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霞,沈銀英,湯 博,李 康
在新兵入伍訓練階段,比較常見的訓練傷是脛腓骨疲勞性骨膜炎,俗稱“新兵腿”。國內有研究顯示,脛腓骨疲勞性骨膜炎在新兵中發生率高達12.79%~16.80%?!靶卤取北憩F為訓練后小腿疼痛、腫脹、行走困難、后蹬痛等,影響訓練進展,是應力性骨折發生的早期階段,若治療不及時可能發生骨折,造成嚴重后果,因此對患有脛腓骨疲勞性骨膜炎的新兵及時采取有效的治療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浮針療法是原第一軍醫大學符仲華教授發明的一種新型針刺療法,筆者曾運用浮針療法治療眩暈、膝骨關節炎等多種疾病顯示出較好的療效。近期筆者運用浮針療法治療“新兵腿”40例,效果較好。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0年11-12月在新訓巡診中發現,并給予治療的脛腓骨疲勞性骨膜炎患者40例,均為男性,年齡18~22歲,病程1~2個月,跳躍運動中受傷6例,跨越運動中受傷8例,越野長跑運動中受傷26例。單側27例(左側15例、右側12例),雙側13例。40例新兵均進行了X線檢查及肌骨超聲檢查,排除骨折、腫瘤等因素。脛腓骨疲勞性骨膜炎診斷標準參照高等教育教材《運動醫學》,制定脛腓骨疲勞性骨膜炎診斷標準,具體如下:(1)局部疼痛:多在運動后發生,劇烈運動后加重,疼痛部位以脛骨中下1/3內側緣及前骨面為多;(2)腫脹:小腿局限性腫脹,以小腿下端內側較常見;(3)壓痛:在骨面上能觸摸到壓痛點,壓痛點局限或分散。壓痛點多位于脛骨中下1/3下內緣及前面骨板上,少部分在脛骨中上1/3段前內側,腓骨壓痛點在中下1/3。(4)后蹬痛:前腳掌跳躍或蹬地時出現疼痛,為診斷的重要指征。(5)局部灼熱:早期可有局部皮膚發紅,以后逐步出現骨膜增生,骨皮質邊緣粗糙、增厚、骨質疏松、骨紋理紊亂等。凡符合上述5點者,均可診斷為脛腓骨疲勞性骨膜炎。
1.2 治療方法
1.2.1 探查患肌 患肌是指在運動中樞正常的情況下,放松狀態時,目標肌肉的全部或一部分處于緊張狀態,該肌肉就叫患肌,探查患肌是確定浮針進針點、進行再灌注活動的前提,主要依靠主訴、醫者觸摸檢查。軍事訓練傷“新兵腿”患肌主要在小腿諸肌肉。當醫者用指目仔細觸摸小腿相關肌肉,發現緊、僵、硬、滑,或伴有局部酸脹疼痛不適,以及肌肉力量下降、活動范圍受限,該肌肉就是要確定的患肌。一般情況下,患者小腿前緣酸脹痛,足背屈時疼痛加重,可疑患肌為脛骨前肌、拇長伸肌、趾長伸肌等;患者腓骨投射區酸脹痛,可疑患肌為腓骨長肌、腓骨短肌等;患者小腿后側痛,可疑患肌為比目魚肌、脛骨后肌等;除此之外,可疑患肌還有股四頭肌、股內收肌群等。
1.2.2 操作方法 讓患者采取臥位或坐位,經過上述檢查及分析,明確患肌并標注,在患肌上或下邊緣4~6 cm處確定進針點。進針點消毒后,在浮針進針器輔助下將中號規格的一次性浮針快速刺入皮下,針尖朝向患肌,然后右手持針沿皮下淺筋膜向前推進進行運針,運針深度以軟套管全部埋入皮下為度。運針完畢后行掃散手法,操作如下:右手拇指尺側指甲緣和中指夾持針座,食指和第四指分居中指兩側,以拇指尖部為支點,食指和第四指作蹺蹺板樣扇形掃撒,頻率100次/min,每個治療點治療時間為2 min。在掃散治療過程中要同時進行患肌的再灌注活動(見下文),以及要多次觸摸檢查患肌,評估患肌的緊、僵、硬是否改善,以確定是否取得理想療效,根據此法依次處理所有患肌。每個治療點完畢后可進行留置軟套管4~6 h。治療1次/d,3次為一個療程。
再灌注活動是用力使患肌向心收縮或離心收縮,使患肌局部或周邊的動脈壓力增加,然后迅速舒張患肌,從而使患肌血流速度較平常大幅增加,流經范圍也擴大,使缺血狀態的患肌快速修復,這一過程稱之為再灌注活動,再灌注活動可明顯增加浮針掃散效果。故在行浮針掃散手法時,要同時針對患肌進行再灌注活動,具體可疑患肌的再灌注活動操作如下:拇長伸肌再灌注活動為足背屈抗阻、伸拇趾抗阻,第三腓骨肌再灌注活動為背屈踝關節抗阻,腓骨短肌再灌注活動為跖屈踝關節抗阻,脛骨后肌再灌注活動為跖屈抗阻,趾長伸肌再灌注活動為足背屈抗阻,拇長伸肌再灌注活動為伸拇趾抗阻、足背屈抗阻,比目魚肌再灌注活動為跖屈踝關節抗阻,腓骨長肌再灌注活動為跖屈踝關節抗阻,腓腸肌再灌注活動為屈膝抗阻、足跖屈抗阻。每次再灌注活動持續10 s,然后放松10~20 s,如此反復2~3次。
1.3 療效評定標準 一般情況下,3次為一療程,療程結束后進行療效評估;治療不足3次,癥狀及體征均消失者,按滿療程進行療效評定。療效判定標準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制定:痊愈,小腿無疼痛、腫脹,無明顯壓痛,行走正常,患側腳尖用力跳躍或蹬地時無明顯疼痛,可正常參加訓練,治療1周后隨訪無復發;好轉,小腿疼痛、腫脹、活動不利均明顯好轉,用患側腳尖用力跳躍或蹬地時仍有輕微疼痛,行走基本正常,療程結束后2周后隨訪癥狀逐漸減輕;無效,小腿疼痛、腫脹如前,壓痛明顯,蹬地時疼痛無緩解。
1.4 結果 40例中,痊愈32例,其中1次治療后痊愈5例,2次治療痊愈10例,3次治療痊愈者17例;好轉8例;無效0例;總有效率為100%。40例治療過程中未發生任何不良事件。
新兵入伍前平時參加體力勞動相對較少,當從地方青年轉變為部隊戰士時,要進行較多的軍事訓練,或是由于訓練方法不當,下肢負荷過重,或是訓練場地條件欠佳,特別是在堅硬地面上進行軍事訓練,較容易發生脛腓骨疲勞性骨膜炎,即“新兵腿”。在形成脛腓骨疲勞性骨膜炎機制研究方面有“肌肉牽拉學說” “應力學說”。我們認為“肌肉牽拉學說”更合適,即在反復高強度持久性、頻率高的跑、跳等動作中,雙小腿肌肉反復過度收縮牽拉肌肉骨骼附著處及其深筋膜,脛骨、腓骨骨膜充血、水腫,骨膜中血管和淋巴管破裂,血液和淋巴液滲出,形成骨膜炎性改變,或骨膜下出血,血腫機化,骨膜增生,從而小腿疼痛、腫脹、脛骨疼痛,影響行走等活動。此時治療應著重松解肌肉,改善局部組織循環。
賈文等對浮針療法臨床適宜病癥進行歸納總結,發現浮針療法應用于肌肉骨骼系統疾病最為廣泛,往往有針到病除之效果。本組結果發現,1次治療痊愈5例,2次治療痊愈10例,療程結束總有效率達到100%,浮針的取效效果得到驗證?;技∈翘弁?、功能障礙的主要原因,運用浮針掃散配合患肌的再灌注活動就可以糾正患肌狀態,使得患肌恢復正常的功能,減少對骨骼附著處的異常應力刺激;在諸多患者中,有部分患者疼痛發生在脛骨前骨面,此處并無肌肉,此處疼痛是《浮針醫學綱要》中所闡述的患肌的“第二現場”。目前患肌理論應用漸多,指導針刺臨床治療,關鍵在于準確查找患肌,然后松解患肌。
浮針掃散和再灌注活動是松解患肌的關鍵操作。掃散過程中浮針充分牽拉皮下疏松結締組織,產生壓電效應,釋放生物電,當生物電向周圍傳導,當達到患肌組織內產生反壓電效應,改變患肌內肌細胞的離子通道,調動人體內在的抗病自愈力機制,從而糾正患肌缺血狀態,解除病痛。從傳統醫學角度分析針刺的主要作用是疏通經絡,通行氣血,而浮針大面積掃散遠比傳統針刺刺激量大,其疏通經絡效果也應較強,故療效快捷。患肌的再灌注活動啟發于針刺運動,在浮針掃散過程,使患肌收縮與放松交替進行,可以加快患肌的血流,迅速改善肌肉組織缺血環境,緩解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