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曹志彪

“小康”是中華傳統文化中古老的詞語,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淵源。《詩經·大雅·民勞》:“民亦勞止,汔(qì,差不多)可小康。”大意是說老百姓太辛苦了,也該稍稍得到點安樂了。這是“小康”一詞首次出現。“小康”在中華民族發展史上經歷了漫長的內涵演變,逐漸成為人們表達對政治清明、經濟繁榮、社會安寧、家境富裕的向往和追求的通用詞。
人們印象中,傳統意義上的“小康”經常用在家庭層面。《現代漢語詞典》:“指家庭經濟狀況可以維持中等水平生活。”其實從古至今它都有兩個層面的含義,既可指個體家庭生活的寬裕,如“小康之家”,也可指整個國家和社會的富足安寧,如“小康之世”。兩者分別從個體和整體而言,后者包含了前者。從國家治理角度而言,主要著眼的是整個社會的“小康”,同時兼顧每個家庭。
儒家先賢們由于不滿商周時期禮樂崩壞、社會動亂、民生凋敝的現狀,一心向往遠古三皇五帝時期的和諧安樂。《禮記·禮運》以此為范本描繪了“天下為公”的“大同”之世;同時提出“天下為家”的“小康”之世,作為比完美的“大同”理想相對低級的社會形態。
在古代,天下“大同”虛無縹緲,而對于安居樂業的“小康”,就像陸游《農家》詩所寫的那樣,“小康何敢望,生計且支撐”。晉代陶淵明筆下“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的桃花源,只能是虛構出來的“小康”幻象。現實中,短暫或局部出現社會相對安定、百姓溫飽問題有所改善的情況,就會被贊為“小康”。如宋真宗《北征回鑾詩》:“繼好安邊境,和同樂小康。”像唐朝的“開元盛世”、清朝的“康乾盛世”等相對較繁榮的時期,算是古人眼里難得一見的“小康”。積貧積弱的近代中國,實現“小康”更是奢談,洪秀全、康有為等人曾試圖以“小康”乃至“大同”為理想進行社會革新,結果都以失敗而告終。
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建設富強的社會主義國家的不懈奮斗過程中,也采用了“小康”這樣一個凝聚了中華民族無數代人理想的、為廣大群眾所熟悉的詞語,來概括國家發展階段性目標。現代“小康”的概念,是在改革開放之初由鄧小平同志首先提出來的。鄧小平在會見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時指出,中國20 世紀的目標是實現小康。十二大報告首次把“小康”作為主要奮斗目標在正式文件中提出來。
現代意義上的“小康”水平,是指人們物質和文化生活等方面的基本需要得到較好滿足的程度,用小平同志的話說就是“不窮不富,日子比較好過的水平”。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不斷推進,“小康”社會的內涵和意義也不斷得到豐富和發展。一開始主要是以國家經濟發展指標來衡量。十三大確立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三步走的戰略部署,第二步就是到20 世紀末國民生產總值比1980年翻兩番,使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在實現基本小康的基礎上,黨的十五屆五中全會第一次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歷史任務。十七大報告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又提出了新要求,即增強發展協調性、擴大社會主義民主、加強文化建設、加快發展社會事業、建設生態文明等。十八大報告進一步明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十九大發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動員令,直到建黨100 周年慶祝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莊嚴宣告我國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無論古代還是現代的“小康”社會,都被視為從貧困狀況通向某種理想的高度繁榮富足狀況的中間階段,在古代通向的是“大同”之世,今天通向的是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古代“小康”是建立在落后生產力和封建私有制基礎上的一種自給自足的小農社會,是長期處于貧困狀態的百姓們對于溫飽無憂的生活的向往。現代中國“小康”是建立在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之上,以共同富裕為追求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小康社會。古代“小康”多指物質生活上的溫飽的解決,有時還包含社會安寧、百姓安居樂業的意思,是低水平的小康。現代“小康”的衡量標準從最初主要看重經濟指標,發展到了涵蓋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的指標。在社會領域上全覆蓋,是包括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各方面全面進步的小康;在地理區域上全覆蓋,小康的實現在地域分布上沒有“盲區”和“盲點”;在全國人口上全覆蓋,是惠及家家戶戶,惠及每一個人的小康。由不充分、不平衡的小康發展到了更充分和更均衡的小康,由基本小康發展到了高水平小康。
“小康”作為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詞語,在不同時代都是人們追求美好生活理想的代名詞,盡管形式沒有變,但由于不斷承載新的時代內涵,而不斷煥發出新的生命力。到如今,全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接續奮斗,全面小康得以真正實現,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邁進了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