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彩華
(三明市沙縣區節能監測中心,福建 三明 365050)
現階段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高質量發展將作為長期經濟社會發展的主題,這既是機遇也是挑戰。三明市沙縣區工業的高質量發展,需要優化產業結構,強化政策支持保障,加大技術改造提升,加大先進制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投資力度,加強企業創新研發能力等,牽引帶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以實現經濟的高質量發展。
當前,三明市沙縣區規上工業企業217家,2021年全區規上工業總產值同比增長14.49%,增加值增速3.0%;工業用電量累計達108046萬kW·h,同比增長9.64%。2022年1~7月,規上工業總產值同比增長10.09%,增加值增速2.4%;工業用電量累計達60891萬kW·h,同比下降1.98%。
經過多年發展,沙縣區通過對產業發展的梳理定位,將原六大主導產業重新確定為三大主導產業,即高端機械裝備產業、硅及化工新材料產業、生物醫藥及食品產業,進一步提升了產業集中度和基礎配套能力,實現了主導產業轉型發展和集聚發展,成為三明市經濟發展迅速、成長后勁足的重要產業基地。2021年,三大主導產業規上產值占規上經濟總量的51.7%,同比增長18.76%;2022年1~7月,三大主導產業規上產值同比增長18.01%。
⑴ 高端機械裝備產業
該產業是沙縣區的基礎產業,已形成了從工業設計、研制、孵化、鑄鍛、精加工、熱處理、數控技術、檢測的一套完整的產業鏈,主要產品有工程機械、橡膠機械、高端機床、木業機械、電力設備等。現有規上企業41家,其中高新技術企業有福建天華智能裝備有限公司、廈工(三明)重型機器有限公司、三明億力森達電氣設備有限公司等9家。2022年1~7月,規上工業總產值同比增長18.63%,工業用電量達7940萬kW·h,同比增長41.9%。
⑵ 硅及化工新材料產業
該產業以化工新材料、造紙企業為主,主要產品有漿粕、紙品、白炭黑、香精香料等。當前沙縣區的紙袋紙、白炭黑、酚醛模塑料等產量均居全國第一,2020年被中國無機鹽工業協會授予“全國無機硅之鄉”的稱號?,F有規上企業40家,其中福建省青山紙業股份有限公司為沙縣區唯一的大型企業、省龍頭工業企業;高新技術企業有福建省三明正元化工有限公司、福建省沙縣金沙白炭黑制造有限公司等5家。2022年1~7月,規上工業總產值同比增長25.23%;工業用電量達15663萬kW·h,同比增長21.5%。
⑶ 生物醫藥及食品產業
該產業結合了三明市生物醫藥產業布局及沙縣區“沙縣小吃”品牌,整合生物飼料、醫藥、食品加工等企業,主要產品有OCT藥品、原料藥、醫藥中間體、獸藥、飼料、小吃配料、筍制品、速凍食品等。現有規上企業30家,其中三明驚石食品有限公司為農業產業化國家級重點龍頭企業,福建省華農食品有限公司等為三明市重點出口企業。2022年1~7月,規上工業總產值同比增長4%,工業用電量達686萬kW·h,同比增長17.7%。
近年來,三明市沙縣區三大主導產業雖穩步發展,但缺乏有影響力龍頭企業帶動,實現高質量發展仍存在不少的難點和堵點,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產業層次不高。目前沙縣區的規上企業大多數都分布在產業鏈的上中游,產業的層次相對較低,整體的技術含量和產品附加值低,市場的競爭力不強。
二是結構布局不合理。不少企業存在產品單一、雷同現象嚴重,同行業之間競爭多于聯合。在現有三大產業中,以原材料加工為主的林產加工和硅化工產業仍是沙縣區稅源最高的二大產業,在日益趨緊的資源約束和日益嚴格的環保限制等情況下,資源型產業風險較大,轉型升級的壓力也較重。
三是關聯度不高。企業之間產業和技術的關聯性不強,企業之間的協作不夠廣泛,人員之間的流動不活躍。雖然一些企業和產品位居同行業的領先地位,但由于相應的配套企業數量不多,配套能力也不足,制約了產業鏈在區內的延伸,同時也影響了產業做強做大。
一是缺乏核心技術。多數企業嚴重缺乏自主核心技術,科技研發費用投入較少,多數企業產學研合作還處于“短、平、快”的階段。這些情況盡管近年有所好轉,但企業的核心技術仍然不多,創新驅動能力較低,對外引進的技術依賴性較高,大多數的創新主要采取“引進—吸收—仿制—替代”的模式,處于產業分布及產品價值鏈的中低端,影響了企業的長足發展。
二是缺乏創新能力。因企業家和員工的自身能力素質、管理水平和模式以及創新投資風險等各種原因,使企業的自主創新熱情不高、動力不足,在產品的新技術及研發能力上依然缺乏持續創新的能力。
三是缺乏高層次人才。由于地域、政策及待遇等因素,外地人員流入少,難于留住高端人才,并且本地企業多為家族式企業,企業內部管理不夠先進,導致經營管理、產品研發等人才普遍匱乏。
一是招工困難。因受沙縣小吃產業的影響,外出經營沙縣小吃的勞動力較多,企業招聘本地工人困難,外地工人流動性大且流失快,導致不少企業用工較為緊張。
二是融資困難。雖然已出臺不少金融惠企政策,但銀行的貸款審批更加嚴格,獲得融資貸款的難度仍然較大,不少企業的融資難、融資貴等問題未得到緩解。
三是發展空間不足。近年來,隨著國家產業、環保等政策的要求和標準提高,產業發展的限制也越加明顯,如沙縣區化工產業園、綠色循環經濟產業園及硅基新材料產業園等專業園的設立審批難,導致沙縣區大項目、好項目難以落戶。
產業是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要進一步轉變觀念、主動作為,以“立足三明看沙縣、放眼福建看沙縣、走向全國看沙縣”的戰略思維來分析形勢、研究問題、推動工作,提升產業基礎能力和產業鏈水平,進一步夯實高質量發展基石。
一要主動融入“雙循環”。立足國內大循環,落實擴大內需戰略,抓住國內大循環的重要環節,打通國際國內雙循環的通道。促進線上線下結合、內銷外貿同步。推動重點企業產供銷銜接配套、行業上下游“手拉手”供需對接暢通產業循環、市場循環。繼續做大做強三大主導產業,提升產業集群發展水平。
二要強化項目帶動作用。加強項目建設,促進產業轉型升級,落實好技改獎補、融資支持等專項政策,通過政策激勵引導企業創新轉型。以福建省青山紙業股份有限公司為龍頭延伸產業上下游鏈條,完善綠色循環經濟產業園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推進福建三仙紙業有限公司特種紙、福建福瑞思新材料有限公司木質素磺酸鈉等項目建設,打造綠色纖維百億產業集群;以福建省三明正元化工有限公司、三明阿福硅材料有限公司為龍頭,利用白炭黑產能存量優勢,加快推進企業技改,做強產業鏈條,打造硅產業百億集群;以福建天華智能裝備有限公司、福建省三明雙輪化工機械有限公司為龍頭,依托中國機械總院集團海西(福建)分院有限公司等央企研發平臺,加快推進電液伺服鍛壓裝備等上下游產業項目,著力打造高端裝備機械制造百億集群。
三要著力培育龍頭企業。一方面梳理出一批產值、稅收較高的龍頭企業,強化用電、用地、資金、用工等要素保障,充分調動各方資源和力量為企業紓難解困,對企業新上項目積極推薦申報國家和省級重點建設項目,爭取上級支持;另一方面,加大先進制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投資,實施專精特新、科技創新等引育行動,引育一批“專精特新”、科技小巨人和單項冠軍等龍頭企業,聚焦產業鏈,著力提升示范引領作用。
四要推進綠色產業發展。打造布局集聚化、結構綠色化、鏈接生態化、資源利用循環化的綠色園區和綠色工廠;打造綠色低碳優勢產業鏈供應鏈,開展電子信息、大型成套裝備及機械等重點領域綠色供應鏈管理示范。采用工業互聯網、大數據、5G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提升能源、資源、環境管理水平,深化生產制造中的數字化智能化運用,賦能綠色制造,推動傳統產業綠色轉型,促進資源節約和循環利用,做強綠色低碳制造業。
一要融入發展大經濟圈,提升產業競爭力。以撤縣設區為契機,在產業發展方向上主動融入市區大經濟圈,統一規劃、合理布局,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和帶動力,發揮沙縣區位優勢,讓更多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向沙縣匯集。要圍繞調結構、轉方式這條主線,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突破口,加快實體經濟發展。研究制定產業發展長遠規劃,做好要素交流、產業協同、市場鏈接等方面的規劃和布局,推動產業有序集聚。
二要立足新區位環境,開展精準招商。把招商引資作為經濟工作的生命線,持續掀起大招商、招大商、招好商的熱潮。立足新區位、新資源、新消費,瞄準閩西南協同發展區、粵贛澳大灣區、長三角地區等重點區域,開展精準招商。推行“招商地圖工作法”,結合沙縣區現有產業優勢,分析關鍵領域短板與劣勢,解構產業鏈上、中、下游關聯圖譜,提出需引入的配套或互補性產業環節,鎖定潛在目標企業或重點招商項目,實現“精準招商”和“產業鏈招商”。
三要狠抓項目建設,推動項目落實。緊盯在建項目,建立問題征集和協調解決長效機制,堅持問題導向、目標導向、終端效果導向,通過區委區政府抓一批、區處級領導掛托推進一批、部門掛包服務一批的方式,抓住項目征遷等難點問題,進行重點攻堅,推動項目落實。深化 “五個一批”項目推進機制,提升項目建設成效,進一步營造共同推項目、促發展的濃厚氛圍。
一要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加大區內高新技術企業的所得稅減免、研發費用稅前加計扣除、高新技術企業稅收優惠、研發設備加速折舊等普惠性財稅政策落實力度,激勵全社會加大研發經費投入,積極調動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廣大科技工作者以及企業一線員工等全社會的創新能力,重點在政策、制度、財稅、金融、人才等方面進行配套改革、整體聯動,鼓勵企業對技術創新加大投資力度,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
二要搭建科技創新服務平臺。圍繞產業發展方向和需求,引導支持企業自建或共建新技術、新產品研發中心,建立企業與政府、高校、研發機構、中介機構及金融機構的協同創新機制,構建科技型企業資源信息平臺、科技成果轉化平臺、科技金融服務平臺、企業創新服務平臺等,推動產業鏈、創新鏈、價值鏈、資金鏈“四鏈”融合。支持龍頭企業與科研院所聯合實施技術研發、成果轉化等項目,進一步推進企業的新技術、新產品開發及創新成果的轉化。
一要強化政策保障。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進一步壓縮企業開辦登記、工程項目審批、不動產登記等時限,想企業之所想,急企業之所急,不斷提高服務效率和服務質量。加大支持產業發展政策力度,推動產業從價值鏈中低端向中高端攀升,全面提升產品品質、制造層次。從用電、用地、資金扶持、人才引進等方面予以支持,用活用足中央、省委、市委出臺的各項扶持政策。
二要完善產業平臺。按照“完善配套,突出承載能力”的要求,精準編制高端裝備、生物醫藥、綠色循環經濟、硅基新材料、食品加工等特色產業園區發展規劃,堅持近期、中期、遠期相結合,把資金用在“刀刃”上,完善園區內供水、供電、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統一建設標準廠房,提高園區承載力,引導同類企業、上下游配套企業向產業園區聚集,推動產業鏈條向產業園區延伸。
三要提升金融水平。進一步優化和完善促進中小微企業發展的融資擔保服務體系,設立中小微企業信用擔?;?,發揮政策性融資擔保機構作用,放寬盈利性考核指標。提高風險防范能力,加大力度積極引進天使投資、創業投資和風險投資等,建立和完善風險補償機制。
四要加強人才培育。圍繞產業發展和企業需求,把人才引進培育作為重要抓手,引導人才在重點優勢產業、產業園區聚集,精準高效引進和發展壯大人才總量。積極推進校企共建科研和實習基地,加大領軍團隊的培育,對高層次的人才、團隊實行“一事一議”,建立科學的人才評價體系,為人才打開上升通道,促進人才培育與產業發展需求相結合,提升人才綜合素質。
工業的高質量發展對我國的經濟發展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高質量發展將成為我國這一時期的重點發展要求。因此,沙縣區工業要實現高質量發展,需從產業優化布局、轉型與升級、自主創新和要素保障等方面采取相應的積極對策,以此來解決現階段存在的問題,助力沙縣區的經濟建設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