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會

“主場外交”一詞,和體育比賽中的“主場效應”“主場優勢”有著直接的關系。主場外交意味著東道國可以利用主場天時、地利、人和等多種優勢,掌握或增強國際話語權,擬定有利于本國的議題或議事日程,推動制定有利于本國的國際規則或秩序,從而實現本國的外交目標。
進入21世紀后,國家軟實力對國際關系的影響與日俱增,并成為國際秩序演變的重要驅動力量之一。奧運會、世界杯等重大國際賽事被視為一種有效的軟實力外交手段,冬奧會也在國家軟實力領域具有重要的外交戰略價值。
中日韓三國均是既舉辦過夏季奧運會又舉辦過或即將舉辦冬奧會的國家。日本曾舉辦東京1964年奧運會、札幌1972年冬奧會、長野1998年冬奧會、東京2020(2021)年奧運會,札幌正準備申辦2030年冬奧會。韓國曾舉辦首爾1988年奧運會、平昌2018年冬奧會,將在2024年舉辦江原冬青奧會。中國曾舉辦北京2008年奧運會,即將舉辦2022年北京冬奧會。可以說奧運會“亞洲時刻”正在進行中。
札幌1972年冬奧會是冬奧會第一次在亞洲舉辦,無論對日本還是對亞洲都極具意義,象征著冬奧會突破了歐洲的“白色壟斷”,宣示了亞洲舉辦冬奧會的能力和國家實力。札幌冬奧會的成功舉辦推動了冰雪運動在日本乃至整個亞洲的發展,對札幌及北海道地區的社會建設和經濟振興,產生了極為重要的積極影響。
日本視長野1998年冬奧會為連接21世紀的紐帶,致力于實現三個方面的目標:兒童體育參與、人與自然共融、和平與友誼的節慶。該屆冬奧會實施了國際奧委會正式批準的青年營計劃,發起長野奧林匹克和平呼吁,“長野冬奧會休戰決議”獲得178個國家簽署,資助禁止殺傷地雷運動工作團隊為71個國家清除上億枚地雷,每月援助世界上2000多名因地雷導致的犧牲者和受傷者,為各種人道主義組織提供捐贈,以及在環境、展覽、影片放映、教育計劃、一校一國等方面開展了系列活動,取得了良好收效。
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韓國通過多次舉辦國際大賽的機會,大力宣傳本國文化和經濟建設所取得的成就,塑造本國的國際形象。韓國舉辦了1988年首爾奧運會、2002年韓日世界杯足球賽、2011年世界田徑錦標賽、2018年平昌冬奧會,還曾舉辦1986年首爾、2002年釜山、2014年仁川亞運會。尤其是平昌冬奧會,還為促進朝鮮半島和平開啟了一扇獨特的窗口,彰顯出奧林匹克運動與和平的世界意義。
體育在促進朝鮮半島和解、緩和朝韓關系、搭建雙方溝通和對話橋梁的過程中一直扮演著重要角色。1990年10月,在平壤和首爾輪流舉辦因朝鮮戰爭而中斷的兩地傳統足球友誼賽,開啟了朝韓雙方的民間體育交流。1991年3月,朝韓兩國首次聯合組隊,參加了在日本千葉舉行的第41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半島旗在國際場合登場亮相。1991年5月,朝韓雙方再次高舉半島旗聯合進入葡萄牙里斯本第六屆世界青年足球錦標賽賽場。此后由于半島局勢再度緊張,朝韓雙方中斷了在國際大賽聯合入場的形式。1998年金大中就任韓國總統后,對朝鮮推行“陽光政策”。2000年朝韓代表團在悉尼奧運會開幕式上打著半島旗攜手入場,其后在2002年釜山亞運會、2003年日本青森亞冬會和韓國大邱世界大運會、2004年雅典奧運會、2005年中國澳門東亞運動會、2006年多哈亞運會和都靈冬奧會、2007年中國長春亞冬會等國際大賽上,雙方運動員都共同入場。2008年李明博就任韓國總統后對朝政策全面強硬,雙邊關系迅速趨冷。2008年北京奧運會、2012年倫敦奧運會、2014年仁川亞運會、2016年里約奧運會,雙方沒能實現聯合組隊、聯手入場。但在2014年仁川亞運會閉幕式上,朝鮮派出高層代表團,通過體育訪問激活雙邊關系。正如朝鮮高官崔龍海所言,“在實現祖國統一的大業中,體育一馬當先,南邊啦啦隊毫無私心地為我們的選手加油助威,仁川組委會為我們提供便利和保障,對我們取得好成績也起到了幫助作用”。2016年里約奧運會期間朝韓女子體操運動員洪云仲和李恩珠在訓練場館自拍合影受到外國媒體的高度關注,被奧委會主席巴赫稱為“偉大的瞬間”。
2018年2月平昌冬奧會為朝鮮半島對話再次開啟了大門。當朝韓雙方運動員共同手持半島旗并肩走進開幕式現場,當朝鮮勞動黨中央第一副部長金與正微笑著向韓國總統文在寅遞交金正恩的親筆信的時候,朝韓“冬奧外交”達到了頂峰。朝鮮代表團以陸海空不同旅行形式進入韓國。運動員、啦啦隊和跆拳道表演團從陸路越過軍事分界線,藝術表演團通過海路進入韓國,高級別代表團乘坐專機抵達仁川機場。國際社會主流聲音也非常支持通過冬奧會推動朝韓實現和解的努力。此次“冬奧外交”當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半島問題,但畢竟為其后的朝韓、朝美首腦會晤營造了條件。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是我國‘十四五初期舉辦的重大標志性活動”。北京冬奧會作為我國重要歷史節點的重大標志性活動,在國家外交中承載著重要的使命,被視為助推對外開放、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舞臺,是向世界傳播中華優秀文化、推動東西文明交融的重要載體。籌辦好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意義重大,責任重大。
構建國際社會認同的話語體系是北京冬奧會主場外交的重要責任與使命。北京冬奧會提出了“綠色辦奧、共享辦奧、開放辦奧、廉潔辦奧”的理念和“簡約、安全、精彩”的辦奧要求。在制度性話語上,提出“對使用興奮劑持‘零容忍態度”“拿奧林匹克精神的金牌、遵紀守法的金牌、干凈的金牌”“主辦一屆像冰雪一樣干凈、純潔的冬奧會”。在全球治理上,提出“主辦冬奧會的理念同共建‘一帶一路、推進綠色文明建設和反腐倡廉的努力一脈相承”“體育交流正日益成為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交往的一部分”。在方法實踐上,提出“主動同國際體育組織合作”。這些話語體系為北京冬奧會向國際社會闡明中國主張、構建與奧林匹克2020+5議程和新規范相適應的人類共同價值提供了話語底色。

2018年2月9日,平昌冬奧會開幕式上朝韓聯隊高舉“半島旗”入場。
北京冬奧會主場外交為講好中國故事提供了契機:如冬奧會與首鋼工業遺存重煥生機的城市復興故事,冰絲帶場館建設中蘊含的綠色、科技、環保與智慧的故事,崇禮冰雪小鎮中建筑、人與環境的關系故事,冬奧組委會可持續管理體系的故事,三億人參與冰雪運動的故事,冰雪運動員成長的故事,等等。這些均為講好北京冬奧會主場外交中的中國故事提供了豐富而具體的故事腳本,對于深化中國與世界的關系,創新中國對人類文明的價值引領,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和體育強國建設,將發揮獨特作用。
20多年來,中日韓三國建立了以中日韓領導人會議為中心、21個部長級會議為主體、中日韓合作秘書處等為支撐的全方位合作體系,涵蓋經貿、交通、信息、海關、環境、科技、農林等近30個領域。
在體育領域,中日韓有著廣泛的合作基礎。中日韓青少年運動會(始于1993年)、東亞運動會(始于1993年,2013年更名為東亞青年運動會)、中日韓體育部長會議(始于2016年)都是制度化的體育交流合作活動。在中日韓高層會晤中,體育在近一年多來也成為重點議題。中韓方面,2020年11月中韓外長表示,“相互支持對方辦好北京冬奧會和江原道冬青奧會”。2021年4月王毅國務委員兼外長接待周邊五國外長訪華后接受媒體采訪表示“相互支持辦好北京冬奧會和江原道冬青奧會”。9月韓國總統文在寅會見王毅時提到“支持中方舉辦北京冬奧會”。9月和10月王毅兩次同韓國外長鄭義溶舉行會談,雙方都表示相互支持辦好北京冬奧會和江原道冬青奧會。
中日方面,2020年11月王毅在東京同日本外相茂木敏充就加強兩國奧運合作達成共識。2021年4月王毅與茂木敏充通電話時表示“中方愿同日方持續推進務實合作,相互支持對方辦好東京奧運會和北京冬奧會”。2021年10月習近平主席在與日本首相岸田文雄通電話時表示“祝賀日本成功舉辦東京奧運會,歡迎日方積極參加明年2月北京冬奧會”。同月王毅在“北京—東京論壇”開幕式上發表視頻致辭表示,雙方應“以今明兩年‘中日文化體育交流年、北京冬奧會和中日復交50周年為契機,以靈活方式加強各領域相互交流,使中日友好更加生動立體,更加與時俱進,更加深入人心”。11月王毅同日本新任外相林芳正通電話時表示,“雙方要充分發揮地緣相近、文緣相通的獨特優勢,以北京冬奧會和今明兩年‘中日文化體育交流促進年為契機,營造積極的民意和社會氛圍”。
2022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中韓建交30周年。三國應以體育為媒,持續加強體育界高層互動,在群眾體育、競技體育、體育產業、體育文化等方面深化合作,打造有影響力的中日韓體育品牌交流項目,推動民間體育交往,促進三國民心相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