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天伯
(作者單位:東北師范大學)
進入短視頻時代后,傳統主流媒體新聞主播要想尋求突破,就要借鑒短視頻平臺的發展經驗。在傳統主流媒體進軍短視頻平臺的過程中,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所作出的改變令人眼前一亮,尤其是新聞新媒體中心所推出的一系列短視頻都得到了大眾的廣泛關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秉承媒介融合的理念,于2019年7月29日在網絡平臺上線了一檔全新的短視頻欄目——《主播說聯播》。該欄目是《新聞聯播》的延展版塊,也是《新聞聯播》對當天所播報的重大或熱門新聞事件進行評論的版塊。該欄目會選取一位或多位當天的《新聞聯播》主播對新聞進行簡短的評論,主播的評論內容和語言風格都很接地氣,欄目的傳播手段也符合受眾的口味,一經推出便受到受眾的熱捧。
新聞語態一直以來都隨著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變化而變化,在不同時代表現出不同的特點。
在新聞發展歷程中很長的一段時間里,“拽大詞”“高八度”“排比句”串聯起來的新聞稿件,成為事件“重大”的一個標志。當時的新聞中充斥著空話、套話、絲毫不透露傳播者態度的內容[1]。這樣的官方化表達給受眾形成了一種刻板印象,導致以《新聞聯播》為代表的傳統主流媒體的新聞節目受眾流失嚴重,其政治象征意義遠超信息傳播意義。
1992年,鄧小平南巡再一次掀起了我國改革開放的熱潮,我國電視行業也開啟了改革發展的序幕。1993年,一批全新的電視節目來到觀眾面前,給觀眾帶來了全新感受[2],新聞主播的語態也具有平民化的特征,新聞媒體也開始報道群眾關注的問題,從群眾視角出發,說群眾能夠理解的話。
2013年,秒拍和微視等軟件的流行,正式拉開了國內用戶使用短視頻社交的序幕,新聞語態再次面臨變革。從2013年到2019年,隨著媒介融合速度不斷加快,新聞主播也面臨著轉型的選擇。2019年7月29日正式上線的新聞類短視頻欄目《主播說聯播》,可以說是繼1993年中國中央電視臺創辦《東方時空》欄目提出“講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的理念后,新聞主播語態的又一次巨大變革,新聞語態逐漸開始呈現出年輕化的特點。
有聲語言表達是播音主持的基礎工作,其包括三個內部技巧和四個外部技巧。內部技巧包括情景再現、內在語、對象感;外部技巧則包括重音、停連、語氣、節奏。短視頻時代,受眾習慣接收碎片化、移動化的信息,因此《主播說聯播》在語言表達上要符合短視頻語境,如此能夠引起青年受眾的關注。《主播說聯播》的主要特征為:語言表達個性化、內容表達平民化、情感表達真實化。
在《新聞聯播》中,主播采取的大多是第三人稱的全知敘事角度[3]。“聯播腔調”是新聞界公認的主流語態,體現出新聞報道的專業性與客觀性原則。作為《新聞聯播》的延伸,《主播說聯播》從欄目命名上就彰顯出個性化,以主播作為主角評說《新聞聯播》,這樣一來,主播便能以第一人稱的敘事角度進行表達,可以表達出自己的情感,塑造出獨特的個人形象。2019年8月24日的《主播說聯播》由剛強和李梓萌兩個人同時出鏡。在視頻開頭,剛強說:“第一次以這種方式在《新聞聯播》的演播室里錄節目。”緊接著李梓萌說:“的確相當新鮮,感覺蠻酷的。”如此日常化的表達拉近了主播和受眾之間的距離,為主播的個性化形象塑造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同時,2019年8月24日,《新聞聯播》正式入駐短視頻平臺抖音,剛強和李梓萌二人在《主播說聯播》節目最后擔當起代言人,對《新聞聯播》的抖音號進行宣傳,擴大了節目的影響。
有研究者注意到,“播”與“說”是新聞報道的兩種基本形式。“播新聞”是新聞播音員嚴格按照新聞稿件的表達方式將新聞內容播報出來,因此“播新聞”盡管用有聲語言來傳達新聞內容,但實際呈現的卻是新聞稿件的語體,即典型的書卷語體。“說新聞”常以新聞稿件或新聞報道為腹稿,播音員或主持人以現場組織語言的方式將新聞內容表述出來,所以“說新聞”屬于口語語體。但新聞的嚴肅性和大眾傳媒的公眾性決定其口語語體帶有相當程度的書卷色彩,因此也有人將之稱為“書卷口語體”[4]。在傳統的新聞播音中,主播和受眾之間的交流較少,停留在“我播你聽”的層面。《主播說聯播》改變了帶有政治色彩的新聞的播報方式,將“播新聞”變為“說新聞”,再加“評新聞”,使語態更加平民化、接地氣。
2019年8月24日,由剛強和李梓萌出鏡的《主播說聯播》中,首先是主播二人之間有語言和眼神上的交流。在說到話題關鍵之處,二人會對視或有意識地看對方,這樣的交流像是聊天一般,營造出一種十分輕松的氣氛。其次是主播和受眾之間的交流。《主播說聯播》的目的是將《新聞聯播》的內容說給受眾聽,那么,主播使用“您”“大家”這種稱呼,便會讓受眾認為主播的交流對象就是自己,拉近了主播和受眾之間的距離。在這期節目中,還出現了“夠囧”“傻傻分不清”“智商稅”等多個網絡用語,這些詞語本身就帶有網絡屬性,加之從主播口中說出,既風趣又不失權威。
情緒感染是由他人情緒引起的并與他人情緒相匹配的情緒體驗,是一種情緒傳遞的過程[5]。主播傳播新聞時的情感真實并不是新聞領域真實性原則要求的客觀真實,而是一種自然、生動、現實感極強的情感,能夠讓觀眾感覺舒適和愉悅。
在2020年10月24日的《主播說聯播》中,康輝情緒飽滿地講述了有關抗美援朝戰爭的故事。當說到有關孫占元烈士的故事時,康輝幾乎哽咽、眼泛淚花;當說到當年為什么他們能夠那樣義無反顧地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時,康輝放慢語速,鏗鏘有力,這是一名中國人對犧牲的烈士最真摯的情感表達。如此真實的表達,讓受眾感受到新聞事件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主播用自己的真實情感傳遞出的有溫度的語言,這對受眾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義。情感表達要想真實,主播需要具備一定的共情能力。主播在播報新聞時要想體現出人性關懷,就要在通俗的語言中融入自己的真實情感,將個人融入集體引發受眾情感上的共鳴,從而使受眾能夠自覺幫助他人,踐行愛國行為,樹立良好的社會風氣[6]。
播音主持的副語言是播音主持在播音的過程中,用來協助有聲語言傳遞信息、表達情感、闡明態度的非言語技巧的總稱,即非言語符號[7]。副語言的分類包括很多,如體態語、客體語、環境語、類語言等,這些均屬于副語言的范疇。與有聲語言相比,副語言更加生動直觀,所以在有聲語言的表達中適當地加入副語言有助于信息傳播。在《新聞聯播》中,主播坐在主播臺前多為有聲語言表達,極少數情況下才會使用副語言;但在《主播說聯播》中,主播的副語言變得很豐富,能引起受眾的關注。下面主要分析主播副語言中的體態語。
體態語是指在交流中運用身體的變化,如表情、動作、體姿、身體空間距離等作為傳遞信息、交流思想感情的輔助工具的非語言符號。例如,身體姿態、人體動作及禮節動作等都屬于體態語[8]。播音主持在在播音時,一些難以用有聲語言表達的細節卻能用副語言表達出來,這是因為有聲語言的傳播需要經過大腦的加工思考,而體態語則是下意識的表達。正如歐文·戈夫曼所言:“盡管一個人可能停止說話,但是他不能停止通過身體習慣動作的傳播。”[9]《主播說聯播》中,主播的副語言比較豐富,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首先,主播的身體姿態。2019年8月2日,由海霞出鏡的《主播說聯播》中,可以看到她的坐姿是側身前傾、單肘倚靠在主播臺上,這樣的坐姿傳遞出的便是較為輕松的信息,與《新聞聯播》中正襟危坐的坐姿形成鮮明的對比。
其次,主播的面部表情。2019年8月2日,在《主播說聯播》的開頭,海霞面帶微笑且十分親切地說:“今天的國際銳評又讓康輝給播了,那我說點什么呢?我來說條國際新聞吧!”如圖1所示。接著,當解釋日本和韓國的貿易問題時,海霞下意識地向下看了幾秒鐘,這表示她正處于思考的狀態,如圖2所示。在視頻結尾處,海霞說到美國“勸架”失敗時便瞇起眼睛,以此來表達對美國的質疑,如圖3所示。

圖1 海霞面帶微笑

圖2 海霞思考時的狀態

圖3 海霞表示質疑
再次,主播的肢體動作。2019年12月17日,《主播說聯播》的主題是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山東艦在海南三亞某軍港交付海軍。當提到殲-15艦載機從我國首艘國產航母山東艦上優雅起飛時指揮員的手勢很燃后,海霞在視頻的結尾做了一個放飛艦機“走你”的手勢,讓受眾更加直觀地感受“航母style”的魅力,如圖4所示。

圖4 海霞做“走你”的手勢
最后,主播的禮節動作。禮節動作中最有特色的便是每年除夕主播拜年時的中國傳統拱手禮。在2021年2月11日的《主播說聯播》中,康輝在說完有關國家主席習近平與美國總統拜登通電話的內容后,便以拱手禮的形式向觀眾拜年,如圖5所示。

圖5 康輝以拱手禮的形式拜年
在每年除夕的《新聞聯播》中,主播也會以拱手禮的形式向觀眾拜年,且禮節動作在綜藝娛樂類節目中使用較多,但在新聞播音類節目中甚少使用。
《主播說聯播》是在短視頻時代應運而生的欄目,雖然有很多的優勢,但在未來的發展中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其對于各級傳統主流媒體而言,無疑是行業的榜樣和標桿。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率先進行嘗試并取得良好效果后,各級傳統主流媒體也應該制作出一檔屬于自己的“主播說聯播”,并使用現如今用戶最為集中的短視頻平臺傳播新聞。但是,如果所有的傳統主流媒體只模仿而不創新,不僅會使自身欄目沒有競爭力,還會給《主播說聯播》造成負面影響。其實,除了主播語態外,各級傳統主流媒體還需要與《主播說聯播》看齊的是新聞質量、制作水平、傳播效果。而且,《主播說聯播》欄目僅僅是創新傳播的形式之一,其他形式還急需主流媒體進行更深入的挖掘,如果各級傳統主流媒體能夠抓住短視頻時代的機遇且勇于創新,就能為新聞傳播事業的發展增添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