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濤
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一開篇就指出:“中國共產黨自一九二一年成立以來,始終把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作為自己的初心使命,始終堅持共產主義理想和社會主義信念,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為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幸福而不懈奮斗。”這份決議在講述新時代的中國共產黨時,鄭重提出“全黨要牢記中國共產黨是什么、要干什么這個根本問題”。用歷史映照現實、遠觀未來。從中國共產黨是什么、要干什么這個根本的問題出發,進而認識和把握中國人民是什么、怎樣才能做到以人民為中心,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什么、怎樣才能守住社會主義中國的紅色江山。下面從推進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觀察維度,來進一步認識和理解一百年以來中國共產黨要干什么和為何要堅持這樣干。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其時代表達和實踐具象即是中國的現代化,不是在傳統倫理道德、政治理念、經濟制度等之下的所謂回到盛唐時光,更不是殖民地半殖民地狀態下的所謂舊上海租界或港英式的“繁榮”,搞“與西方接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使命、思想引領、依靠力量、價值取向、精神依歸、路徑方法等,都不可能照搬西方的什么模式走下去。
其一,實現偉大復興,必須首先達成民族獨立、人民解放,這是實現偉大復興的根本要求和社會條件。徹底反帝反封建是其中的核心要義,帝國主義統治和封建主義壓迫,是偉大復興進程上必須解決的問題。
有人宣揚“帝國主義的壓迫有利于中國的進步”。馬克思主義理論家、史學家胡繩曾經指出:帝國主義到中國來,雖然沒有滅亡中國,中國還是半獨立,但帝國主義實際上也是中國的統治者。工業化有兩條道路。一條是在不根本妨害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范圍內發展工業,這就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發展工業的道路。走這條道路,實際上是不可能實現工業化、現代化的。另一條是首先反掉封建主義和帝國主義的侵略勢力,在這個前提下發展工業,才能真正實現工業化、現代化。這就是革命的道路。
在五四運動前后的覺醒年代,李大釗同志對未來中國的愿景,是“達到建立一個恢復民族自主、保護民眾利益、發達國家產業之國家之目的”,“矢志努力于民族解放之事業”。新中國成立,在解決了帝國主義統治和封建主義壓迫的基礎上,中國共產黨開創了中國現代化之路,對社會主義現代化進行了探索,使偉大復興有了真實的基礎。從1949年到1954年,毛澤東同志等領導人就提出了實現“現代化的工業、現代化的農業、現代化的交通運輸業和現代化的國防”的設想。七十多年來,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中國人民發憤圖強、艱苦奮斗,邁出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堅實步伐,現在我國是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包括鋼鐵、船舶、汽車、電腦在內的220多種工業產品產量位居世界首位。
人類面臨著越來越多的不確定性、不可預測性。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世界大變局加速深刻演變,全球動蕩源和風險點增多,我國外部環境復雜嚴峻。”當今,帝國主義本質并沒有多大改變,民粹主義、排外主義、霸權主義對世界構成嚴重威脅。中國是愛好和平的國家,決不會以犧牲別國利益為代價來發展自己,但也決不放棄自己的正當權益,任何人不要幻想讓中國吞下損害自身利益的苦果。在實現偉大復興的征程中,反帝反霸權反欺凌仍然是必須時刻準備的艱巨斗爭。
其二,實現偉大復興,必須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和科學社會主義,這是實現偉大復興的根本思想基礎和理論武器。馬克思主義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規律,是具有強大生命力的科學真理。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馬克思主義博大精深,歸根到底就是一句話,為人類求解放。”

2021年12月8日,王濤為省人大常委會機關黨員干部宣講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
近代以來中國人民經歷了種種“主義”的興起和失敗,只有馬克思主義深刻改變了中國。馬克思主義滿足了中國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雙重訴求。馬克思主義不僅反對封建主義,而且告訴人們資本主義社會存在的種種弊端,號召人們去推翻它代替它,建立優于資本主義社會的社會制度。這對于長期被資本帝國主義侵略的中國人民來說具有巨大的吸引力。斯諾曾說“在這樣一個國家里,十到十二歲的童工在晚上時常被關起來,睡在他白天操作的機器之下的破布堆里;人們不必要有銳利的觀察力,便可以明白為什么《共產黨宣言》會被這個國家的人民奉為圣經。”
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從此使中國人民從精神上由被動轉為主動。馬克思主義沒有辜負中國人民。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馬克思主義為中國革命、建設、改革提供了強大思想武器,使中國這個古老的東方大國創造了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發展奇跡。”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馬克思主義在與中國國情相結合、與時代發展同步伐、與人民群眾共命運中煥發出強大的生命力創造力感召力,創造了“革命的世界奇跡”,開啟了重塑民族尊嚴民族自信的偉大征程;創造了“發展的世界奇跡”,開啟了走向人民幸福民族復興的偉大征程。
曾經一段時間,意識形態斗爭極其尖銳激烈,歷史虛無主義者通過對馬克思主義予以妖魔化的抹黑來虛無馬克思主義,拋出種種謬論:比如,馬克思、恩格斯晚年已經自己否定了馬克思主義;后人號稱“馬克思主義”的理解與馬克思本人的思想南轅北轍,存在質的差異;工人階級向往自由平等、民主憲政,與馬克思主義愈行愈遠。這類謬論今天并未絕跡,決不能回避或縱容,必須予以堅決的斗爭。
其三,實現偉大復興,必須持續推進偉大社會革命,這是實現偉大復興的前進方式和基本手段。馬克思主義認為共產黨人要進行的社會革命,就是打破舊世界,創造新社會。革命激發人民的革命意識、革命熱情和創造才能,鼓舞他們投身于創造歷史的偉大事業,推動歷史前進。
中國共產黨始終不斷領導著從革命到建設、再到改革一系列社會革命。黨的一大綱領提出:“黨的根本政治目的是實行社會革命。”1919年5月李大釗同志在《我的馬克思主義觀》一文中認為馬克思的學說有歷史理論、經濟理論、社會主義運動理論三個部分,而“階級競爭說恰如一條金線把這三大原理從根本上聯絡起來”。為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走向現代化,首先必須推翻壓在中國人民頭上的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推進社會革命。一百年來,共產黨人接續奮斗,通過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新的偉大革命不斷推進社會革命,創造了彪炳史冊的奇跡。
曾幾何時,有人對中國近現代史上的革命斗爭肆意撻伐。在他們眼中,人民革命不過是“百年的瘋狂和幼稚”。他們咒罵“革命的殘忍、黑暗、骯臟”,革命歸結起來不過是一個“糟”字。作為革命產物的社會主義制度糟透了。把人民革命與中國現代化對立起來的“告別革命”謬論,虛無的是偉大的人民革命運動,告別社會主義是它真正目的,必須予以警惕和回擊。
其四,實現偉大復興,必須始終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和基本制度,這是實現偉大復興的根本政治前提、制度基礎和基本物質力量、動力保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1840年特別是甲午戰爭以來,中國人民對其他救國途徑的嘗試全部碰壁之后作出的歷史選擇,是黨和人民歷盡千辛萬苦、付出巨大代價取得的根本成就。
“社會主義沒有辜負中國”。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人民發憤圖強、艱苦創業,成功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創造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歷史還告訴我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不是好,要看事實,要看中國人民的判斷,而不是看那些固守意識形態偏見的人的主觀臆斷。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是變通的資本主義。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必然包括確保人民共同富裕的以社會主義公有制為主體的經濟制度體系。社會主義經濟制度是同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大眾緊密相連、興衰與共的,三者互為必要條件和必要支撐。如果關系國計民生和國民經濟命脈的企業都轉移到少數私人資本和國際壟斷資本手中,帶來的后果不堪設想。俄國和東歐一些國家的私有化非但沒有解決經濟社會問題,反而加深了問題的嚴重性。
馬克思主義評價所有制的標準有兩條,一是生產力標準,二是價值標準。舊中國存在多種私有制經濟,但中國并沒有因此走向繁榮富強,而是民不聊生。新中國實行以公有制為基礎的經濟制度,迅速醫治戰爭創傷,建立起比較完整的國民經濟體系,奠定了大規模工業化的基礎。由于受極左思想影響,在所有制問題上曾出現一些失誤,追求“一大二公”“純而又純”,導致經濟體制僵化、經濟活力不足。但歷史的和國際的經驗教訓告訴我們,決不能走向另一個極端去否定社會主義公有制,搞私有化,那樣只會從另一條途徑葬送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堅持公有制為主體,既是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要求和特點,也是經濟運行的需要和特點。新時代改革開放再出發,就是要在改什么、怎么改的問題上,要把“始終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和基本制度”這一要求作為根本尺度。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該改的、能改的我們堅決改,不該改的、不能改的堅決不改”。
一個時間以來,一些人竭力干擾社會主義改革發展,宣揚要向資本主義的所謂正義“轉型”,要把中國融入所謂“認同普世價值、融入主流文明”的資本主義化。這種癡心妄想在某種意義上具有一定的現實危險性,對此不可麻痹大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積極學習借鑒人類文明的一切有益成果,歡迎一切有益的建議和善意的批評,但我們絕不接受“教師爺”般頤指氣使的說教!總而言之,絕不允許以“深化改革”的名義把矛頭指向社會主義基本制度。
其五,實現偉大復興,必須始終堅持“領導我們事業的核心力量是中國共產黨”,這是實現偉大復興的核心領導力和根本政治條件。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夠扭轉近代以后的歷史命運、取得今天的偉大成就,最根本的是有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沒有中國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辛亥革命后,為什么中華民國不行?中華民國看似統一的中央政權,但實際上從未真正統一,政令軍令從未一致,經濟社會從未統籌。為什么國民黨不能?國民黨其實只是一個各種勢力的臨時性功利性的“雜燴”:沒有團結統一的政黨意志,沒有權威尊崇的領袖核心,沒有廣泛扎實的民眾基礎。國民黨從來沒有把中國引向現代化,中國一盤散沙。
歷史必然和時代呼喚,中國共產黨就是在這樣的一個歷史背景下登上中國政治舞臺的,決不是偶然的。再造核心和靈魂,再塑自信和尊嚴。中國共產黨掌握著馬克思主義這個銳利的思想武器,牢固地在中國大地上扎下根來,成為一支不可戰勝的強大力量。新中國承繼的是一個經濟崩潰、投機猖獗、民生凋敝的爛攤子。新中國成立后一系列巨變充分證明,中國共產黨是人民戰勝風險挑戰的“主心骨”“頂梁柱”,也進一步證明“我們不但善于破壞一個舊世界,我們還將善于建設一個新世界。”在此歷史背景下,1954年一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毛澤東同志提出“領導我們事業的核心力量是中國共產黨”,得到人民代表的熱烈支持響應。國民黨元老程潛深有感觸地說“共產黨是我們國家事務的領導核心,這一點是絕對不能動搖的。在這里,共產黨好比是神經中樞,必須氣血周流,脈絡貫通,才能收到得心應手之效。”一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通過新中國第一部憲法,正式確立中國共產黨在全國執政的地位。這為“黨是領導一切的”原理的深化奠定了基礎,并逐漸在人民大眾心中深深扎根,成為人民的價值認同。
中國共產黨是一個什么樣的黨,中國共產黨黨員是什么樣的人?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在中國共產黨走過一百年、開啟偉大歷史新征程的時候,這是應該說清楚、講明白的一些重大問題。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論,用具體歷史的、客觀全面的、聯系發展的觀點來看待黨的歷史,準確把握黨的歷史發展的主題主線、主流本質,從成功中吸取經驗,從失誤中吸取教訓,不斷開辟走向勝利的道路。■

(任生/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