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隨著俄烏局勢升級,全球市場遭遇重挫。許多觀點認為,預期已經改變。實際上,改變的可能不是預期,而是投資者的情緒。
在漫長的投資生涯中經歷數十次戰事的巴菲特,在1994 年致股東信中就戰爭和經濟危機等黑天鵝事件寫道:“想象一下,如果我們被未知恐懼戰勝,推遲或改變了資本配置,我們將付出多大代價。事實證明,我們往往能在大事件引發的恐慌到達頂點時,成交最劃算的買賣?!?/p>
他向股東們承諾:會繼續忽略這些事件,以保證自己的注意力不被分散。
在本周烏克蘭突發事件發生后,有投資者顯然記住了“ 忽略它”的“ 忠告”。因為,中國平安、立訊精密、??低?、格力電器、東方雨虹、美的集團等一批白馬股在大宗市場全部按照收盤價甚至更高溢價密集成交,且接盤方均為機構專用賬戶。
那么,這是否說明上述標的的股價已經低于其內在價值了呢?因為每個人對企業的內在價值判斷都有差異,只有符合自己標準的股票才是好股票。
需要注意的是,千萬不要試圖通過預測他人的行為來猜測資產的價格,猜測的結果,很可能會像過去兩年火爆的公募主題基金一樣,雖然有重倉賽道股“躺贏”的美好,但也不可避免地在賽道股股價坍塌中看著產品凈值浮虧20%,甚至30%。
因此,在“忽略它”之后,還要聚焦于企業價值研究,掌握投資主動權。
本刊編輯部
2022 年2 月26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