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 仁

歷史上第一件毛衣出自誰人之手已無跡可循,考古學家們通常認為:是與牛羊朝夕相伴的游牧民族發掘了這項技能。最早有據可考的編織毛衫出現在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一帶,用的還是當時單針織法,即一根針和線,編織多個線圈來創造織物的技術;與其說是“編織”,更像是穿針引線的“縫制”。
中世紀時,手工編織業一度是英國、西班牙等歐洲國家的熱門行業。直到18 世紀,蘇格蘭的部分地區還遍布羊毛制品編織的家庭作坊,一家老小都專職手工編織毛衣、配飾、襪子、蓋毯……以此為生。
最開始,毛衣主要穿著人群集中在特定職業,保暖防水的特性使其成為漁民或海軍的實用服裝。
在愛爾蘭西海岸的阿蘭群島,漁夫的妻子們會編織帶有各氏族圖案象征的漁夫毛衣。“絞花”“菱形”“之字形針”這些復雜的針法不僅使毛衣既厚實又防寒防水,針法背后的家族象征更可在遇到海難時辨認穿著者身份。
第一次世界大戰參戰人數達到7300 萬人,經濟損失3000 多億美元。巨大的消耗需要戰場之外的社會資源來彌補,手工編織衣物是一項無須大型設備、技術門檻不高、隨時隨地可以進行的項目,因而被英國王室和政府用來號召全民參與。
“為了勝利而編織!”1914 年,英國國王喬治五世響應前線號召,呼吁各行各業的男女老少都行動起來,在一個月內為軍隊提供30萬雙毛線襪和30 萬條毛線腰帶。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大量的毛衣、襪子、帽子、圍巾、護膝和頭套就這樣以個體手工編織的形式生產匯集,源源不斷運往前線補充部隊制服,更為戰場內外的人們注入一針精神上的強心劑。
這股風在二戰時還刮到了美國,“織毛衣”被廣泛用于戰俘管理、康復治療、抵抗抑郁等。人們躲在防空洞的時候,織毛衣可以讓緊張情緒得以疏解,交換實用針法和提高編織效率的技巧分享,緩解戰爭帶來的緊張壓迫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