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輕塵
嘉祜三年(1058),王安石上書宋仁宗,洋洋灑灑寫了一篇長達萬字的《上仁宗皇帝言事書》,揭開了變法序幕。“王安石變法”中有一項“保馬法”,其用意是以民力養馬,結果政府卻把負擔轉嫁到無權無勢的百姓身上。實際上,“保馬法”并不始于王安石,整個宋朝一直都在努力解決養馬問題。為何養馬這件事對于宋朝這樣重要呢?
雖然馬這種動物很早就在中原出現,家馬卻并非最早來自中原。一部分考古學家支持馬在公元前6000~5000 年的烏克蘭被馴化成了家馬,另一部分人認為家馬最早出現于哈薩克斯坦的柏臺地區。我國中原地區的家馬常被認為是從西方傳入,歐亞草原就是這一文明的傳送帶。家馬從中亞進入中原地區有兩條重要通道,一是通過甘青地區,經河西走廊到達中亞沙漠的“綠洲之路”,這段路也是中西交通上的“絲綢之路”。第二,由于游牧民族的流動性很強,北方蒙古馬和中原之間的聯系也很緊密。歷代中國戰馬的引進,也是中原和游牧民族的互動過程,中原常見的“大宛馬”“烏孫馬”“蒙古馬”等品種就是通過戰爭或商貿互市流入的。
家馬出現后,戰馬對于一個王朝軍事實力的提升尤其重要。強大的王朝必有一支強大的騎兵。明代著名思想家王夫之說“國以馬為強弱”,認為漢、唐兩朝之所以強盛,就是因為畜馬業的發達。中唐以來,因失去河西之地而失去軍馬來源的困境一直延續到了宋朝,這是王安石提出“保馬法”,讓民戶自愿承擔養馬責任的原因之一。宋神宗時期,北宋國馬還能有個10 萬匹,而到了宋徽宗時期,國馬只有寥寥1800 匹,軍中無馬可用,宋朝對周邊政權的作戰屢戰屢敗。和宋朝不同,明朝在東自大寧(今赤峰地區)、西至守夏地區有肥沃的牧馬地,并在萬歷三年(1575)明令每年和蒙古等互市交易3 萬多匹馬,組建了強悍的三大鐵騎部隊。其中在袁崇煥指揮下的關寧鐵騎更是大殺四方,盡管沒能挽救大明頹勢,但在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了續命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