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獻忠,宋丙芳,高 燕,肖晶晶,王 微
(1.濟寧醫學院附屬醫院,山東 濟寧 272000;2.濟寧任城心理醫院,山東 濟寧 272000;3.濟寧醫學院,山東 濟寧 242000;4.濟寧市精神病防治院,山東 濟寧 272000)
中學時期是個體從幼稚走向成熟的過渡期,同時也是一段變化巨大、面臨多種危機的時期,40%的初中學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1]。有關調查結果,山東省中學生明顯異常心理癥狀的檢出率為19.9%[2],濟寧市在校學生心理問題檢出率為43.6%[3],因此,對中學生青少年心理健康狀況進行干預成為一項迫切問題,但是由于專業人員缺乏,探索廣泛、有效地改善中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方法,是現階段心理專業人員最重要的任務。
按照分層整群隨機抽樣的方法,從山東省濟寧市選擇八所初中的60個班和三所高中的38個班,共選擇學生5 052名,其中初中生3 026名、高中生2 026名。納入標準:所有在讀學生;研究對象及監護人均知情同意自愿參與研究。排除標準:有過精神及心理疾病史的學生。按照納入排除標準共回收有效問卷4 861份,其中初中生2 879名、高中生1 982名,有效率分別為95.14%和97.83%。有效問卷中初中男生1 526名,女生1 353名;高中男生896名,女生1 086名,兩組間性別、生源地和父母受教育程度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一般資料匯總表[n(%)]Table 1 Summary of the general information[n(%)]
采用王征宇翻譯的90項癥狀自評量表(symptom checklist-90,SCL-90)評估學生心理狀況。該量表共90個題目,分為軀體化、強迫癥狀、人際敏感、抑郁、焦慮、敵對、恐怖、偏執、精神病性和附加項目共10個因子。采用5級評分制,任一因子分≥2表示該項目為陽性,提示可能具有一定的心理問題。
心理測評軟件:北辰心理測驗系統。將測評量表做成電子文檔格式形式,并在量表前附加一份自制的基礎信息統計表,在學校微機室進行統一測試,然后將結果帶回醫院,輸入心理測評軟件進行分析。
從測評對象所在的學校隨機抽取六個初中班和六個高中班各分成三組,分別進行六次團體心理輔導、三次學生心理健康講座、兩次家長講座。干預結束后兩周對這12個班的學生用同樣方法進行測評和結果匯總。同時從測評對象所在的學校隨機選擇未進行干預的初中和高中各兩個班的學生用同樣方法進行測評和結果匯總。
團體心理輔導的主題包括人際關系溝通與壓力自我調整兩個方面,每月開展兩次,時間為每周一下午班會活動時間;心理健康講座主題包括心理健康自我評估、情緒管理、職業規劃等方面,每月開展一次,時間為周五下午放學后兩個小時,本校參加干預的學生全部參加;家長講座主要包括青春期心理特點與常見心理問題應對、良好親子關系建立等方面,分別在開學后兩周和期中考試后一周進行,時間為周日上午,由學校統一組織,分為初中和高中兩個專場,所有參加干預的學生家長集中參加。

初中生SCL-90各因子得分均高于高中生,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值介于4.176~8.595之間,P<0.05),見表2。除強迫狀態和敵對外,初中生的因子陽性率均高于高中生,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值介于20.872~168.317之間,P<0.05),見表3。

表2 初高中生SCL-90各因子均分比較Table 2 Comparison of the average scores of SCL-90 factors between junior and senior high

表3 初高中生SCL-90各因子陽性頻數比較[n(%)]Table 3 Comparison of the positive frequencies of SCL-90 factors between junior and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n(%)]
經過團體輔導干預,除強迫狀態外其余因子的陽性率均比干預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值介于3.900~10.965之間,P<0.05);經過心理講座干預,除強迫狀態外其余因子的陽性率均低于干預前(χ2值介于4.236~9.601之間,P<0.05);經過家長講座干預,干預前后所有因子的陽性率與干預前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與對照組相比,除軀體化和強迫狀態外,團體輔導和心理講座干預組的陽性率均低于對照組(χ2值介于4.013~12.449之間,P<0.05),而家長講座干預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團體輔導組與心理講座組干預后所有因子的陽性率降低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比較初中生不同心理干預形式對因子陽性率的改善情況Table 4 Comparison the improvement conditions of positive factor rates
經過團體輔導干預,除強迫狀態外其余因子的陽性率均比干預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值介于4.117~9.204之間,P<0.05);經過心理講座干預,除強迫狀態、抑郁外其余因子的陽性率均低于干預前(χ2值介于3.951~11.066之間,P<0.05);經過家長講座干預,干預前后所有因子的陽性率與干預前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與對照組相比,團體輔導干預組軀體化、抑郁、焦慮、偏執的陽性率均低于對照組(P<0.05),心理講座干預組軀體化、人際關系敏感、敵對和偏執的陽性率均低于對照組(P<0.05),而家長講座干預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團體輔導組與心理講座組干預后所有因子的陽性率降低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比較高中生不同心理干預形式對因子陽性率的改善情況Table 5 Comparison the improvement conditions of positive factor rates
對中學生心理健康的評估常用的量表有SCL-90和中國中學生心理健康量表(middle school students mental health scale,MSSMHS),按原設計者的初衷,SCL-90量表是用于精神科或非精神科的成年門診病人,作為一種快速了解病人主觀感覺癥狀的工具協助臨床工作。樊玉賢等2002年的研究也認為,SCL-90的內容、結構、判別能力各方面均達到心理測量要求,適合在中學生中使用。通過綜合考慮,最終選用SCL-90作為此次心理測評的量表。
通過比較,本研究發現初中生的SCL-90各因子均分均高于高中生,且有顯著差異,其原因可能是初中生處于青春期的早中期,心身發育嚴重不平衡;高中生基本都處于青春期末期,心智相對成熟,自我調節能力增強,雖然學習上有更大的壓力,但出現心理問題的比例反而下降。然而據門診觀察,高中生就診的人數明顯多于初中生,與該結果不同,考慮原因可能為初中階段家長和老師認為學生出現的心理問題多是逆反,在學習影響不大的情況下基本不過多干預,常常在高中成績受影響后才到醫院就診。
根據門診上學生群體常見的癥狀表現,本研究又對所有因子進行了統計分析,發現除強迫狀態和敵對外,初中生的因子陽性率均高于高中生,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可能是青春期早期,各種激素調節還不穩定,造成初中生對自我情緒的控制能力較差,常出現煩躁不安、易發脾氣等與焦慮、抑郁和軀體化癥狀相關的表現。因此初中階段家長和老師對學生出現情緒方面的問題,要及時關注,并加以干預,防止演變成為真正的焦慮和軀體化障礙。
國內外已進行了一些干預中學生心理方面的研究,Sakuma等[4]采用自我發現訓練營方式對網絡游戲障礙青少年進行干預,發現團體性干預能夠提高青少年的自我效能感。繆海燕等[5]采用心理健康教育課、團體心理輔導和個別專業心理咨詢的方法對學生進行綜合心理干預,干預后SCL-90總均分及各因子分均顯著下降。另有研究發現,不良同伴交往會塑造和影響個體的態度、價值觀、規范信念等[6],對患有情緒障礙的青少年實施心理干預措施,可以有效改善青少年的心理狀態[7-8]。Rueger等[9]則在初中生中驗證了親子依戀的作用,即使孩子逐漸進入強調自我、強調獨立的青春期,親子依戀的作用依然重要。本研究根據已有的科研結果和臨床經驗,選擇對學生進行心理干預的同時,也對家長進行心理健康教育,采用的方式包括學生團體心理輔導、學生心理健康講座和家長講座。對學生開展的心理干預主要是改善人際溝通能力和提升自我心理資本;家長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讓家長了解青春期心理特點及促進親子關系和諧。
除強迫狀態外,進行團體輔導及心理講座的初高中生因子陽性率均低于干預前,但是家長講座組與干預前相比無顯著性差異,提示家庭教育方式的改變對中學生心理問題的改善效果不顯著。該結果與以往研究略有出入,如馬罕[10]認為父母的教養方式對高中生的心理發展影響很大;國外有研究表明,父母正確的教養方式有利于青少年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行為模式,反之則可能形成不良人格特質[11]。筆者考慮可能是進入青春期后朋友關系比親子關系對學生的影響更大,而家庭教育方式短時間內出現大的改變也較為困難,同時中學生與父母相處時間短、溝通不暢等也是原因之一。另外,本研究對家長的心理健康教育次數較少,可能無法真正改變父母與孩子的關系,有待后續研究進一步探索。由于研究中發現團體心理輔導和學生心理健康講座對中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改善效果之間無顯著差異,因此在工作中可以根據現實情況靈活選用。
總之,中學生心理問題,尤其是初中生的心理問題,需要重視并加以解決。在專業人員短缺的情況下,多進行以人際關系為主題的團體心理輔導和學生心理健康講座能有效改善中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本研究由于實施干預的專業人員較少,干預組樣本量較少,可能會對結果產生一定的影響,有待后續研究進一步深入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