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潔虹,田陳紅
嘉興市第一醫院,浙江嘉興 314000
阻生齒、頜骨囊腫、頜骨骨折、腮腺腫瘤等疾病需要進行口腔頜面外科手術治療,但術后易發生腫脹疼痛,導致患者舒適度降低、進食困難,甚至營養失調、住院時間延長,增加了患者的經濟負擔[1]。應用鎮痛藥物雖然可以緩解疼痛,但可能導致惡心、嘔吐等不良反應,不利于術后恢復。目前臨床非藥物止痛方法是使用冰袋冷敷于手術切口處,可起到鎮痛消腫作用[2],有效減少腫脹疼痛發生率。但冰袋溫度過低,亦可導致患者不適感。退熱貼是兒科常用的物理降溫手段,主要應用于兒童發熱,其作用是通過凝膠中水分汽化,將體內過多熱量散發出去,從而達到降低體溫的效果,同時兼具一定的鎮痛作用[3]。2019年4月至2020年6月,嘉興市第一醫院口腔頜面外科對80例頜骨囊腫切除術后患者給予退熱貼外敷于切口對應的外頜面部位,經臨床觀察,鎮痛、消腫效果較好,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本研究已經通過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并同意(審批號:LS2020-357)。選取2019年4月至2020年6月醫院口腔頜面外科住院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入選標準:氣管插管全身麻醉下行頜骨囊腫切除手術,切口在口內;術后體溫≤38℃(外科手術熱[4]);頭面部皮膚無破損;患者無認知功能障礙,能正確表達主觀感受;患者及其家屬均已知情該研究的相關內容、目的、方法等,自愿參與本研究。符合入選標準患者160例,按隨機數字表分為觀察組及對照組,各80例。觀察組:男50例,女30例;年齡7~71歲,平均(31.05±6.37)歲;文化程度,文盲2例,小學20例,初中44例,高中及中專12例,大專及以上2例。對照組:男44例,女36例;年齡8~67歲,平均(28.62±5.85)歲;文化程度,小學22例,初中38例,高中及中專10例,大專及以上10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1對照組
采用傳統冰袋冷敷方法。術后患者返回病房取平臥位,使用裹上無紡布治療巾的冰袋(規格3 cm×5 cm)外敷于切口對應的外頜面部位,囑患者或家屬手扶冰袋固定,持續冰敷30 min后暫停20 min,護士觀察患者冰袋外敷部位皮膚及口內切口情況,確認局部皮膚無凍傷后,繼續冰敷30 min再暫停20 min,持續至腫脹基本消退。一般每天冰敷90 min,持續至術后第3天,如出現異常時立即報告醫生進行緊急處理。
1.2.2觀察組
采用退熱貼外敷方法。術后患者返回病房后取平臥位,根據切口及部位大小將退熱貼修剪成相應的大小及形狀,如切口在顏面部可裁剪成圓形,切口在下頜處可裁剪成長方形,再將裁剪好的退熱貼外敷在患者切口對應的外頜面部位,同時向患者及家屬宣教退熱貼使用的意義。每隔4 h護士觀察切口情況并予更換退熱貼,直至腫脹消退。
1.3.1疼痛評分
術后24 h采用數字分級評分法(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評估疼痛情況。NRS評分用0~10分表示疼痛的不同程度,0分為無痛,10分為最痛。讓患者根據自己的感受在其中選一合適分值進行評分,表示其疼痛程度。
1.3.2腫脹分級
術后24 h對患者的腫脹程度進行分級。腫脹程度標準:0度為無腫脹;Ⅰ度為較正常皮膚腫脹;Ⅱ度為中度腫脹,皮紋變淺,但尚存在皮紋;Ⅲ度明顯腫脹,皮紋消失,甚至出現水泡[5]。該項評估由經過統一培訓且未參加本研究的護士完成。
1.3.3體溫
術后24 h使用耳溫儀測量患者的體溫。
1.3.4進食量
術后24 h對患者的進食量進行評估,以進食量100 g為臨界點進行統計。
計數資料采用例表示,并進行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干預后,觀察組NRS評分<3分患者占比高于對照組,腫脹程度<Ⅱ度患者占比高于對照組,兩組患者鎮痛消腫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鎮痛消腫療效比較 例
口腔頜面外科手術后出現的腫脹疼痛不僅導致患者生理上不適感,也會通過影響患者的心理而產生睡眠、情感或精神等一系列的負性反應。疼痛作為一種主觀知覺體驗,是機體在刺激下,產生的生理病理變化。在疼痛發生過程中,兒茶酚胺、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等大量分泌,是內源性疼痛產生重要的原因[6]。有效的手術后鎮痛,不但減輕患者的痛苦,而且有利于疾病的康復。局部冰敷,具有緩解疼痛的優點,也能減少鎮痛藥物的使用。傳統冰袋冷敷需要患者或家屬用手扶固定冰袋,時間長了容易疲勞,且冰袋溫度低,有冷刺激感。為解決該問題,臨床嘗試了多種改良設計,如采用冰袋固定袋,改良冰敷方法等。大多數的改良設計需要材料制作冰袋,但是這類設計大多無法固定在頰部、下頜等部位,由于無法與上述部位緊密貼合,故口腔頜面外科手術后使用并不適宜。退熱貼的主要成分是親水性高分子凝膠,另含薄荷、冰片等,可以帶給患者舒適感,其表面溫度不低,故不會造成凍傷等不良反應;同時,可以降低局部皮膚溫度,通過收縮微血管降低通透性,減慢神經傳導速率,降低局部組織溫度和細胞代謝,減輕皮膚反應,有止痛、降溫及消腫等作用,使皮膚的發熱、紅腫癥狀得到緩解。退熱貼凝膠中所含的桉葉油、薄荷油、薰衣草油等還有活血化瘀、消炎止痛作用[7]。在使用過程中,撕開外包裝,根據患者切口大小適當裁剪后即可貼敷于手術部位對應外頜面,且價格合理,使用后不妨礙患者進食、活動,冷敷效果較理想。同時退熱貼可在使用4 h后更換,方便了患者及家屬。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NRS評分及腫脹程度低于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在口腔頜面外科手術后使用退熱貼的鎮痛消腫效果優于冰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