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自華 武凌君
1918 年8 月17 日,一列從漢口開往北京的火車,在河南郾城突遇一場不期而至的暴雨。雨水沖垮了路基,火車不得不在此停下。二十多位年輕人從火車上下來,其中一位打起退堂鼓說道:去北京,就有這樣的困難;去法國,要漂洋過海,困難不知該多大!一位高個子青年卻樂觀地說道:我們立志救國,還怕這點困難嗎?這位高個子青年就是組織新民學會會員赴法勤工儉學的毛澤東。
1918 年6 月,毛澤東等新民學會會員從湖南省立第一師范學校畢業后,工作和生活尚無著落。一天,他們突然收到之前的老師、北大教授楊昌濟的來信,信中提到北京正興起留法勤工儉學運動,希望他們予以考慮。這則消息立即引起毛澤東等人的濃厚興趣。
留法勤工儉學是蔡元培、李石曾、吳玉章等人倡導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初期,法國政府曾招募十五六萬名華工去做戰爭勤務,此后繼續在中國招募工人。居留法國的蔡元培、李石曾等人覺得這也是個讓中國青年赴法國學習的機會,于是就創辦了留法勤工儉學會,倡導“勤于作工,儉以求學”。蔡元培回國后在北京設立法華教育會總會,宣傳勤工儉學主張。
6 月下旬的一天,毛澤東、何叔衡、蕭子升、蔡和森等新民學會會員在湖南一師附屬小學召開會議,討論會友“向外發展”問題。經過討論,大家“對于留法運動認為必要,應盡快進行”,并派蔡和森到北京打前站。

青年毛澤東
帶著新民學會會員的重托和期待,6 月26 日,蔡和森來到北京,暫住在豆腐池胡同9 號(今15 號)楊昌濟家中。經楊昌濟介紹,他前去拜訪蔡元培和李石曾,詳談了湖南青年學子要求赴法勤工儉學的愿望,希冀得到華法教育會的支持。
當時的華法教育會,對如何組織青年赴法勤工儉學尚無具體安排,蔡和森意識到有許多復雜問題需要解決。留法勤工儉學能否成行、新民學會會員如何向外發展,一系列問題撲面而來。蔡和森迫切需要有人和他一起商量。6 月30 日,蔡和森致信毛澤東,希望他前來商洽。7 月7 目,蔡和森寫信給蕭子升,又提出希望毛澤東和蕭子升從速進京。7月24日,蔡和森再次致信新民學會會員,表示留法勤工儉學“頗有可為”,辦好這項工作“唯有潤之兄最宜”。
經蔡和森反復催促,8 月15日,毛澤東、蕭子升、羅章龍等24 名青年,從長沙乘船到漢口,再由漢口登上北上的列車。這是他們第一次走出湖南,這一年毛澤東25 歲。
8 月19 日,毛澤東、羅章龍、陳贊周到達北京。毛澤東和蔡和森寄居楊昌濟家中,陸續到達的其他會員分住在幾個會館里。分散居住,多有不便,為便于溝通,毛澤東、蔡和森、蕭子升、羅章龍等8 人搬到景山東街三眼井吉安所東夾道7 號(今吉安所左巷8號)居住。京城米貴,居之不易。8個人擠住在10 平方米的房間,一鋪大通炕占了一多半面積,名副其實的“一間屋子半間炕”。毛澤東后來在《新民學會會務報生》中,把這里的生活描述為“隆然高炕,大被同眠”。
毛澤東等人抵京不久,湖南陸續到京準備赴法的青年已達五十多人,成為全國留法人數最多的省份。
為安置好湖南青年,毛澤東和蔡和森傾注全部精力,四處奔波,多方聯系。經楊昌濟協助,華法教育會召集專門會議,研究安排湖南青年的學習和赴法問題,最終同意為湖南青年開辦留法預備班,分設在北京大學、保定育德中學、河北蠡縣布里村,之后又在長辛店開辦半工半讀的留法預備班。
“留法一事,算是湖南教育界的一個新生命。”為進一步推動這一工作,毛澤東起草湖南青年留法勤工儉學計劃,說明勤工儉學的意義以及要在國內做好的準備。這一計劃得到華法教育會的認可。之后,毛澤東到各預備班看望湖南青年,了解情況。據《賀果日記》記載,10 月6 目“長沙初級班三十余人到此(保定育德中學留法高等工藝預備班),余等在此同學多到站歡迎……蕭君子升、毛君潤之、蔡君和森自北京來”。1918 年冬和1919 年春,毛澤東還兩次到長辛店調查留法預備班情況,和準備赴法的青年聊工作、聊學習、聊生活,叮囑赴法青年要向工人學習,工人身上有許多優良品質,有紀律、能吃苦、有斗爭精神等,這樣到國外才能和那里的工人打成一片。
安置好湖南青年學習生活之后,毛澤東又進一步為他們出國做準備,最要緊的就是籌備赴法路費。在楊昌濟和湖南旅京人士范源濂、熊希齡等人的幫助下,爭取到存在俄國道勝銀行的前清戶部應退還湖南糧、鹽兩稅的超額余款的利息,作為湖南勤工儉學學生的赴歐旅費。
湖南青年陸續奔赴北京和保定等地進入留法勤工儉學預備班學習。至1919 年2 月,北京、保定、蠡縣三地預備學校中“學生以湖南為最多,自去秋截至今年2 月已來三百人,而為八班”。毛澤東的努力,受到勤工儉學學生的好評,新民學會會員羅學瓚在一封家信中寫道:“毛潤之此次在長沙招致學生來此,組織預備班,出力甚多。”
來京的湖南學子分赴各地預備班后,毛澤東決定留在北京。1918 年10 月,經楊昌濟介紹,北大圖書館主任李大釗安排毛澤東到圖書館工作,主要負責登記新到報刊和閱覽人姓名,管理15 種中外報紙;有時候也到登錄室,幫助助教張申府整理圖書、編目、打印卡片等。
北京大學飽學碩儒薈萃,引領思想潮流,是新文化運動的中心。眾多學派自由發展,各種思想爭奇斗艷,新文化運動如火如荼。這種氛圍,使第一次進京的毛澤東有一種全新的感受。在這里,他讀了許多過去未曾讀過的圖書報刊,業余時間還去旁所課程、參加社團活動,最為重要的是,他接觸到了許多只在報章上見過名字的名流學者和有影響的青年人物。
圖書館工作瑣碎、枯燥,但卻給青年毛澤東提供了極為難得的讀書閱報機會。很多中外報紙雜志是他以前沒見過的,他如饑似渴地大量閱讀,廣泛涉獵西方思潮中一些先進思想,極力從中吸吮改造中國的種種思想理論“只要是西方的新道理,什么書也看”,這極大拓寬了他的視野。
為了能在北大旁聽,毛澤東參加了哲學研究會和新聞學研究會。新聞學研究會被稱為“中國報業教育之發端”,在這里他結識了中國新聞學創始人邵飄萍。邵飄萍對新思想不竭的探索精神、杰出的新聞采訪技能、恣肆凌厲的文筆都給他留下深刻印象。毛澤東虛心求教,初步掌握了新聞理論知識,學到了辦報辦刊的實際本領。
毛澤東拜會了陳獨秀、李大釗、胡適以及蔡元培等新文化運動代表人物,尤其對陳獨秀印象深刻。后來回憶起和陳獨秀的第一次交往,毛澤東說:“他對我的影響也許超過其他任何人。”他還結識了王光祈、陳公博、張國燾、鄧中夏等一批思想進步的同齡人。晚上他們到閱覽室看報時,毛澤東常同他們一起討論問題。毛澤東還認識了無政府主義團體奮斗社的負責人、北大學生朱謙之,經常同他一起討論無政府主義和它在中國的前景。毛澤東也受到了無政府主義思潮的影響,他后來回憶說:“在那個時候,我贊同許多無政府主義的主張。”

毛澤東與長辛店工人在一起

毛澤東與楊開慧
對毛澤東影響最直接的是李大釗。毛澤東在李大釗手下工作,李大釗言傳身教使他獲益匪淺,成為他走上革命道路的引領者。當時,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作為一種新學說開始受到社會關注,李大釗成為中國熱情謳歌十月革命的第一人。1918 年11 月,毛澤東聆聽了李大釗的演說《庶民的勝利》。15 日,李大釗的這篇演說和《Bolshevism 的勝利》刊登在《新青年》雜志上。毛澤東開始接受馬克思主義,“迅速地朝著馬克思主義方向發展”。1949 年3 月,早已是中國共產黨領袖的毛澤東,率領中央領導機關自河北省西柏坡遷入北平,他無限感慨地回憶說:“在北平遇到了一個大好人,就是李大釗同志。在他的幫助下我才成了一個馬列主義者。他是我直正的老師,沒有他的指點和教導,我今天還不知道在哪兒呢!”
北京的生活清苦而緊張,但毛澤東在這里不僅收獲了思想的財富,還收獲了甜蜜的愛情。
毛澤東在湖南省立第一師范讀書時初識老師楊昌濟的女兒楊開慧,當時她還是個14 歲的女孩,如今已是18 歲的大姑娘了。他倆經常到筒子河畔和北海公園漫步,再一起走回鼓樓北邊的豆腐池胡同楊宅。“潔白的梅花盛開”,“楊柳倒垂在北海上,枝頭懸掛著晶瑩的冰柱”,給毛澤東留下深刻的印象。毛澤東經常把自己寫的日記、學習筆記拿給楊開慧看。兩人還一起閱讀進步書刊,探討問題,點評時事。不知不覺中,雙雙墜入愛河。
1919 年春,毛澤東因母親病勢危重,不得不趕回湖南服侍。湖南赴法青年們結束了半年的預備班學習,即將啟程赴法。3 月20 日,毛澤東離京轉道上海送別蔡和森、蕭子升等赴法青年后回到湖南,結束了第一次北京之行。
歷時7個月的第一次北京之行,色彩繽紛的新世界、撲面而來的新思想,這使毛澤東對政治表現出極大的興趣。眼界大開的毛澤東由此邁出了從湖南走向全國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