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孫巍(仲愷農業工程學院經貿學院)
當前我國正處于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轉型時期,如何利用大數據、物聯網、云計算等手段實現新形勢下實體企業的數字經濟新舊動能轉換變得尤為重要。自2012年以來我國數字經濟政策的技術研發,主要停留在技術層面,缺乏產研融合,僅強調技術實現;到互聯網+與產業融合,創造需求擴大消費,降低企業與消費者之間的交易成本,提升交易效率;再到實體經濟向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的創新轉型,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1]。
與此同時,世界各國紛紛開始以新工業為主的產業升級轉型戰略,從目前發展來看,我國數字經濟的運用程度,增長速度均遠超發達國家,但我國工業化進程尚未完成,在推動實體經濟與數字經濟融合發展,還需提升工業化進程步伐的雙重挑戰[2]。
在實體經濟與數字經濟進程中主要呈現出兩種經濟賦能形式,一是以數字技術為依托的高新科技企業的興起,各類網頁設計、APP研發、算法優化等技術產業應運而生,帶動經濟產值的增加以及提供技術支撐和研發的數字崗位的增加,但這種純提供數字技術支撐的產業所能帶來的經濟增加是有限的,也不能占據我國國民生產總值的較大比重,因此對經濟賦能的直接影響相對較低。二是實體產業加強數字技術的研發和應用,如以華為、小米、海爾、格力為代表的本土品牌企業智能化進程的推進,將數字技術貫穿于小到手機、電腦,大到電視、冰箱、空調的便捷化、個性化的全產業鏈智能化,善用數字經濟賦能,對產品進行技術創新、更新換代,加快產業鏈供應鏈從中低端向高端化進程的推進,利用技術優勢在全球經濟中攫取高額利潤,帶動我國國民生產總值的迅速平穩提升,推動以制造業為主的實體企業實現轉型,實現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這種經濟賦能形式可以帶來的經濟增加的影響是顯著且長期穩定的,也是我國實體經濟與數字經濟的融合發展的重中之重。
自疫情以來,全球經濟均面臨一定沖擊,各國經濟下滑嚴重,在此大環境下,我國GDP實現逆勢增長離不開實體經濟與數字經濟的融合。據統計,我國受疫情影響,實體企業數字化轉型步伐加快,線上業務銷售占實體企業銷售額的比例不斷增加。疫情沖擊下,我國線下實體銷售遭遇嚴重沖擊,遭受一定損失,此時得益于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的結合,發揮人與人之間無接觸性線上購買優勢,通過線上平臺下單、無接觸配送等交易方式,保障實體企業在疫情實施封控、管控的情況下確保營業額的實現甚至增加。
例如在上海疫情大規模暴發的情況下,以劉耕宏為代表的直播健身迅速火遍網絡,收入十天暴漲十倍,月入千萬,累計觀看人數破億,“劉耕宏女孩”數量呈現幾何式增長。而直播作為數字經濟典型代表,通過軟植入等方式,實現平臺粉絲與實體企業產品的對接,依托物聯網等智能終端技術支持,創造需求、引導需求、擴大需求,實現疫情期間居民消費需求的增加。
此外美團買菜、樸樸超市等線上生鮮平臺發展、實體商超小程序的推出,也實現了實體經濟與數字經濟的深度融合[3]。為疫情期間保供穩價,提供了技術支持,在保民生促經濟中發揮了巨大作用。
以往的研究表明,信息披露和時效性可以有效地降低企業資本成本和交易成本[5]。交易雙方信息的不對稱性,勢必導致各方成本的增加。而現在隨著數字經濟在實體經濟中的運用,企業內部監測系統的完善,使得各種信息資料的獲得途徑更為實時完善,在提升效率的同時也縮減企業在各環節成本的投入,縮短消費者接收信息的傳遞時間,使交易更為方便快捷。擴寬了企業與消費者之間的信息溝通渠道,大大提升了信息傳遞的時效性,避免了信息在傳遞過程中的信息缺失、信息失真等情況的發生。
隨著實體經濟與數字經濟的進一步融合,智能化在以制造業為主的實體企業中運用,提升了企業從原材料采購、生產加工、流通銷售等環節效率,縮短企業存貨周轉期,促成企業業績提升。[4]此外依托于大數據、物聯網、云計算等手段,以及快遞行業的規模經濟效應,幫助企業降低生產鏈和供應鏈的交易成本,增加利潤空間。不僅幫助企業攫取到技術壟斷利潤,提升產品競爭力,擴大產品影響力,也促使企業為進一步維持和鞏固領先地位,運用數字技術對產品持續進行創新研發,提升企業產品品質,擴寬交易市場。
個性化、定制化產業擴張:隨著我國經濟地高速平穩發展,居民生活生平提高,差異化消費需求不斷增加。“需求引導供給”的新型實體經濟發展模式由此產生,得益于大數據、物聯網、云計算等技術手段的支撐,實體店鋪在淘寶、京東等電商平臺開設線上業務,為產品個性化、定制化提供了可能[6]。通過對用戶基礎信息、購買偏好、產品推薦為基礎進行信息建模,根據消費者的消費需求推送符合消費者偏好的個性化產品,幫助消費者在紛繁冗雜的產品中更快找到符合自己偏好需求的產品,節省消費者的篩選時間和精力成本,實現交易購物的方便快捷。
在個性化、定制化產業擴張中創造了“盲盒經濟”的百億市場、“私人定制”的千億市場等市場的迅速擴張,實現了我國經濟的繁榮發展,同時反向促進我國制造業的產品創新。以美克家居為例,美克家居從2012年家居智能制造(MC+FA)項目啟動發展到國家“實施中國制造2025”戰略首批試點示范項目家具行業唯一入圍企業,就是主要依托數字技術構建線上線下融合的OBO產品營銷模式,同時優化生產工藝和規模經濟滿足消費者的個性化定制需求,開創美克家居實體化與數字化融合時代,保持行業領先地位,實現從“中國制造”到“中國智造”的華麗轉型。
隨著實體經濟與數字經濟的融合發展,黑客攻擊、高危漏洞、病毒感染、信息泄露等情況日益增加。據統計,每年因網絡威脅造成的經濟損失高達4000億美元[7]。近年來,虛擬網站套取資金、信息,非法入侵企業線上交易平臺,木馬病毒植入,造成企業網絡癱瘓,內部資料和客戶信息資料泄露的情況防不勝防。尤其是目前我國中小企業在實體經濟與數字經濟融合中,因為企業規模較小,分工不明確,缺乏專業的技術人員以及應對網絡攻擊的資源,一旦發生網絡入侵,缺乏相應的應對能力與經驗,輕則導致企業遭受輕微的經濟損失,重則影響企業正常生產經營與銷售流通,甚至導致企業破產倒閉。因此在大數據、物聯網、云計算等技術的運用帶來便利的同時,網絡安全方面的威脅不容小覷。
隨著以淘寶、京東、拼多多等為代表的各類電商平臺、線上采購平臺、直播帶貨的興起,一方面幫助消費者通過同類商品對比,買到更物美價廉的商品。另一方面“劣幣驅逐良幣”“重量輕質”的現象開始普遍[8]。這種現象的產生主要是由于實體經濟與數字經濟在融合發展中的不充分、不平衡導致的。具體表現在部分實體企業缺乏對數字經濟的正確認知,沒有充分利用數字經濟對產品進行升級改造和技術創新,而把重點放在網絡宣傳、“價格戰”、買一贈多等低效經營模式上,同時為保證利潤空間,采取壓縮產品品質、降低成本的畸形經營策略。還表現在部分實體企業投機取巧,以次充好,采用假冒偽劣、貼牌產品、“假名牌”等形式欺騙消費者,知法犯法,以低于成本價、揮淚大清倉、價格上錯等營銷模式,依靠線上交易平臺向消費者大肆銷售劣質品,侵害消費者利益。這種兩種方式雖然會帶來企業短期利潤激增,但不利于企業長期發展,產品銷售以宰新客為主、回頭客少,不利于培養品牌忠誠度,喪失消費者信任,導致市場惡性競爭,造成惡劣影響的還需承擔刑事責任。
隨著數字經濟技術在實體經濟中的運用,大數據殺熟、算法歧視的現象引發社會關注,一些電商平臺、線上采購平臺上,商品同質不同價,同類商品和服務針對新用戶給予比老用戶更優惠的價格,侵犯平臺老用戶的消費權益,也不利于促進消費公平[9]。除商品頁面不同用戶顯示價格不一致以外,購物車限時特惠、專屬紅包、專屬優惠券等形式也較為常見,導致在實體經濟與數字經濟融合過程中產生不好的影響。同時個別消費者更換手機號、個人信息在不同平臺薅新福利套取優惠,最終侵害實體企業經營利潤,造成經濟損失和口碑喪失。2022年,國家網信辦等四部門出臺《互聯網信息服務算法推薦管理規定》,明確提出應當保護消費者公平交易的權利,不得根據消費者的偏好、交易習慣等特征,利用算法在交易價格等交易條件上實施不合理的差別待遇等違法行為,但截至目前,仍有部分企業鋌而走險,通過文字游戲或滿減力度等方式,對產品進行差異化標價,大數據殺熟的現象仍時有發生。
為實現實體經濟與數字經濟的進一步融合發展,應加快基礎技術研發,提供技術支持和創新保障。新形勢下世界各國各行各業都在加快實現數字信息平臺構建,為經濟發展注入強心劑。因此,為加快我國實體經濟與數字經濟融合發展的步伐,首先應將高校、科研機構納入合作范圍,培養和輸送數字技術人才,同時推動產學研進一步合作,突破基礎技術的創新研究,加快推動實體企業智能化轉型。其次加大5G、互聯網等配套設施的完善,對目前“卡脖子”的芯片研發等方面,要進一步加大研發投入和人才培養,早日突破技術限制,使我國數字化建設保持全球領先地位。最后繼續推行物聯網、云計算等技術在實體經濟中的應用,完善數據分析和預測能力,加快推進數據可視化進程,提升各環節、各鏈條信息及時獲取能力,幫助企業高質量發展,為我國實現制造強國、質量強國、網絡強國、數字強國提供技術支持。
實踐經驗表明,在實體經濟與數字經濟的融合發展中,實體企業轉型是關鍵,而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之間的關系重點就在場景生態圈建設。實體企業要擺脫“價格戰”、買一贈多等低效經營模式,真正把數字經濟融入企業轉型中去,實現從生產鏈到供應鏈的場景生態圈的打造。做到企業生產、加工、流通、銷售等各環節的實時監測,提升效率,降低成本;同時利用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手段,及時掌握購買端的產品需求,及時調整進行產品升級換代,開發主營產品的衍生品與子品牌建設,實現產品多樣化,分散風險,使品牌影響力進一步擴張,受眾群體更為廣泛。成功實現企業轉型,確保企業短期利潤提升,長期發展穩定,促進業績增長。同時隨著場景生態圈的構建,可以促進生態圈中的各方參與者都能及時從海量數據中篩選所需信息,加快信息搜集的精準度和節約各環節資金投入,代替繁重低效的人力勞動,提升信息溝通的及時性,做到解放雙手,挖掘社會生產力,實現經濟新轉型新突破。
首先,政府應加快完善實體經濟與數字經濟融合發展中的相關法規與治理體系,對融合發展中出現的不正當競爭和資源壟斷等行為予以及時整改,整改不及時、不徹底或不配合的,進行行政處罰。進一步完善網絡監管治理體系,做到“事前——事中——事后”全流程監管,保證政策監管的及時性和有效性,對侵害消費者利益的行為及時查處。其次,政府應在實體經濟與數字經濟融合發展中,加強政策支持,提供政策保障。資金方面給予優惠信貸、綠色通道、資金支持等,幫助實體企業進行創新升級。技術方面落實“一企一議”,打通企業與高校、科研機構的合作渠道,提供對口技術援助,指導企業更好更快地實現實體經濟與數字經濟深度融合。最后,在扶持過程中,要始終以人民幸福感為目標,加大對教育、醫療等具有強外部性特質的公共產品在數字化進程建設中的各類資源投入,同時確保效率與公平的兼顧,做好民生保障工作,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而努力。
相關鏈接
數字經濟, 作為經濟學概念的數字經濟是人類通過大數據(數字化的知識與信息)的識別—選擇—過濾—存儲—使用,引導、實現資源的快速優化配置與再生、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經濟形態。
數字經濟不等于虛擬經濟,關于數字經濟的通俗說法是“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
數字經濟通過不斷升級的網絡基礎設施與智能機等信息工具,互聯網—云計算—區塊鏈—物聯網等信息技術,人類處理大數據的數量、質量和速度的能力不斷增強,推動人類經濟形態由工業經濟向信息經濟—知識經濟—智慧經濟形態轉化,極大地降低社會交易成本,提高資源優化配置效率,提高產品、企業、產業附加值,推動社會生產力快速發展,同時為落后國家后來居上實現超越性發展提供了技術基礎。數字經濟也稱智能經濟,是工業4.0或后工業經濟的本質特征,是信息經濟—知識經濟—智慧經濟的核心要素。
數字經濟,作為一個內涵比較寬泛的概念,凡是直接或間接利用數據來引導資源發揮作用,推動生產力發展的經濟形態都可以納入其范疇。在技術層面,包括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區塊鏈、人工智能、5G通信等新興技術。在應用層面,“新零售”“新制造”等都是其典型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