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怡麗
沿著寧夏境內的青銀高速,還有兩條并行的特殊“高速公路”。
一條從銀川東南的靈武市臨河鎮出發,一路向東,出寧夏經陜西、山西、河北,直抵山東,全長約1333公里;另一條同樣一路向東,出寧夏經陜西、山西、河南、安徽,直抵浙江,全長1722公里。
它們是寧東—山東±660千伏直流輸電工程(簡稱“銀東”)和靈州—紹興±88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簡稱“靈紹”)。

通過這2條外送直流大通道,從寧夏發出的電被源源不斷送往山東、浙江,并通過相關交易機制,分送至四川、重慶、上海等10多個購電省市。
2011年2月28日,世界首個±660千伏電壓等級的直流輸電工程——銀東直流正式投入商業運行,打通了我國“西電東送”的北通道,也開啟了寧夏大規模電力外送的新紀元。
2016年8月24日,靈紹±8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投運,自此寧夏直流外送規模達1200萬千瓦,帶動寧夏配套新建電源裝機超 1000萬千瓦,有效發揮高壓直流輸電“大容量、遠距離、高效能”的輸送優勢和大電網在能源資源方面的有效配置作用,打開東西兩地社會、經濟共同發展“雙贏”局面。
千里電光一線牽。多年來,這兩條“高速公路”將寧夏與山東、浙江以一種別樣的方式緊密相連。寧夏源源不斷將火電、綠電通過兩大“西電東送”工程送到華東、華北地區,以寧夏自然“能源高地”優勢彌補我國東部、北部地區人口大省“電量洼地”。


2022年伊始,記者從國網寧夏電力有限公司獲悉,寧夏電網2021年聯絡線外送電量突破900億千瓦時,達904億千瓦時,其中新能源累計外送183億千瓦時,均創年度外送電量歷史新高。截至2021年年底,寧夏“西電東送”10 年間累計向中東部地區輸送電量突破5000億千瓦時大關。連續6年實現百億級階梯式增長,位于西北乃至全國前列。
“十四五”時期,國網寧夏電力將繼續落實國家電網公司加快推進“寧電入湘”工程,服務好寧、湘經濟社會發展和“雙碳”目標實現的部署要求。
青銀高速一路向東,跨過黃河,向鹽池方向前進,在千溝萬壑中,成千上萬片太陽能光板映入眼簾,像一片藍色的海洋,在陽光下波光粼粼。
位于毛烏素沙漠邊緣的隆橋光伏新能源有限公司隸屬中國華能集團寧夏能源有限公司新能源分公司,東與鹽池縣王樂井鄉,西、南與靈武市白土崗鄉,北與磁窯堡鎮交界。這里荒漠化土地面積大,晴天日數多、日照時間長、輻射強度高,對開發太陽能資源具有優越的條件。


該電站建設規模為228MWp,占地面積8833.05畝,2018年已成功并網發電。據了解,項目年平均可提供約32899.3萬kWh的綠色電能,與同等電量火電廠相比,可節約標準煤11.5萬噸,相當于每年減排二氧化硫約9902.6噸、二氧化碳約28.7萬噸、氮氧化物約4951.34噸、煙塵約8.98萬噸,對當地的環境保護及節能減排發揮著積極的作用。
“隆橋光伏”全部采用由隆基供應的高效單晶組件,這在實際應用中具備更高的發電能力及可靠性,尤其在光照資源豐富的地區,可顯著增加發電量,降低度電成本,有效推動了清潔能源發電與優勢資源的共贏。
2020年12月18日7時35分,隨著大唐寧夏吳忠市太陽山100MW光伏復合發電項目首臺逆變器并網發電,寧夏光伏發電裝機規模突破千萬千瓦,達到1003萬千瓦,占全區電力裝機的18%,如期實現能源發展“十三五”規劃中光伏發電裝機規模達到1000萬千瓦的目標。


近年來,寧夏將新能源發展作為轉變發展方式、調整能源結構、拉動投資增長、促進節能減排的重要抓手,積極推進新能源綜合示范區建設,先后建設了石嘴山、寧東、寶豐、青銅峽、鹽池、同心、紅寺堡、沙坡頭區、中寧、海原等大型光伏園區,實現了高效發電、智能運維,光伏電站在惡劣的風沙條件下依然穩定運行,給高質量發展帶來了新動能。寧夏也成為全國人均光伏發電裝機、單位面積裝機最大的省區。
在鹽池縣麻黃山上,一架架巨大的白色“風車”第次排開,風吹著風輪烈烈作響,人站在塔筒下,宛若站在巨人的腳尖。
這里的海拔高度在1590~1820米,有著較好的風資源優勢。作為轉化率最高的清潔能源,麻黃山第五風電場隸屬寧夏銀星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全資子公司銀儀風力發電有限責任公司和分公司鹽池風力發電分公司。區域風電場總裝機容量20萬KW,其中麻黃山風電場、大水坑風電場各裝機10萬KW,共投運192臺風電機組,2座風電場分別經一座110KV升壓站及一條110KV送出線路并入電網。

這座投入運營近10年的風電場雖然存在著設備機型容量小、設備老化等問題,但憑借著地理位置上的風資源優勢,年平均利用小時2268小時,最高曾達到年利用小時2842小時,風機利用率達到99.50%,源源不斷地將風能轉化為電能,并入國家電網,送入千家萬戶。


寧夏作為國家首個新能源綜合示范區,大力實施能源轉型升級戰略,立足節能減排,通過規模化、園區化、集約化開發,加快可再生能源開發,促進了能源結構不斷優化。寧夏電力裝機2009年突破了1000萬千瓦大關,然后分別于2014、2015、2017、2019、2021年先后跨過了2000萬、3000萬、4000萬、5000萬、6000萬千瓦,裝機規模年均增長43.8%。尤其是風電、光伏發電發生了翻天覆地地變化,裝機規模從2009年的54.87萬千瓦和2.03萬千瓦快速增長到現在的1384萬千瓦和1240萬千瓦,分別增長了25倍和610倍,11年年均增速分別為134%和179%。新能源裝機占比、發電量占比分別達到44%、22.7%,均居全國第三。
作為社會經濟運行的“晴雨表”和“風向標”,電力需求的變化最為直觀,而這些數據也充分顯示2021年寧夏經濟恢復態勢不斷向好。寧夏充分釋放風能、光能等綠色能源潛力,在探索中突破,在突破中前進,為高質量發展提供不竭的綠色能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