的封面主題為新冠肺炎疫情,共計18期。《新民周刊》除了報道力度大,還有一個特點是較多關注上海的抗疫情況,反映地方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積極舉措和過程。
《瞭望東方周刊》2020年第4期和第5期以封面報道的形式關注新冠肺炎疫情,兩期的封面故事分別為《同心戰疫》和《人民的力量》。
新冠肺炎疫情是貫穿2020年的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除了以上5本期刊,還有大量時政新聞類期刊以專題報道、封面報道等形式關注新冠肺炎疫情。同時,以上5本期刊除了本文所列舉的刊期,在其他刊期中也頻繁以單篇或多篇文章的形式關注新冠肺炎疫情。在報道形式上,各刊多采取“封面+卷首語+專題+單篇文章”的形式對新冠肺炎疫情進行報道。
2.基本特點
(1)新聞性強
突出新聞性是時政新聞類期刊相比其他類型期刊的特點,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報道中,時政新聞類期刊展現了對報道內容新聞性的極大關注。這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隨疫情防控進展展開報道,二是具有較強的時效性。就第一個方面來說,2020年上半年經過醫務人員、社區工作者和全國人民的共同努力,疫情得到有效控制。2020年5月,武漢“解封”具有標志性的節點意義。同時,疫情防控是一場持久戰,不同地區、不同時間偶爾有零星病例出現。每當疫情出現反復,相關新聞獲得全國關注的時候,時政新聞類期刊就會加強對疫情相關新聞的報道。例如,2020 年9月全球出現第二波新冠肺炎疫情,《中國新聞周刊》2020年第39期以《疫情第二波》為封面標題進行報道。在此之前,疫情已經連續多期未占據《中國新聞周刊》的封面報道。就第二個方面來說,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大部分時政新聞類期刊在 2020年第3期或第4期即推出相關專題報道,及時關注疫情,體現了較強的時效性。
(2)報道力度大
時政新聞類期刊對新冠肺炎防疫抗疫的專題報道還表現為專題數量多、報道篇數多、報道力度大、報道比重大的特點。《中國新聞周刊》全年共有14期以新冠肺炎疫情為封面話題,并采取“封面+專題報道+單篇文章”的形式關注這一話題。《新民周刊》全年共18期以封面報道的形式關注新冠肺炎疫情。從封面專題的比例來看,這個數字是極少出現的。除了封面專題數量多,各期刊在報道篇數、報道篇幅方面同樣花了大力氣,展現了極大的報道力度。
(3)深刻的思想性
在對新冠肺炎疫情的報道中,時政新聞類期刊除報道新聞事實外,還從多方面、多角度出發,對新冠肺炎疫情展開全方位的深度報道。如《中國新聞周刊》2020年第34期圍繞疫苗展開討論,除了對疫苗本身的討論,還從全球公平的角度展開分析,展現開闊的報道視野。《南風窗》2020年第4期重點關注新冠肺炎疫情,其中,《人類仍然在和瘟疫賽跑》從人類文明史的角度回顧了人與瘟疫的斗爭過程,具有強烈的歷史縱深感。
二、財政經濟類期刊關于新冠肺炎防疫抗疫的報道
中國是2020年唯一實現經濟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財政經濟類期刊從武漢抗疫、全球抗疫出發,聚焦新冠肺炎疫情下商業的嬗變、企業的抗爭,以及疫情對城市農村經濟與產業的影響及應對措施等。本文以《財經》《第一財經周刊》《商界》《互聯網經濟》《當代農村財經》5本期刊為例,分析財政經濟類期刊新冠肺炎防疫抗疫專題的報道情況。
1.基本情況
從內容上看,《財經》第4期、第5期、第9期都以專刊的形式對新冠肺炎疫情進行報道。三本專刊的封面文章分別是《拯救武漢》《全球抗疫》《對壘疫后衰退》。《拯救武漢》專刊討論了新冠肺炎病毒的傳播、檢測、治療以及疫苗研發階段存在的問題,展現了以醫護、快遞小哥和愛心司機等為代表的典型人物的抗疫行動,并介紹了中國經濟逆周期的“戰疫”措施、金融界的“戰疫”行動、各行業與從業者們受到的沖擊;《全球抗疫》專刊則討論了美國、日本等國的抗疫困境,以及新冠肺炎疫情對全球供應鏈的沖擊,并關注資源對接困難所導致的全球口罩缺貨的問題等;《對壘疫后衰退》專刊則關注新冠肺炎疫情下各國經濟受到的沖擊及競爭的衰退,還以特稿的形式報道了鐘南山、張文宏、張定宇等抗疫一線人物,以及一些典型企業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的貢獻。
《商界》則是從行業與企業的角度出發,在2020年第3期關注零售業、服裝業、房地產業、旅游業等行業在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的挑戰與機遇,并認為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趨勢不會改變。2020年第4期,該刊以江小白、京東物流、春秋航空等多個不同領域的代表企業為例,介紹這些企業在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的突圍舉措,提供相應的借鑒措施。
《當代農村財經》關注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的農村經濟環境,討論新冠肺炎疫情對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影響與應對策略,以及后疫情時代鄉村發展建設等問題。同時,《當代農村財經》還關注農村疫情給2020年全面脫貧攻堅帶來的影響。
報道篇幅上,《財經》有關新冠肺炎疫情的報道篇幅較大,在其6期涉及新冠肺炎疫情專題報道的刊期中有3期是專刊。《第一財經周刊》2020年第3期和第4期分別有23篇和22篇報道與新冠肺炎疫情相關,占當期報道總數的46.9%和44.8%。《商界》2020年第3期和第4期分別有27篇和18篇報道和新冠肺炎疫情相關。《互聯網經濟》2020年第3期共有11篇文章報道新冠肺炎疫情。《當代農村財經》2020年第4期、第5期和第8期分別有5篇、4篇、2篇報道與新冠肺炎疫情相關。
2.基本特點
財政經濟類期刊具有較強的專業性,在新冠肺炎疫情專題報道中呈現以下特點。
(1)關注數字化技術
《互聯網經濟》中《2020:“疫”不容辭的大數據之戰》《數據戰“疫”》等專題和文章論述了大數據如何在疫情監測分析、病毒溯源、防控救治、資源調配等方面發揮支撐作用,分析大數據如何為新冠肺炎疫情阻擊戰服務。《疫情防控加快電子政務發展步伐》和《新型冠狀肺炎病毒對城市數字治理啟示》則認為大數據除了在抗疫中發揮關鍵作用,其對未來的政務管理、城市治理等方面還有更廣泛的應用空間。《財經》以《疫動數字經濟》為封面文章的專題,介紹了疫情暴發后數字基礎設施發展較好的國家有關醫療數字化、城市管理數字化、教育數字化及企業辦公數字化等方面的巨大需求和產業急劇增長的情況,討論了數字化技術和新興商業模式在防疫抗疫和公共管理方面為“遏制病毒傳播”“實時信息通報”“保障生活質量”“重振生活活力”做出的貢獻。
(2)較強的針對性
財政經濟類期刊關注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不同環境、產業、行業的具體問題并進行針對性分析,討論應對辦法。如《當代農村財經》的《疫情對“三農”的影響及應對思路》一文討論了疫情對農村農業經濟的影響。《財經》的《疫情帶來六大影響,中國芯片和消費電子行業積極自救》一文介紹了電子行業在局部復工后產能受限的問題,及疫情對中國芯片和消費電子行業的影響。《商界》的《京東物流:唯快不破》一文則基于許多電商受疫情影響的背景,介紹京東物流如何依托自建物流配送體系進行運作。
(3)突出的說理性
財政經濟類期刊在報道新冠肺炎疫情時對一些問題進行了深刻的討論與延展,旨在答疑與說理。如《第一財經周刊》的《醫用防護服為何如此缺?》一文從醫用防護服短缺的問題出發,探討醫用品生產業如何平衡生產與存儲,避免疫情過后產能過剩對同質化小工廠的影響。《抗擊“新冠”之戰,亦是醫改17年再復盤》一文則從2003年的“非典”疫情出發,討論了“超級醫院”的運轉模式及其在新冠肺炎疫情中運用時可能面臨的問題。
三、文化藝術類期刊關于新冠肺炎防疫抗疫的報道
文化藝術類期刊對新冠肺炎疫情的報道力度很大,許多期刊都推出了新冠肺炎疫情專刊。本文以《人民畫報》《群文天地》《現代藝術》《中國畫報(英文版)》4本期刊為例,分析文化藝術類期刊新冠肺炎防疫抗疫專題的報道情況。
1.基本情況
從報道內容上看,文化藝術類期刊關于新冠肺炎疫情報道的內容較為豐富,如《現代藝術》2020年第2期以“文藝百家‘戰疫’集結號”為主題推出122篇(幅/件)美術、書法、攝影、歌曲、詩歌作品。比較有代表性的作品有國畫《眾志成城抗擊疫情》、水彩《火神山上一朵白云》、組詩《庚子抗疫》、書法《與子同裳》等。再如《群文天地》2020年第2期圍繞“凝心聚力抗擊疫情”這一主題組織12篇作品,包括朗誦詩、快板書、唱詞、散文等形式。其中,《烈火淬金》《戰“疫”三字頌》等文章表達了人民眾志成城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決心,還結合中華傳統文化要素進行宣傳,具有藝術價值和民族特色。還有一些文化藝術類期刊注重報道的新聞性,主要以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的典型人物和典型事跡為報道內容,如《人民畫報》以大幅圖片展現了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人們的行動,其中,《聯防聯控,全民在行動》展現了交通管理人員對來往車輛進行信息核對、電務部門工作人員戴口罩上崗、社區居民登記防疫信息等情景,《我們十天建了一所醫院》展現了火神山醫院的建造過程和內部工作人員消毒的情景等。
從報道篇幅上看,一些文化藝術類期刊對新冠肺炎疫情的報道篇幅較大。《人民畫報》2020年第2期、第3期、第4期分別刊發文章14篇、21篇、23篇,其中,新冠肺炎疫情相關文章分別為14篇、6篇、20篇;《群文天地》2020年第2期共刊發文章26篇,其中,新冠肺炎疫情相關文章有12篇;《現代藝術》2020年第2期共刊發作品121篇,其中,新冠肺炎疫情相關文章為121篇;《中國畫報(英文版)》2020年第2期、第3期、第5期刊發新冠肺炎疫情相關文章分別為19篇、21篇、22篇,占比較大。
從報道形式上看,各刊多采取“封面+專題+卷首語”或專刊的形式進行報道。
2.基本特點
文化藝術類期刊在新冠肺炎疫情相關報道中呈現以下特點。
(1)關注抗疫行動
科技類、經濟類期刊有較強的專業性,而文化藝術類期刊并不專注于某一專業領域,因此文化藝術類期刊的新冠肺炎疫情相關報道內容多專注于人民的抗疫行動。如《人民畫報》的專刊《共克時艱中國加油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特輯》對疫情的相關描述集中于新冠肺炎疫情對人民生活的影響,以及各行各業的人們團結起來的共同抗疫行動。
(2)刊發大量文藝作品
時政新聞類、財政經濟類期刊主要以文字介紹國家和人民努力抗擊疫情的情況,而文化藝術類期刊利用詩歌、繪畫、書法、攝影等文藝形式體現了抗疫精神,這一點在《現代藝術》中有明顯體現。該刊2020年第2期以上百件美術、書法、詩歌及攝影作品反映人們相互扶持、遠離病痛的愿望。這些作品既再現了抗疫瞬間,如國畫作品《美麗的瞬間》、攝影作品《守護(組照)》,又反映了人們對美好明天的向往,如攝影作品《明亮的眼睛》、詩歌《東方山色曉霜重》等。
(3)面向國際宣傳
文化藝術類期刊在報道新冠肺炎疫情時不僅面向國內受眾,還積極面向國外受眾進行內容輸出,旨在讓外國讀者了解新冠肺炎疫情下中國的擔當大國形象。很多期刊都通過英文版報道相關內容,如《中國畫報(英文版)》中的China' s Confidence Against Coronavirus一文積極介紹疫情下中國的民生民況;oward Total Victory一文通過描繪武漢市民中的老人、孩子、醫務人員、清潔工等典型人物形象,體現人民的敢于擔當;Combating Covid-19 Together一文宣傳了全球共同抗疫理念,以及抗疫過程中中國積極援助他國的大國形象。
四、科技科普類期刊關于新冠肺炎防疫抗疫的報道
科技科普類期刊內容多以科普講解、科學研究進展為主。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之際,科技科普類期刊從各種科學角度對新冠肺炎疫情進行剖析,對網絡流言進行辟謠,達到了很好地傳播科學知識的目的。本文以《科學大觀園》《科學之友》《大自然探索》《大眾科學》《大眾健康》《保健與生活》《家庭醫藥·快樂養生》《養生大世界》8本期刊為例,分析科技科普類期刊新冠肺炎防疫抗疫專題的報道情況。
1.基本情況
在報道內容上,《科學大觀園》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多次以封面報道、專題報道的方式報道疫情,其2020年第4—7期連續4期長篇幅報道疫情,還有專門的抗疫人物專題如《衛士開篇》《烈士開篇》《戰士開篇》,每個專題都有專欄介紹科技力量在抗擊疫情中的作用。《科學大觀園》的防疫篇則講述當前疫情防護工作中的注意事項,倡導防控疫情不松懈,避免疫情卷土重來。
《科學之友》2020年第3期以《沒有一個春天不會到來》作為卷首語,既揭示春天必然到來的客觀規律,也暗指疫情終將過去,中國會迎來新的春天。此外,該刊又以人物、評論等方式多角度科普新冠肺炎病毒。其中,《鐘南山:疫情中的“逆行者”》以鐘南山的視角對疫情進行了科普回顧,展現了抗擊疫情的種種挑戰和中華兒女的不屈不撓。《你了解蝙蝠嗎》對疫情最初被認定的病毒來源——蝙蝠進行科普,以減少人們對野生動物的恐懼。
《大眾科學》除在2020年第2期、第3期進行封面專題報道外,還在第11期以《科海泛舟》專題對疫苗進行科普介紹,從疫苗的誕生到大規模應用,詳細展示了疫苗的安全性,消除群眾恐慌的心理,助推疫苗接種工作的開展。
《大眾健康》2020年第4—6期、第8期均以封面報道的形式關注新冠肺炎疫情,其中,第4期的封面主題為“傳染病真相”,有十幾篇文章專門從傳染病的角度介紹新冠病毒,對讀者了解病毒真相具有重要價值,且其他專欄也大多將專欄主題與新冠肺炎疫情相結合,如在《百姓藥房》專欄中,《預防新冠肺炎,這些“藥”不靠譜》一文從專業的角度為大眾釋疑解惑。此外,《大眾健康》2020年第5期封面文章為《人與動物,共病共存》,與當時研究者將蝙蝠視為新冠病毒來源有關,盡管后續有研究對這一觀點提出疑問,但是這一主題下的文章介紹了動物攜帶病毒給人類造成瘟疫的歷史,分析了動物病毒向人類傳染的渠道,同時也介紹了相關的防護措施,發揮了良好的醫學科普效果。
《保健與生活》2020年第4—6期推出新冠肺炎疫情的封面報道,封面文章分別為《別搶了!這些藥物不能預防新型冠狀病毒》《小區出現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確診病例,傳染的風險大嗎?》《專家詳解人是如何被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該刊封面標題的呈現方式與其他期刊有明顯區別,主要表現為標題較長、口語化程度高,旨在通過日常化語言向讀者開展醫學科普。
《家庭醫藥·快樂養生》在2020年有兩期封面以新冠肺炎疫情為主題,分別是第3期和第4期,封面文章為《免疫力是身體最好的醫生》《疫苗,抗擊疫情的希望所在》。而在這兩期里,分別僅有1篇同題文章與新冠肺炎疫情相關,占報道總篇數的比例僅為1.2%和1.3%。
《養生大世界》2020年第3期推出抗疫特刊,封面以《揮兵擐甲除疫患? 眾志成城克時艱》為標題。該刊在這一期共有16篇文章,均與新冠肺炎疫情有關,內容包括國家抗疫部署、防疫進展、專家訪談、新冠肺炎并發癥、抗疫知識等,為讀者提供了全面的疫情信息。
在報道形式上,各刊多采取“封面+卷首語+單篇文章”或“封面+卷首語+專題”的形式對新冠肺炎疫情進行報道,《科學大觀園》還刊發過防疫抗疫專刊。
2.基本特點
(1)從科技角度分析疫情成因、防治方法與影響
《科學大觀園》2020年第5期的《中國科技大戰新冠肺炎》一文以對決的方式展現了科學技術對新冠肺炎疫情的遏制作用,2020年第7期的《隔離簡史:人類健康的無形長城》一文基于歷史的角度,講述隔離如何出現在人類社會,又如何改變人類抗疫情形勢的故事。《大眾健康》2020年第4—6期、第8期均以封面報道的形式關注新冠肺炎疫情。其中,第4期的封面文章為《傳染病真相》,內含十幾篇專門從傳染病的角度介紹新冠病毒的文章,對讀者了解病毒真相具有重要價值。《保健與生活》2020年第4—6期推出新冠肺炎疫情封面報道,封面內容分別為《別搶了!這些藥物不能預防新型冠狀病毒》《小區出現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確診病例,傳染的風險大嗎?》《專家詳解人是如何被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養生大世界》的報道全部與新冠肺炎疫情有關,內容包括國家抗疫部署、防疫進展、專家訪談、新冠肺炎并發癥、抗疫知識等,為讀者提供了全面的疫情信息。
(2)深度呈現疫情中的科技人物
《科學大觀園》2020年第5期《疫線英雄》專欄,內含《有一座山叫鐘南山》《有一種勇敢叫李蘭娟》《有一種擔當叫陳薇》等多篇文章,從典型人物入手,展現中國人民抗疫的艱苦卓絕,從不同角度深刻詮釋了生命至上、舉國同心的精神。《科學之友(上半月)》2020年第4期的《喬杰:疫情之下護佑生命》《原大江:分秒必爭與病毒作戰》以奮斗在第一線的醫療人士的視角,展現疫情的殘酷以及醫護人員、中國人民的堅韌不拔。
(3)專業性和科普性相結合
科技科普類期刊具有可讀性和科普性,使文章專業性與科普性并存。《大自然探索》2020年第3期《認識病毒》專欄的《新型冠狀病毒與蝙蝠》《蝙蝠:大自然中移動的病毒庫》《病毒功過——壞病毒、致命病毒和好病毒》三篇文章專業性與科普性并存,介紹了野生動物與病毒間的關系以及病毒存在的自然緣由,從而達到科普的目的。科技科普類期刊的專業性與科普性在眾多科普類期刊報道新冠肺炎疫情時都有體現。
五、醫學學術類期刊關于新冠肺炎防疫抗疫的報道
科學技術為疫情防控提供強大的科技支撐。中國科學技術期刊編輯學會印發《關于在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阻擊戰中加強黨的領導發揮學會資源優勢作用的通知》,要求各會員、理事、各分支機構為各級政府部門、企業、醫療和公益機構等應對當前疫情提供有針對性、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主動傳播疫情防控的最新研究成果和科普知識,不信謠、不傳謠,做好輿論導向工作。為了更好地展示新冠肺炎的相關研究成果,更好地展示各地的醫學診治和防控經驗,各期刊多平臺響應“把醫學研究成果應用到戰勝疫情中”的號召。
1.基本情況
中國知網開展“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專題研究成果網絡首發OA(開放獲取),2020年全年有6300余篇中外文醫學學術成果在平臺發布。科技部、國家衛生健康委、中國科協、中華醫學會聯合共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科研成果學術交流平臺”,不斷更新匯總中華醫學會系列雜志和國內其他生物醫藥衛生雜志發表的相關學術內容、公共學術資源,推介國外新冠肺炎相關優秀科研成果。截至2020年3月11日,平臺共發布了來自國內95種期刊的606篇與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相關的學術文獻,線上總點擊量近200萬次,為疫情防控發揮重要的學術支撐和智庫支持作用[1]。國內頗具影響力的醫學期刊集群——中華醫學雜志社積極配合臨床醫務人員和科研人員就新冠肺炎防控進行一線資料的總結及傳播,選擇《中華醫學雜志》《中華傳染病雜志》41種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防控和診治有助力的旗下期刊,自2020年1月31日起供讀者免費閱讀[2]。
2.基本特點
(1)積極反映抗擊疫情的科學進展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中國科技界、醫學期刊界積極響應號召,發揮學術期刊的優勢,始終堅持為專業人員提供及時、系統的疾病研究進展,全方位、多層次地推進抗擊新冠肺炎的科學研究。
(2)為抗擊新冠肺炎提供科學支撐
《中華醫學雜志》等優秀醫學科技期刊倡導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應用到戰勝疫情中,以最快的速度將與疫情相關的全國高質量、高水平研究成果向全球傳播,助力醫療救治、疫情防控、病毒溯源、藥品篩選、疫苗研發等領域開展核心攻關,主動擔起醫學期刊的學術出版責任,為抗擊疫情提供科學支撐。
六、結語
綜上,在新冠肺炎疫情暴發的背景下,我國期刊業發揮自身優勢,擔當社會責任,借助新興傳媒技術手段,時政、經濟、文化、科技、醫療等多維度共鳴,對疫情進行全方位實時報道,通過圖、文、聲、畫相結合的形式,以真實故事塑造出疫情下砥礪前行的中國英雄人物與英雄人民。我國期刊業多平臺、多產品、多樣式地向公眾講述疫情防控知識,加深大眾對新冠狀病毒的認識,引導廣大讀者以樂觀的心理面對疫情,以堅強的精神抗擊疫情,為打贏疫情防控的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提供了強大的支持。
新冠肺炎疫情還在延續,并持續作用于政治、經濟、文化和日常生活的各個領域,成為全國期刊業持續關注的選題和深度思考的課題。同時,新冠肺炎疫情也深刻地影響期刊的出版方式和未來發展,我們應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改造期刊的編輯生產流程,完善刊物的產品結構,創新產品形態和傳播手段,加快塑造“內容、技術、平臺”為一體的高質量發展模式。
|參考文獻|
[1]徐妍. 平臺升級促進學術交流 特刊發布貢獻智庫力量:疫情防控,中華醫學會雜志社在行動[EB/OL]. (2020-03-17)[2022-01-02]. https://www. cma. org. cn/art/2020/3/17/art_105_33682. html.
[2]隋明照. 中華醫學會雜志社:發揮學術成果作用 助力防疫“競速賽”[N]. 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2020-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