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水賢
2021年12月1日,省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三十七次會議通過了《廣東省平安建設條例》,自2022年1月1日起實施。條例共八章51條,包括基礎建設、社會風險防控、重點防治、社會矛盾糾紛化解、社會參與、監督與責任等方面,涉及面廣,重點突出,將為推進平安建設提供更有權威、更可操作、更具針對性的制度保障。
制定條例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平安建設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及黨中央重大決策部署的具體體現。2020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對平安中國建設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要聚焦影響國家安全、社會安定、人民安寧的突出問題,深入推進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深化平安創建活動,加強基層組織、基礎工作、基本能力建設,全面提升平安中國建設科學化、社會化、法治化、智能化水平,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黨中央對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國作出部署,要求加強平安建設領域立法工作和制度建設。2021年6月,我省召開平安廣東建設工作會議,部署全面推進平安廣東建設工作,強調要善于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進平安廣東建設,加快我省平安建設地方立法步伐。

(資料圖片)
制定條例是建設更高層次和更高水平平安廣東的必然要求。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廣東要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國前列,創造新的輝煌。建設更高層次和更高水平的平安廣東是實現總書記賦予廣東的使命任務的必然要求,也是統籌發展和安全、續寫廣東新篇章的必然使命。長期以來,省內各地扎實開展平安建設工作,在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平安廣東建設取得明顯成效。通過制定條例,有利于將平安廣東建設實踐中成熟的、操作性強的經驗做法以法規形式固定下來,提升平安建設工作的規范化水平,為今后一段時期建設更高層次和更高水平平安廣東提供法律支撐。
制定條例是凝聚平安建設工作合力的客觀需要。平安建設涉及方方面面,既需要各級黨委、政府及其有關部門依法承擔平安建設職責,也需要群團組織、企業事業單位和公民等積極履行平安建設義務。目前我省平安建設各主體之間齊抓共管、多方協同的工作合力還有待進一步加強,條例在充分吸收借鑒2017年省十二屆人大常委會第三十三次會議審議通過的《關于深化平安廣東建設的決定》有關內容的基礎上,對各領域相關制度政策進行系統集成,整合資源力量、明確職責分工、理順工作機制,有利于適應新發展階段的新形勢新變化,為在更高起點上推進平安建設提供更有權威、更可操作、更具針對性的制度保障。
針對現狀形勢,明確平安建設的主要任務和相關單位的職責定位。新一輪機構改革后,我省各級綜治部門已被撤銷,相關職能融入到各級黨委政法委,職能作用亟待明確,運作機制急需優化。條例第四條明確平安建設八項主要任務,包括維護國家政治安全、防范化解社會風險和矛盾糾紛、依法打擊各類違法犯罪行為、建立健全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加強安全生產和應急管理工作、健全實有人口服務管理機制、完善基層社會治理機制、國家和省規定的其他平安建設任務。這八項主要任務,既是實現習近平總書記賦予廣東的使命任務的重大舉措,也是推動平安廣東建設走在全國前列的重要標志。條例在第五條至第七條中明確平安建設組織協調機構及其成員單位、各級政府和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中心的職責定位,有利于平安建設組織協調機構在同級黨委領導下,在推動落實平安建設工作責任制和領導責任制方面有更權威的法規依托和更有力的工作抓手,對于推動各地各部門明確主體責任、確保充分履職、厘清業務邊界、強化各項保障,必將產生更大作用和更深遠影響。
堅持強基固本,著重在夯實基礎性制度和機制建設上下功夫。條例全面聚焦貫徹落實總體國家安全觀,遵循社會風險防控內在規律,按照系統治理、綜合治理、源頭治理和專項治理相結合的原則,對治安防控體系和網格化等方面作出明確規定,積極發揮相關平安建設的基礎性制度和機制的作用。例如,第八條規定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社會面治安防控網、鄉鎮(街道)和村(社區)治安防控網等建設;第十條規定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建立健全基層網格化服務管理機制,科學劃分網格,規范網格工作事項清單管理;第十一條規定相關部門應當加強公共法律服務平臺建設,健全村(社區)法律顧問制度,鼓勵相關法律工作者以及高等學校法學專業學生發揮專業優勢開展法治宣傳、提供公共法律服務;第十二條規定相關部門建立健全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和危機干預機制,推動社會心理服務和教育進學校、進社區、進單位、進家庭。這些規定堅持強基導向,注重強基固本,為夯實平安廣東建設工作基礎提供了制度保障。
緊抓重點難點,以問題導向強化重點防治。條例牢牢把握平安建設的總目標,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問題導向,堅持底線思維,緊緊抓住我省平安建設工作中存在的重點難點問題和瓶頸短板,結合實際作出了一系列具有針對性的規范增強條例的現實針對性和可操作性。一是條例針對重點區域、重點人群強化了相關管理與服務,在第二十一條規定了重點區域防控,要求學校、醫院等區域的管理單位或者運營單位依法采取各種措施防范暴力恐怖活動,提高防控能力;在第二十二條規定了有關人群服務與管理,要求司法行政等有關主管部門應當加強對社區矯正對象、刑滿釋放人員、吸毒人員、嚴重精神障礙患者、流浪乞討人員等的服務與管理。二是條例針對人民群眾反映突出的,平安廣東建設中的堵點、痛點、難點做了相應的制度安排,從第二十四條至第二十八條,分別對大型群眾性活動安全、網絡安全、打擊治理電信網絡詐騙、防范和處置非法集資、醫療糾紛防治等當前平安廣東建設的突出問題作出了相應規定。三是條例強化了平安廣東建設的制度化、法治化,在第二十三條規定了常態化掃黑除惡,將常態化掃黑除惡工作,常態化源頭預防和打擊整治納入法治軌道;在第三十條規定了重點治理和掛牌整治機制,對平安建設重點地區、重點行業、重點領域實施重點治理,對平安建設突出問題實施掛牌整治。
立足全周期治理,完善社會風險防控和矛盾糾紛化解的事前事中事后全程治理。條例堅持系統思維、全程治理,構建起環環相扣、系統有序、運轉高效的矛盾風險防控的有機治理閉環。一是強化源頭防控,首次以法規形式明確社會風險防控的全鏈條治理。準確把握矛盾風險產生規律,強化對各類風險隱患的源頭發現和早期控制,推動問題在第一時間解決、事態在第一環節控制。第十四條至第二十條,對社會風險源頭預防、排查、定期研判、預警、處置、協同以及責任追究在內的現有做法作出了明確系統的規定,要求各級人民政府及相關部門應當建立健全重大決策社會風險評估機制和社會風險隱患排查與預警制度,建立社會風險防控責任清單,及時有效防范和處置各類社會風險。二是堅持多管齊下,積極推動以非訴訟方式多元化解矛盾糾紛。條例在第三十一條至第三十四條,規定平安建設組織協調機構應當推動建立健全社會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機制以及訴訟與非訴訟的分流與銜接機制,完善多元化解社會矛盾糾紛綜合協調工作平臺建設,要求相關部門指導開展行業性、專業性調解,明確法院引導當事人在登記立案前或立案后依法由特邀調解組織、特邀調解員進行調解。
體現廣東特色,對平安建設重點領域作出前瞻性制度安排。條例在吸收借鑒外省市有關立法經驗的基礎上,注重結合廣東實際,體現廣東特色,對平安廣東建設某些重點領域作出前瞻性制度安排。如,針對互聯網時代特點與需要,把“科技支撐”作為平安廣東建設的重要內容,在第九條規定省平安建設組織協調機構要制定平安廣東智能化建設的總體規劃,建立健全平安建設信息共享機制,推動公共安全視頻資源聯網應用,提升平安廣東建設智能化、信息化水平。又如,廣東地處沿海,考慮到維護近岸海域安全和國家海洋權益,是平安廣東建設的重要內容,在第二十九條規定了近岸海域管控,要求沿海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堅持陸海統籌,牽頭建立健全近岸海域管控協調機制,加強與有關部門、機構的協作配合,共同維護近岸海域安全和國家海洋權益。
突出協同推進,積極鼓勵和引導社會力量參與。平安建設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動員全社會各方面力量齊抓共管、共同發力。條例第三十六條至第四十三條,突出鼓勵和引導群團組織、企業事業單位和公民等社會力量參與,賦予村民委員會、居民委員會、行業協會、商會以及物業服務企業、大型商業中心、大型市場等在平安建設工作方面應履行的義務,強調支持群防群治隊伍建設,組織開展基層平安創建活動,支持社會工作服務機構及其他社會組織發揮專業服務功能,完善志愿者權益保障與激勵機制,引導、支持社會組織、企業事業單位和公民參與平安建設工作。在第四十四條中規定報刊、廣播、電視、網絡等各類媒體應當開展平安建設公益宣傳,對平安建設工作進行輿論監督,推動形成我省平安建設各主體之間工作合力。
堅持獎懲分明,推動落實平安建設工作監督與責任機制。條例推動提升平安建設工作的規范化水平,在第四十五條中要求省平安建設組織協調機構強化考核評價結果運用,推動落實平安建設工作責任制和領導責任制;在第四十六條中明確了在平安建設中取得顯著成績和未達到工作目標的獎懲規定。在第四十七條和第四十八條中分別規定了履行職責不力予以約談,以及發現平安建設突出問題的由有關機關提出監察建議、司法建議、檢察建議的情形;在第四十九條中規定了未依法履行平安建設工作職責的法律責任。
條例表決通過后,2017年6月2日廣東省第十二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十三次會議通過的《廣東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深化平安廣東建設的決定》同時廢止。■

(資料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