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會霞
(齊魯文化(濰坊)生態保護區服務中心,山東 濰坊 261041)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公益文化服務體系發展走上了新發展的快車道。“十四五”時期文化建設進入新發展階段,只有通過推動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才能為遠景目標的實現打下堅實的基礎。推進公共文化數字化建設,不斷創新服務業態與方法,無疑是新時期公共文化服務拓展覆蓋范圍、提高有效性的關鍵抓手[1]。濰坊市在新舊動能轉化之后,政治、經濟、文化等都獲得了全面突破。文化作為社會穩定有序發展的指導力量,對濰坊市鞏固新舊動能轉化成果,助力濰坊穩坐山東經濟第四城等均具有十分積極的作用。數字文化作為科學技術與文化相結合而形成的全新事物,在濰坊市社會文化建設中發揮著極為積極的作用,在公共文化建設與發展期間,融合數字文化具有重要意義[2]。
從2002年“公共文化服務”概念的提出到“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制”構建總體工作目標的達成,作為保障群眾基本文化權利的現代公眾文化服務機制建設日趨完善。但與此同時,公共文化服務效能的問題也越來越突出。今年以來,一系列關于公眾文化數字化的政策與措施逐步落地。如2021年3月《關于推動公眾文化業務高質量快速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提出要加速推動公眾文化業務的互聯網數字化,進一步提高數字文化館的互聯網、智能管理水平。這充分說明公共文化服務機構需要依托數字化,使公共文化服務落入到老百姓的指尖,走近老百姓的身邊。《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社會發展第14個五年計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領》中明確提出了推動公眾圖書室、歷史文化館、藝術館、博物院等公共文化場所無償對外開放和電子化建設。可見從國家戰略角度考量,公共文化數字化建設是普惠性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提質增效的重要載體。
近年來,濰坊市高度重視城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并不斷完善以市、縣、鄉(鎮)公共文化建設為基礎,涵蓋全國城鄉的城市公共文化服務網點。《山東省國民經濟和社會效益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計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領》中明確提出全面應用互聯網技術、人工智能、云計算等技術,建設融會貫通、內容全面、智能快捷的公共數字藝術服務體系,重點建設數字藝術館、數字圖書室、數字文化館、數字檔案室。可見,通過數字山東建設,助推高科技與經濟社會文化方方面面融合已經成為趨勢。
按照第48次《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21年6月,我國網民總量已達到了10.11億,全國網絡覆蓋率已達到了71.6%。而從濰坊市發展狀況來看,已建立起了內容豐富多彩、充滿活力的數字社區。從產業領域看,數字應用領域基本公共服務也愈加豐富多彩[5]。濰坊傳統工業和高新技術產業正持續地向縣城和農村地區傾斜,并帶動了生活流通、民生服務、健康教育等行業的發展,數字應用領域基本公共服務更加豐富多彩。
伴隨著社會主要矛盾的變遷,群眾對獲得豐富多彩、更高質量文明生活的期待日趨升溫,也導致了社會文化需求與供給矛盾之間的結構性問題越來越明顯,以好不好、精不精替代了缺不缺、夠不夠,成為濰坊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構建的重點問題。在新的歷史時期,怎樣進一步提高公共文化服務質量,為人民群眾創造更優良、更高效、更具平等、更可持續發展的公共文化服務水平,刻不容緩地擺在了人們眼前。
公共文化云助力群眾藝術的繁榮與發展。在國家文化與旅游部公共服務司的幫助下,平臺已陸續上線了村晚、大家唱、廣場舞、鄉村網紅、百姓大舞臺等五個全國性的特色項目,線上線下融合與互動,共同打造了大眾藝術生活的大展臺[6]。
根據需要引導、分配協作、聯建共享的基本原則,發展管理中心牽頭,聯動各地文化(群藝)館,利用中央轉移支付,為各地公共文化云項目和群眾文化活動項目建設尋找更多資源,建立全國人民文藝傳播信息資源總庫,為我國公共文化云、地區社會文化云和基層單位文化館(站)建設提供內容保障。
我國公眾文化產業云經過集成“匯文采”版塊,擔負協同構建全省及地區性公共文化和旅游業宣傳購買網絡平臺職責,發展計劃中將率先組建由十二個國家級文化產業單位和地方旅游主管部門共同參與的全省文采會聯合體,并具體研究組織指導了京津冀、長江三角洲、大灣區、成渝地帶等區域性文采會。
當前,濰坊市發展重點拓寬到農業公眾文化發展和兒童美術業務范圍,持續促進國民美術發展工作。“十四五”時期,濰坊市公共文化云將以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審核定名、實施民族民俗文化旅游示范園試驗建設工作、全國性公共文化服務系統建設示范區創新復審、國家級民族文化館評價定級等項目為抓手,促進濰坊市各項事業全面發展;以農業公共文化空間設置示范項目為重點,打造新的鄉村文化發展空間。
在第四批中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創建過程中,濰坊市始終將工作的重點集中在數字服務建設領域,通過利用現代科學技術手段,加快推進需求服務方式創新以及文化服務供給服務模式優化,保證在社會大眾文化建設和滿足群眾文化需求領域,積極提供符合大眾審美情趣、滿足大眾文化需求的有效文化,更可以促使濰坊市民在學習先進文化時,轉變傳統方式,品嘗文化與科技結合帶來的果實[9-10]。
以前收集教育項目資料的途徑主要是利用居委會告示欄、口口傳說的方式。現在有了一個APP,在手機上輕輕點點,就能對各類活動資訊了如指掌,進行網上申報或來電預訂。濰坊市通過搭建數字化文化服務平臺,可以保證文化服務工作變得快速、簡單和清晰,廣大市民肯定了新的文化處理方式。
搭建數字平臺不僅僅可以使市民詳細地了解各種場所及項目指引,內置的系統版圖還清晰地標出了各區各種文化場所和景點地址;群藝風采則為市民在網絡上構建了一座展現自己的舞臺;數字平臺上還有不分遺項、文化品牌項目和電子出版物、文博大師論壇、抗擊病毒知識專題、經典影片、慕課等的海量數字資料。在網絡平臺上,還會根據濰坊市的風箏文化、泥塑文化、撲灰年畫文化以及青州古文化等展開專題文化講座,上線各種類型的文化宣傳節目,實現地區文化的快速傳播與普及,增加地方文化的受眾。疫情時期,數據網絡平臺作為實施線上公共文化服務工作不停歇的有力后盾,目前各項數字資源累積瀏覽量已接近20萬人次,數據網絡平臺總瀏覽量已達到126.6萬人次。
除此之外,在網站的首頁位置,數字平臺按照用戶的需求設置完成了反饋模塊,在本模塊中濰坊市市民可以對濰坊市文化建設提意見,從而可以更進一步地提高濰坊市公共文化建設質量和水平,保證文化更加親民,深入群眾。為了提高公共文化服務質量,在進行文化服務提供期間,可采取“訂單式”服務模式,從而保證服務提供更加具有參照性。在文化服務期間,管理者可以與市民的留言相結合,提高文化服務和內容的針對性。
在現代文化建設與發展期間,文化服務提供者和其他管理人員要注重數字化服務的重要性,公共文化服務工作與數字化建設相結合,促使社會文化資料數據庫不斷豐富。以我國第四批公共文化服務系統示范區建設的標準作為依據,優化社會文化供給模式,扎實推進數字化文化館、數字化圖書館設計與建設力度,以地區文化館網絡分館建設契機,基于大數據資源共建,促使地區文化建設深入群眾,強化文化建設成果下沉,由各個街道加快實現數字文化資源的普及工作,進一步激發基層群眾參與文化建設的積極性,提高文化活力。
全新的文化服務平臺在經過優化升級已經上線,在濰坊市提升文化服務質量上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在新的文化服務平臺上,地方性民俗文化培訓指導、文化類型的慕課、在線直播、教學活動預告、文化活動預告等等各類文化活動悉數羅列,提高了文化服務平臺的服務質量,可供在線學習當地欄目多達十五類,課程視頻數量眾多,能夠充分滿足濰坊市市民學習新文化,接受新知識的需求。加快推進文化服務平臺改版升級,是濰坊市文化管理部門現階段需要做的事情。在社會主義文化發展建設期間,實現網絡和文化有機結合,是時代發展的趨勢,也是文化創新發展的路徑。如今,借助網絡平臺學習新文化是大勢所趨,也是市民的民心所向。
濰坊市在地區文化建設期間表現出十分積極的態度,作為國家文化建設示范區,在社會文化建設期間一向致力于采取新型文化宣傳措施、文化服務模式、文化建設方法,打造具有競爭力、示范性的文化建設新場地,發揮在地區文化建設中的帶動作用。為提高地區文化建設水平,將現代科學技術手段應用到文化建設,濰坊市公共文化業務發展大數據分析平臺應運而生,并且在市、街道等政府部門中做好宣傳并推廣,將圖書館綜合業務融入其中,搭建起公共文化服務平臺,實現濰坊市文化服務工作從電腦端、手機端等全方位滲透到市民文化生活中,利用新技術為文化建設與宣傳賦能,提高文化產業發展水平,強化文化強市建設能力。
如何以個性化、多樣的服務方式適應民眾對良好文化精神生活方式的新期盼,是在打造公共文化服務體制創新示范區工作過程中一直不懈努力的重要方向。在公共文化領域構建一個大數據系統,透過對場所人流數據分析、社會活動開展狀況等進行收集,整合分析服務對象社會性別特征、年齡段、停留時間、喜好、心情快樂指標等信息內容,精確推薦社會活動服務項目,提高民眾的感知率、參與度率、滿意度率。大數據分析網絡平臺就好似“晴雨表”“風向標”,將為推進公共文化發展業務供需精確銜接提出有力的依據。
大數字平臺的引入徹底改變了過去簡單的公共文化內容提供方式,更能使公共服務人們擁有更多的浸泡式感受。舉例來說,上班族小李每周末參與瑜伽培訓,飲食類書籍借閱頻次多,然后大數據系統就可以把瑜伽和飲食加入到其客戶畫像中,研判其所喜歡的領域,給他推薦相應的項目,這樣一來小李尋找項目的時間成本大大降低,繼續參與和享受文化項目的愿望也越來越強。
另外,大數據分析平臺運用了人臉識別、數字視頻回傳等數字信息技術,可以更真實準確了解場館的實際運作狀況,并協助地方行政管理機關動態調節績效評價指標,以提升研判決策的科學水準。圍繞對公眾文化服務項目的了解程度、參與率、顧客滿意度等核心指數,濰坊市政府建立了一個相對完善的公眾文化服務項目效能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已持續四年進行了第三方的績效評價。而大數據分析平臺則將效率評價重要指數、大數據分析報告等加以數字可視化展示,從而可以比較客觀地評估場館的公共服務效果,更好地帶動了公眾文化服務項目機構向常態化開展、全人群涵蓋、公眾共享共治、線上線下互動等方面的轉型。未來,濰坊市政府將進一步力爭先行先試、探尋新路徑,以文旅信息結合服務為重點,不斷完善社區公共數據的信息服務平臺和效能采集的大數據服務能力,使公共文化信息服務插上更加科學的雙翼,產生更強大的生命力,切實增強居民群體的生活幸福感。
在新時代背景下,促進城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一體發展,創新推進文化惠民項目,深入開展群眾性文化公益活動,積極推進城市公共文化服務數字化發展,是地區文化建設的重要方式。展望未來,通過集成大量信息、創造便利化服務、實現多樣化服務,數字化社會將使公共文化服務越來越有效。在信息數字化的賦能下,濰坊市對公共文化服務的吸引力、影響力會更加擴大,將對解決民眾文化需要、夯實基礎思想文化陣地、打造文化大國起到越來越關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