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璇
(作者單位:云南省廣播電視局玉溪693臺)
2018年,智慧廣電建設工作全面進入實戰階段,媒體走向融媒體的歷程以5G平臺的規劃分析與建設為基礎,為廣電事業的持續性發展揭開新的篇章。但是,新技術的引入必然面臨一系列以建設規劃為核心的難題,因此對這些難題的分析與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與實踐意義。
5G是第五代移動通信技術的簡稱。它是4G的發展與延伸,將虛擬技術與萬物互聯技術結合在一起,實現了人、機、物互聯的網絡基礎[1]。5G的速率高、時延低、連接范圍大、使用范圍廣,可以為用戶提供更加簡潔、穩定的操作性能,滿足了用戶便捷舒適的使用需求。
智慧廣電平臺是在傳統廣電平臺基礎上改造、升級而來的一種全覆蓋、多類型、智能化的信息網絡生態圈。它將廣播電視、物聯網、大數據分析、云平臺、人工智能、綜合媒體業務等融合在一起,通過大幅度提升專業服務的質量,讓廣電平臺為用戶終端提供更個性、更智能、更便捷的服務[2]。
5G智慧廣電平臺依托于5G,讓用戶終端與平臺能夠實時互聯,為用戶提供全域、全覆蓋的數據信息服務。以中波臺為例,臺站遍布云南省16個州市、42個縣區,其生態環境與智慧廣電建設需要的人力基礎和設備基礎一致,初步構建了融媒體的框架。
技術的研發與應用質量,關鍵看核心技術的開發與掌握的程度。我國廣電平臺雖然運用5G已有幾年,但是因為核心技術的開發能力不足,長期處于中下游水平。例如,在激活網絡資源存量和挖掘新頻率資源方面,尚停留在建立基站的階段,這種以量變實現質變的做法,無論是在理念還是行為上,均與5G的技術核心發生了嚴重的背離。平臺建設如果只能依靠單一、基礎的技術,必然會在發展的過程中遇到更多的障礙和限制,最終造成新技術“進不來”“生不成”的尷尬局面。目前國內比較知名的技術平臺都只能在某一個(某幾個)技術上有所突破,缺乏整合性與均衡性的發展。例如,有的單位擅長可視化平臺的建設、無線網的覆蓋,有的單位擅長監控監聽技術的改進,這種零碎式的技術分布受到市場利益的影響,會進一步固化行業的技術壁壘,導致核心技術的發展受到限制。
5G智慧廣電平臺的建設是一項長期且系統的工程,整個過程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與物力,但目前國家與行業都面臨著人才缺失嚴重的狀況。首先,5G人才的戰略儲備本就不足。智聯招聘發布的《2020年新基建產業人才發展報告》顯示,我國5G人才的缺口已經超過410萬。再以目前的發展速度判斷,在未來5年內,我國的5G新增崗位會達到300萬個。也就是說,儲備人才加上培養的新增人才,都難以填補這個巨大的人才缺口[3]。其次,行業內部自產技術性人才的能力不足。從事平臺建設工作的人員大多是由傳統行業轉行而來的,沒有接受過系統性的培訓,對現所從事的工作處于邊實踐邊總結的摸索階段。這一點在5G技術發展相對滯后的云南省則更為明顯:中波臺的人才結構存在硬傷,人才趨老傾向嚴重,新技術人才供應不足,正在嚴重掣肘著平臺的建設。為了減少成本,不得不放棄一些不必要的規劃與建設工作。
5G之所以能夠得到人們的歡迎,是因為它突破了傳統鏈條對技術的限制,可以承載大規模智慧網絡業務,針對用戶的需求提供個性化的服務,讓平臺的建設始終與智能化技術的發展同步[4]。自2016年我國開始興建5G業務至今,云南省的5G載體已經完成了初步建設工作,在區域覆蓋、數據信息構建等項目的整合上也有了質的發展。接下來,技術人員需要在全區域覆蓋和圈層融合的工作上進行自主性與拓展性的開發。
所謂自主性,是指不依賴其他廠家,自行完成研發設計工作。拓展性是指在模塊設計的過程中更多考慮到長期發展的需求。在智慧平臺的運營維管中,至少需要3個平臺的協作:第一個平臺是數據處理中心,第二個平臺是保障系統,第三個平臺是綜合維管平臺。這3個平臺之間的數據需要互相交換,所以必須同時細化出若干個分支,自根部形成深切的鏈接[5]。例如,綜合維管平臺中的自動校時與數據處理中心的機器人智能巡檢系統屬于根部鏈接關系。在研發的過程中,技術人員必須提前做好拓展工作,不僅是為平臺的規劃建設確立一個思路清晰、結構完整的路徑,也是在為破除技術壁壘進行有益的嘗試,讓共享與實時接收達到高效無縫的銜接。待到技術條件成熟后,發達地區的智慧廣電平臺可以和欠發達地區的廣電平臺進行技術合作,從技術性能的普適性、先進技術的傳輸性和技術經驗的共享性方面互幫互助、共享共進,完成5G從理論層面向實踐層面的縱深式發展。(如圖1)。

圖1 5G廣電融媒體平臺圖
“智能化”“個性化”不僅是5G的標簽,也是5G向社會傳達的一種共識性信息。尤其是在用戶終端的生活中,那些優質的服務體驗會給用戶帶來極為舒適的心理感受,讓傳統媒體轉向5G智慧平臺的過程更加穩定和順利。為此,技術人員應該針對用戶終端的差異性需求,讓5G的優勢發揮得更加充分,直接以用戶的需求與需要開發的功能實現對接。工作人員一邊完成服務供應工作,一邊進行5G運用的普及工作。在用戶逐步建立起正確的5G認知后,轉向下沉式服務。例如,通過問卷調研、大數據收集等進一步收集用戶的需求與期待,完成“細化—預判—實踐—修正”的工作,讓需求明晰的用戶獲得高質量的服務,并激發起需求模糊的用戶的使用愿望,而后連入硬件與模塊的信息流轉功能,實時掌握數據信息,深度打造移動終端的增量發展模式,使其更好地為發展性技術服務[6]。
此外,技術人員需要在用戶使用終端之前,先自行使用獲得直觀感受,為找到技術升級的切入點帶來直接的幫助,深度打造5G智慧廣電的圈層,讓5G從概念感知層落實到分析整合。
我國5G人才的保有量、儲備量,與用戶的增長量之間存在巨大的縫隙??陀^上的人才不足需要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改善。第一,在基礎建設方面投入更大的力度,以技術力量彌補人力不足,如強化信號自動監測系統。在CDR的信號監測、設備與環境的檢測等技術上運用數字發射機檢測、周邊環境監測、機房環境監測等,增強廣電平臺的安全性和穩定性(如圖2、圖3)。確保用戶端始終處于在線狀態,且這種狀態需要時刻和客戶的體驗相連接,通過標準化的管理對智慧網絡的正常運行進行監管。

圖2 周邊環境監測圖

圖3 信號指標監測圖
在人才培養方面,中波臺需要建立一整套持續引進與培養人才的機制。目前,國家的權威管理機構和行業的相關內部沒有為人才的培養制訂方案或是建立人才基金,云南省可以拓展思路,智慧先行,在省內高校中增設相關專業,培養5G人才,并對報考相關專業的學生給予政策和學費上的支持。其次,進行職業技能的針對性培養。以智慧平臺的規劃與建設吸納一批基礎網的人才,學習智能設備的功能,然后通過他們的長時間體驗增強感性經驗,提交使用感受,再反復多次進行功能技能研發的培訓,讓人才的培養與用戶的體驗緊密掛鉤,使人才的培養體系一直與用戶的使用效果緊密切合。此外,人才的吸引和培養還要注重人文素養的提高,通過智慧廣電平臺引導公眾樹立健康的價值觀與審美觀,并在宏觀層面發揮穩定國家和民族團結的作用,提升人才綜合質量。
5G為智慧廣電平臺的建設提供了堅實的支撐,也督促著相關制度和人才建設工作的提速。智慧平臺的建設工作,一方面需要善加利用傳統技術積累下來的優勢,完成基礎網系與5G網系的協同式發展;另一方面要理性認識行業的形態,在智能技術、生產模式、人才培養等可視化工作上盡力深掘,實現智慧廣電平臺的鏈條式發展,如此才能發揮中波臺5G網絡的綜合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