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 鐘宇亮 林德培 李宗龍
繁忙的春耕時節,在興寧市大坪鎮潭坑村,勤勞的村民正在地里勞作,一位皮膚黝黑的大漢正駕駛著農機,犁耙著散發泥土芬芳的田地,開始耕耘他新一年的“大米”事業。他就是興寧市人大代表、全國勞動模范、興寧市潤豐農業專業合作社理事長羅新輝。
關注每年政府報告和中央一號文件關于糧食方面的內容,是羅新輝的必修課。“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提高糧食和重要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保障糧食安全的要害是種子和耕地。”對于國家的最新農業政策,羅新輝都能脫口而出。作為種糧大戶,他深感國家對糧食生產越來越重視,扶持力度越來越大。今年,他計劃將種糧面積擴增至1萬畝以上,繼續發揚勞模精神,大力提高糧食產量和品質。
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打好種業翻身仗。羅新輝對此有自己的理解:“打好種業翻身仗,關鍵要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提高農業附加值和農民收益。”經過多年的努力,他通過租用農田、吸收閑置田、改造低產田等方式,連片種植優質水稻,建立了一條集烘干、原糧冷儲、冷加工、真空包裝等流程為一體的生產加工線,形成了集水稻種植、稻谷收儲加工、大米銷售等為一體的生產經營模式,成功打造了興寧絲苗米品牌。
當上人大代表的那天,羅新輝就給自己立下了“規矩”:多學習、勤履職,多代言、解民憂,不當掛名代表。羅新輝是這樣說也是這樣做的。工作之余,他在田間地頭收集群眾意見,了解民生問題。履職五年來,他先后提出了加強農田水利設施建設、開展耕地丟荒治理等建議,推動了當地“三農”發展。
羅新輝的家鄉地處興寧北部山區,群眾出行問題一直是他關注的焦點。2016年,因高速公路治超,超重運載沙石的大貨車改走省道,造成該市西北線公路伯公坳路段多次坍塌,橋梁涵洞不同程度損壞。羅新輝把加大該路段整治力度的建議帶到了市人代會上,推動公路部門及時辦理落實。
履職之初,羅新輝的視野更多只是關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通過認真學習,他的履職站位不斷提高。興寧市歷來商貿發達,是粵東北重要商品集散地。羅新輝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結合興寧農業發展現狀和趨勢,聯合農業界和商業界的人大代表提出建設粵東農產品集散地的建議,推動相關部門認真辦理落實,近年來,興寧市新建和完善了一批農貿綜合市場。
在種糧事業蒸蒸日上的同時,羅新輝不忘履行社會責任。他積極引導農戶參與絲苗米種植,在育秧、防蟲、施肥、收割等給予技術支持,并對農戶稻米實行保價收購。目前,他的合作社已發展了上千戶農戶,幫助了121戶貧困戶實現脫貧致富。
年近六旬的周初連是羅新輝幫扶對象中的一員。周初連妻子患病,兒子還在讀書,以前僅靠打散工微薄收入貼補家用,家庭負擔沉重。2016年,羅新輝主動請周初連種植水稻,經常找他聊天談心,激發他的脫貧動力。周初連逐漸被感化,勤勞種植早晚兩季水稻,目前年收入已達8萬元,不僅摘掉了窮帽,還蓋起了兩層半的樓房。■

羅新輝在駕駛農機耕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