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 波

研究生畢業那年,我已經26歲了。第一份工作沒干到一年就“裸辭”,我給導師寫了封長長的“訴苦”信,抱怨工作單位的環境和想象的不一樣,不知道接下來該找什么樣的工作,導師自然沒辦法給我一個直接的答案,我也清楚自己的人生道路只能靠自己去探索。
第二份工作開啟后,我又在網上尋求一個職業規劃師的幫助,希望他能給我一些方向和指引,他在詢問了我的生活狀態之后,反問道:你是不是每天還像個學生一樣?這句話給了我當頭一棒!我隱隱感覺到,在他的眼里,我還不夠成熟。盡管當時我已經快30 歲了,可是,思想上我似乎還是一個未長大的“孩子”。
30 歲,應該立什么?在不同的人那里,標準并不完全一樣。其實,每個人成熟的時間節點、成熟的方式都不一樣,這取決于每個人不同的人生經歷、工作環境和認知能力。
工作較早、事業有成就的年輕人,會將“立業”確立為一個標準,但那也多是以自己的成長,歸納出普適性的規則。事實上,很多年輕人完成研究生學業,都已經接近30 歲,工作剛起步,甚至還要家里給予經濟“接濟”,很難立得起來。
已婚的年輕人也可能會將“成家”作為一個標準。然而,除卻物質條件的“綁架”,相親之路也漫漫,不少年輕人在大學畢業后就圍困在“相親局”里,甚至相親到35 歲也一直都單著。茫茫人海之中,找到適合自己的“另一半”并非易事。
我認為,從大學畢業到30 歲之間,是很多年輕人與社會接觸的“過渡期”,也被稱作“青年危機”的時期,這段時間與其聚焦于“成家立業”的外在標準,倒不如更多地關注年輕人的內在世界。
一是立心智。90 后、00 后們從小學、中學到大學一路走來,都是家里的“中心”,然而,一旦畢業,進入工作單位,這種“中心感”就會消失,大多數人會成為單位里一個賺盒飯的“打工人”“邊緣人”。從學校到職場,不僅是身份的轉變,也是心智和思維模式的轉變,初出茅廬的傲氣很容易被工作和生活的現實打回原形,工作中的困難也總會給人一種陷入“死胡同”的感覺,逃避雖然可恥卻往往被看作是最有效的辦法。
盡管很多人到了30 歲,表面上看似乎已經成熟了,但成熟不只是看年齡和外表,而是在舉手投足、表達思想觀念之間,更體現在工作與生活中遇到矛盾、困難與麻煩時的處理方式上。從學生到職場人的轉型期,也是自我懷疑和不斷失望的時期,“我的生活不應該是這樣的”,這種反問不僅是一面自我認知的鏡子,也是對自己能否找到與工作和解的辦法,并且堅持下去的自我挑戰。接受現實的處境,不被情緒徹底主導,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更加理性、理智、智慧地看待問題,是一個人內心不斷成熟的表征。
二是立方向。年輕人在職業選擇上往往并不都是一蹴而就,不是每個人到了30 歲都能明確自己的方向,有的年輕人在不斷跳槽和嘗試中尋找真正適合自己的職業,有的被單位無休止的加班、復雜的人際關系“折磨”得失去了生活的目標和方向,不得不退出,重新尋找工作和生活的價值和意義。立方向,也是一個人的內心不斷尋求篤定的過程,年輕人之所以頻繁地跳槽,除卻外部的條件因素影響之外,更在于內心還處于躁動之中,沒有完全安定下來,不同的年齡段對工作和生活有著不同的理解,內心的篤定也是對方向的錨定,最終對一份工作真正沉下心來,安靜且堅定地做下去。
我常想,一個人若是有先知的能力,以40 歲的成熟心態,回到20 來歲的年齡,是不是可以少走一些彎路?然而,遺憾的是,人總是很難提前獲取直接的生活經驗,即使被灌輸了一些人生的道理,那也只會局限于文字上的理解,“成年人的世界里沒有容易兩個字”,只有親身經歷了,才能參悟和領會得更深刻。很多彎路就是一個人必經的直路,主觀上想要跳過,直接走捷徑幾乎不可能,或許,這就是生活的本質,不經歷些坎坷和挫折,又何以真正成熟。
有句話說,成長比成功更重要。但是,在“成功學”普遍流行的社會語境下,人們很難不受外界的影響,社會上通行的標準、同齡人之間無意識的比較,無疑都會給年輕人帶來很多的焦慮和壓力。實際上,一輩子是個普通、平凡的人,大抵是人生的常態,不接受平凡自然是個體進步的動力,但正視自己的能力,接受自己的平凡,也不應受到旁人的另眼相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