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丹
(鎮江市高等專科學校 藝術設計學院,江蘇 鎮江 212028)
改革開放以來,職業教育作為我國重要的教育類型之一,為社會經濟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人才支撐,但其辦學過程中仍有很多不足和問題。與本科院校相比,高職高專院校生源結構相對復雜,在當前國內應試教育的大環境下,大部分生源來自高考落選者,同時還有中專對口單招生、注冊入學生等,總體來說文化基礎普遍較低,各方面素質有待提升,因此,在高職高專院校的職業教育中培養“德智體美勞”五育全面發展的人才面臨著挑戰。
呂鳳子先生是我國近現代著名的畫家、書法家和藝術教育家,也是我國職業教育事業的先行者。他不僅成功創辦了“正則女校”,有著豐富的職業教育實踐經驗,還形成了獨樹一幟的職業教育思想,其教育思想中所涉及的人才培養、美育、愛育和德育等方面對新時代高職高專院校職業教育仍然有著極大的參考和指導價值。
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源泉,呂鳳子教育思想是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基礎上逐步發展和形成的。縱觀其學習研究歷程,呂鳳子從小接受中國傳統儒家文化教育,學習儒家典籍,有深厚的儒家文化底蘊。他的教育思想融會貫通了儒、道、釋三家思想,堅持以儒家思想為中心,提倡“仁”“德”,以道德感化人和教育人,認同孔孟思想中“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的原則,積極吸收道家“以天合天” 的思想,并融入佛學中“眾生平等”的思想,倡導自由平等的教學理念[1]。除此之外,他還以“正則”為所辦學校命名,“正則”一詞取自《楚辭·離騷》,寓意“公正而有法則”。綜上可以看出,呂鳳子教育思想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創新。
1912年,中國女性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舊社會中處境艱難、難以生存,為了幫助女性學得一門賴以生存的技能,呂鳳子先生賣掉家中田產在丹陽創辦“正則女校”。根據丹陽地方特色和經濟發展情況,培養和訓練女性在蠶桑、刺繡、繪畫等各方面的技能,以習得一門符合地方實情的專業技能來促進產教結合、以教促產、以產養教的良性循環,同時幫助女性從經濟獨立到人格獨立,掙脫舊時代的枷鎖。而后日寇入侵丹陽,呂鳳子艱難遷校入蜀,新開農科和高級建筑科,并開始男女兼收(除桑蠶和刺繡),進一步把讓學生習得本領、掌握技術的“實業教育”升華為運用學得的本領和技術振興國家,推動實現“實業救國”[2]。這與新時代高職高專院校培養符合國家建設、生產、管理和服務第一線所需職業技能型和技術應用型等高素質人才的目標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與國家“堅持面向市場、促進就業、服務發展”“推進產教融合和校企合作,培養更多高技能人才”的職業院校辦學方向具有一致性。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堅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可見德育和美育在人才培養中的重要性。在美育方面,呂鳳子認為不僅要讓學習者從藝術教育中懂得和享樂藝術,更期望通過這種教育讓學習者成為“廣義的藝術家”[3],提高對“美”的追求。呂鳳子的教育理念中認為傳統優秀文化、人生價值取向和道德意識對受教育者成人成才和樹立正確價值觀都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通過對美和善的不斷追求,實現個人對人生、社會和民族的重要價值,進而達到創造新人生、新社會和新道德的目的。
從呂鳳子“美無極”的理念中可以體會到,我們不僅要欣賞和創造視覺上的美,更要用心感受自然規律中的和諧之美、人際關系中的真誠之美、言行中的善良之美等,并將這些“美”輸出為愛崗敬業、愛國報國、誠信友善、奉獻社會的崇高之美[4]。“有真有善才有美、有德有仁才有愛”,呂鳳子將真、善、美三者密切聯系起來,用“真”解釋事物運動發展的客觀規律,用“善”衡量實踐活動是否符合預期目標,用“美”定義人的才能、智慧和創造力,而道德是真、善、美感發的源泉,道德深扎于人心,才能創造出至真至善的美,這也是美的本質和目的。可以看出,呂鳳子教育思想中對于德育和美育的闡釋與“立德樹人”“以美育人”有著極強的交融性。
在教師方面,呂鳳子所辦正則學校以“正則”二字為校名,要求所有教師做到“品行端正、處事公正”,給學生樹立良好榜樣,要求教師“在美的境界中發現道德的境界”[5],熱愛教育事業,愛學生,在注重教學質量的同時多關懷教師的身心健康。他本人更是以身作則,不計得失,通過鼓勵女子求學、資助窮苦學生、堅持平民教育等方式來詮釋“愛無涯”的理念。
在學生方面,為他們創造優美的校園環境和良好的學習氛圍,制定規則并提出具體要求,設置獎學金提升學習積極性,開展多項課外活動,開設多個興趣小組,舉辦各種球類比賽,保證學生戶外體育時間,勞逸結合,以此豐富學生的校園生活,使其能擁有高尚的道德、發達的心智、健康的體魄和審美的能力,讓學生感受到“愛”與“美”的熏陶。
在教師和學生的關系方面,呂鳳子打破傳統,認為課堂上應以學生為主、教師為輔,教師應啟發學生多思考和多提問,強調學生的主動學習而不是被動接受。同時,呂鳳子尊重個體發展的自然規律,認可學生的獨特性,因材施教,使其身心得到合理的發展,反對千篇一律、沒有靈魂的教育方式。
以上種種教學理念即使在要求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今天也具有較強的適用性和超前的時代價值。
依托歷史名人、學校重要人物或典型事件等打造具有獨特文化特色的校園文化,可以極大地提高學生對學校的榮譽感和親近感,即使畢業之后也依然存在強烈的母校歸屬感和文化認同感,且這種文化認同感在學生道德修養、職業素質和個性品質的形成過程中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因此,藝術設計學院從一年級入黨積極分子、學生干部和團員中選拔優秀學生作為骨干成員成立“呂鳳子班級”,嘗試將呂鳳子教育思想融入其中,培養優質人才,并以此輻射和帶動全院學生提升和進步。
校園環境建設是學校開展美育教育的重要途徑,莊嚴整潔、和諧優雅、生機勃勃、充滿著綠意和書香的校園環境可以讓人自然而然地欣賞到美、感受到美。校園的每一個場景和細節中都應該蘊含校本文化理念,學校要有意識地設置具有校園文化精神的人文景觀,如目前學校將校訓“正則格致”張貼于正則樓外墻,以“正則”“鳳鳴”“鳳美”“勤學”“篤行”為學校建筑命名,將刻有“愛無涯”“美無極”的石雕立于正則大道左右兩側,修建正則繡博物館等。學院也利用畫室外的走廊打造呂鳳子文化長廊,制作包含校訓、校標、呂鳳子畫像、名言警句和校園景色的特色貼紙等。通過這種潛移默化、耳濡目染的感染和熏陶打造校園隱性課堂,讓學生在滲透式的教育方法中產生觸動,并達到教育的目的。
呂鳳子家鄉丹陽位于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鎮江,鎮江是著名的風景旅游城市和重要的港口城市,是天然的美育實踐基地。學院開展“探尋地方特色文化、品味名城鎮江魅力”系列美育實踐活動,組織呂鳳子班級學生走進鎮江博物館,在關注展品藝術造型和設計的同時,學習文物的考古價值及所體現的藝術水平,思索它們的審美價值和歷史價值,以此來提高自身的藝術修養;組織學生參觀茅山新四軍紀念館,通過館內詳實的歷史資料重溫以茅山為中心的蘇南抗日根據地的光輝歷程,在紅色歷史中緬懷先烈、凈化心靈、汲取力量,堅定為民族復興、國家富強、人民幸福奉獻的信念;還組織學生探訪丹陽三呂故居,學習實踐正則繡(亂針繡)的針法,感受繡畫的魅力。通過與美的事物接觸,讓學生感受美帶來的愉悅感和舒適感,從而提高審美能力,進一步提升藝術創造能力。
高等教育期間是培養學生職業素養的最佳時期,因此在新生入學時,學院便安排專業認知課以幫助學生進行專業與職業的匹配。組織學生聆聽客座教授或專家有關職業崗位認知、職業生涯規劃、品牌建設、創新創業等方面的專題講座,讓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生涯觀念,提升學生的職業崗位認知和就業創業能力。鼓勵大學生參加第二課堂并開展職業規劃大賽,幫助學生明確職業目標,制定規劃方案。
通過相關名人事跡的分享和學習提高學生對專業的熱愛。邀請優秀校友、優秀畢業生、升學成功者現身說法,傳授專業技能證書考試、就業創業、升學考試等方面的相關技巧。組織學生參加簡歷設計大賽、面試禮儀培訓、模擬競聘大賽等活動,為進入職場打下良好的基礎。帶領學生到相關企業、工作室觀摩學習,與企業人員溝通交流,開闊眼界。為學生做好就業心理輔導、就業政策分析和解讀、就業信息平臺操作指導等工作,幫助其完成從學生到社會人員的過渡轉變。學院以對職業能力和職業精神的培養為切入點,凝聚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精神,提高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和抗挫折能力,達到真正提升學生職業素養的目的。
呂鳳子先生曾指出,人類創造性活動可分為兩類:一類是消極的因應活動,即人們在被動地順應社會生活后,通過記憶和感受來進行創作;另一類是積極的創造活動,即在客觀、全面、正確地認識自我和充分鑒賞、理解創作對象的基礎上主動進行創作[5]。呂鳳子班級學生均來自藝術類專業,專業性質決定他們需要有更多的創造力,因此在通過專業能力的培養和大量對“美”的鑒賞后,學生應從“消極的因應活動”轉變為“積極的創造活動”。學院依托中秋、端午、重陽等中華傳統節日,開展以傳統節日為主題的創作型活動,創造(下轉第63頁)性地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在軍訓期間開展“筆下的軍訓記憶和高專印象”活動,在雷鋒月開展“我心中的雷鋒”活動,讓學生用畫筆進行創作。在“5·25心理健康節”期間組織學生參加“蘇心APP吉祥物” 設計活動,呂鳳子班級多名學生圍繞蘇心APP的功能特色,在重點突出“蘇心,讓你舒心”這一特點基礎上,以暖色調設計出溫馨、可愛、活潑的吉祥物形象進行參賽,提升了學生的創造力。
呂鳳子先生“愛無涯”的理念中包含了“愛己愛異、無私無涯、和諧尊異”[6],這是教師對學生的愛,學生在接受“愛”以后也應該將這份愛反饋和延伸向社會。呂鳳子班級學生每月定期到智力殘疾人托養中心陪伴“大孩子”們做游戲、寫字、畫畫、涂色,教他們學習簡單易懂的手勢舞,將帶有學校文化特色的貼紙作為禮物送給他們,豐富他們的日常生活,提高他們的社交技能,讓他們從用心和“愛”中體會到關懷和快樂。在新年來臨之際,為全院師生錄制和排演歌舞,送上新年美好的祝福。在每學期開學之際,主動到學院清理打掃教室、畫室和實訓室,為師生建立和諧、文明、健康的學習工作環境。在疫情防控常態化形勢下,主動承擔返校志愿者工作,核驗身份、測量體溫、檢查行程碼和健康碼、登記行程信息、幫助搬運行李,有條不紊地引導同學安全有序返校。除此之外,呂鳳子班級學生還發揮專業優勢助力鄉村振興,為鄉村、小學繪制主題文化墻,設計符合村子文化的文創產品等。這正是呂鳳子先生所想“全社會人人都能各竭所能、各盡其變,在和諧中創造未來”[6],也是“立德樹人”的最終體現。
綜上所述,呂鳳子先生的辦學思想和美育、愛育、德育主張對新時代高職高專院校職業教育仍然有著重要的啟示作用,對學生職業素養、職業道德提升有著積極的推進作用,為高職高專培養“德智體美勞”五育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提供了有力的理論和實踐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