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培源

大羊其村位于靈武市的東南邊緣,土地平展。這里干旱少雨不適合農業發展,傳統上是以養殖為主。時至深冬,大地的土石、植被呈現一片枯黃色,放眼望去沒有多少生氣,顯得很是寂寥,只有遠處隱約可見的幾座電廠冒出的白煙在空氣中緩緩浮動。
沿著一條鄉道剛過大羊其村,遠處趴伏在大地上的一片光伏發電矩陣進入眼簾。驅車行駛在“矩陣”邊上,幾分鐘后來到華能集團寧夏能源有限公司隆橋電站。進入電站后,路兩旁依然是大片的光伏板,又行駛了幾分鐘后,才終于見到隱藏其間的工作站。記者此行目的是采訪電站站長王厲行。
王厲行,一名“老電力”,學校畢業后就在一座大型火力發電廠工作,一干就是20年。
火力發電廠是傳統電力能源生產的“主力軍”,這里崗位多、人員多,王厲行經過多年的學習鍛煉,做起本職工作游刃有余。生活上,工作地離家比較近,作息時間規律,日子過得也算安定無憂。
2020年9月,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第75屆聯合國大會上提出了中國“3060”(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雙碳目標,在國際上做出了中國的承諾。隨著國家能源政策的轉變,各大發電集團加快進軍新能源領域。寧夏光伏資源優越,光伏發電在寧夏成為主要的新能源項目,在大面積不適合耕種的土地上建設光伏電站也就此悄然興起。
光伏發電的工作人員大多來自原有火電廠。在這個大環境下,王厲行也由一名傳統的“老電力”轉變成 “新電力”。以前在火電廠,王厲行的工種較為單一,現在的工作是運行、維護、調度都要參與。新知識、新工作、新環境、新設備,種種這些王厲行都要用新的知識來掌控。40多歲的人學知識的困難程度可想而知,但不學習就跟不上電力發展的腳步,就無法勝任現在的工作,王厲行只有去學習。
光伏電站遠離城市遠離家,一次值班就要一兩周在站上。當時孩子正在上高中,學習任務重,王厲行多么希望能陪在孩子身邊,可工作條件不允許呀!倒是在電站長時間的留守讓個人時間多了,工作之余,王厲行一頭鉆進了學習,用他的話說就是一遍學不會就兩遍,兩遍不行就三遍,直到學會為止。
王厲行這股孜孜不倦的學習勁兒在不久之后集團公司舉行的光伏運行檢修技能競賽上有了收獲。

2020年7月,第三屆青寧陜三省“陽光杯”光伏運行檢修技能競賽舉辦,王厲行與其他幾位同事組隊參賽。大賽難度高,光賽前的學習準備就讓幾位隊員有些吃不消,甚至有了放棄的想法。這時,王厲行組織隊員開分析會,“其他幾個省的參賽人員和我們遇到的難題是一樣的,我們放棄了,他們會放棄嗎?退不是辦法,只有咬牙跺腳沖上去,題難我們就多學、苦學……”就這樣,王厲行和幾位同事開始了大賽的準備工作,他們相互客串老師互學互幫,從設備構成、實際解決辦法到查閱理論知識、進入現場實操,化抽象為具體,用理解性記憶提高認知、記憶的效率。最終隊員們在王厲行的帶領下取得了優異的成績。
幾年的勤奮工作,王厲行進入了新角色,并帶動身邊的同事更好地融入新的工作氛圍中,他不但成為電站的站長,并且被華能集團寧夏能源有限公司評為勞動模范。
從傳統的火力發電轉向清潔的光伏發電,王厲行通過不斷學習完成了一次職業技能的轉變,這個過程中,王厲行也親歷了國家能源結構的一次重大調整。
在談到參加新能源生產的體會時,王厲行感慨強烈。他介紹,光伏電站一次性投入后,不再有任何的消耗,“零排放”就能發出清潔的電能。光伏的發電量也在電網總量中逐年增加,并且后續的裝機容量會更大。在環境保護方面,有了光伏板的遮陰,地面的蒸發量減少,光伏園區內的植被茂密度也大為改觀。
從2018年來到光伏電站到現在,王厲行親歷了光伏技術的發展:光伏板發電的效能不斷提高、控制設備的技術實現了數字化和自動化……現在,這么大一片光伏電站只需要五六個人就可以完成所有的運行、維護工作。
在生產技術不斷提高的情況下,生產者也要不斷提高自己的技能。王厲行表示面對的新事物還很多,要學習的東西也很多,比如新能源的儲能問題已經提上日程,新能源從業者任重道遠。
一成不變的生活也許安逸,但王厲行更愿意用豐富的經歷來充實人生。他有幸能投入到新能源開發的工作中去,用自己的付出見證國家能源的變遷。

宏大的清潔能源就象人體的新鮮血液不斷輸入身體的各個角落。電動交通工具在我們的生活中越來越習以為常,充足的電能供應已經成為我們不再去思考的問題……新能源使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加美好,這其中是因為有無數個“王厲行”的付出,為我們創造了更加清潔、更加穩定的綠色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