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鵬祖,張利亮,張海盛,張成奎
(青海紅十字醫院麻醉科,青海 西寧 810000)
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腹腔鏡技術日益完善,腹腔鏡疝修補術已逐漸替代傳統開放式手術[1]。腹腔鏡疝修補術不僅要求鎮痛完善,且對肌肉松弛效果有一定要求,合理使用肌松藥可為腹腔鏡手術提供良好視野,有利于手術順利進行[2]。氯胺酮是臨床常見麻醉劑,起效快、作用時間短、鎮痛效果確切,但其易引起交感神經及心血管興奮,可導致患者心率加快、血壓上升,對手術操作存在負面影響[3]。由于小兒生理、心理尚未發育成熟,術前焦慮、術后躁動易對患兒生理及心理產生不良影響[4]。本文旨在探究艾司氯胺酮復合丙泊酚靜脈麻醉對小兒腹腔鏡疝修補術的應用效果,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于青海紅十字醫院收治的92例行小兒腹腔鏡疝修補術患兒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符合相應手術指征者;②美國麻醉師協會(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評分[5]為Ⅰ~Ⅱ級者;③年齡<6歲者;④監護人充分知情同意者。排除標準:①合并心、肝、腎等臟器病變者;②存在麻醉禁忌證者;③合并呼吸系統感染者;④研究所用藥物過敏者;⑤合并精神障礙者。使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n=46)和觀察組(n=46),兩組患兒一般臨床資料比較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臨床資料比較Table 1 Comparison of the clinical data
兩組患兒術前均禁食6h,禁水4h。患兒進入手術時開放靜脈,進行面罩吸氧。兩組患兒均在進行手術前30min肌內注射阿托品,注射劑量為0.02mg/kg。
對照組患兒進入手術室前肌內注射鹽酸氯胺酮注射液(國藥準字H32022820),注射劑量為5mg/kg。在手術過程中,根據患兒應激反應酌情追加氯胺酮,劑量為每次1.0~2.0mg/kg。觀察組患兒在進入手術室前肌內注射艾司氯胺酮(國藥準字H20193336),劑量為0.5mg/kg。在手術開始前2min靜脈注射丙泊酚(國藥準字J20171055),劑量為1mg/kg,注射結束后,持續靜脈微泵輸注艾司氯胺酮及丙泊酚。其中艾司氯胺酮輸注速率為0.5mg·kg-1·d-1,丙泊酚速率為2~4mg·kg-1·d-1。手術過程中持續監控患兒生命體征,在術畢前5min停藥。當患兒恢復自主呼吸、生命體征穩定后拔出氣管導管,送至麻醉監測治療室(post anesthesia care unit,PACU)密切觀察后轉入普通病房。
兩組患兒由同一調查員對患兒使用改良耶魯圍術期焦慮量表(modified Yale Preoperative Anxiety Scale,mYPAS)對術前焦慮進行評估[6],評估時點為患兒進入手術室前、麻醉誘導前。mYPAS適用于1歲以上兒童,共5大類,27個條目,總分為21~100分,患兒得分越高,表示患兒術前焦慮越嚴重。
根據患兒行為表現,使用麻醉蘇醒期躁動量表(Pediatric Anesthesia Emergence Delirium,PAED)對小兒術后躁動情況進行評分[7]。評分標準為①1分:患兒安靜、合作,無躁動;②2分:患兒焦慮、激動,但可配合;③3分:患兒躁動、四肢掙扎、哭鬧;④4分:患兒嚴重躁動,定向力障礙、不合作。躁動發生率=(得3分+得4分)例數/總例數×100%。
比較兩組患兒進入手術室前、麻醉誘導前焦慮水平,比較兩組患兒麻醉恢復情況、術后躁動及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兩組患兒麻醉誘導前mYPAS得分均較入手術室前降低(t值分別為7.724、7.697,P<0.05),但兩組患兒麻醉誘導前mYPAS得分差異不顯著(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兒焦慮水平比較分)Table 2 Comparison of the anxiety levels between the two
觀察組患兒自主呼吸時間、拔管時間、指令性睜眼時間、PACU停留時間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值分別為6.828、7.073、10.075、3.299,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兒麻醉恢復情況比較Table 3 Comparison of the anesthesia recovery status between the two
觀察組患兒總體術后躁動情況得分及術后躁動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Z/χ2值分別為7.802、3.903,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兒術后躁動比較[n(%)]Table 4 Comparison of the postoperative agita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n(%)]
兩組患兒嘔吐、喉痙攣、呼吸抑制、體溫異常、蘇醒延遲發生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Fisher>0.05),見表5。

表5 兩組患兒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n(%)]Table 5 Comparison of the occurr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n(%)]
小兒腹腔鏡疝修補術是臨床常見的兒科手術,在患兒手術過程中常采取氣管插管全身麻醉,但較易發生蘇醒期躁動[8]。全身靜脈麻醉的優勢在于避免因吸入麻醉造成的蘇醒期躁動,且靜脈麻醉可使患兒在睡眠中接受手術,有效減輕患兒疼痛及恐懼心理[9]。有研究認為,預期行手術的患兒在圍麻醉期產生焦慮的不良后果包括患兒麻醉蘇醒后的行為紊亂、躁動及不良心理影響等[10]。引起患兒術前焦慮的因素較多,臨床緩解患兒術前焦慮的方法包括術前心理干預、非藥物措施及術前給藥。另外,小兒與成年人相比臟器發育不完全,對麻醉要求更高[11]。因此,本研究探究艾司氯胺酮復合丙泊酚靜脈麻醉對小兒腹腔鏡疝修補術的應用效果。
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患兒麻醉誘導前mYPAS得分均較入手術室前降低,但兩組患兒麻醉誘導前mYPAS得分差異不顯著,說明艾司氯胺酮復合丙泊酚靜脈麻醉與單純氯胺酮靜脈麻醉相比,對小兒腹腔鏡疝修補術患兒中術前焦慮影響不大,其原因可能與兩者在術前給藥方式相同有關。
從兩組患兒麻醉恢復情況來看,觀察組患兒自主呼吸時間、拔管時間、指令性睜眼時間、PACU停留時間更短,說明艾司氯胺酮復合丙泊酚靜脈麻醉對小兒腹腔鏡疝修補術患兒而言更有利于患兒蘇醒。分析原因可能與下列因素相關:①單用氯胺酮進行靜脈麻醉時,在術中根據患兒情況補充使用氯胺酮,到患兒手術結束時患兒氯胺酮總用量較大,會使患兒蘇醒時間延長[12];②丙泊酚是一種短效靜脈麻醉藥物,其代謝產物無活性,連續輸注在人體內無積蓄,蘇醒較為迅速,但丙泊酚不具備鎮痛作用,艾司氯胺酮與丙泊酚聯用可進行優勢互補,既增加麻醉效果,又可減少患兒用藥量,有利于患兒術后蘇醒時間縮短;③艾司氯胺酮與氯胺酮相比效價更高,使用時用量更低,有利于降低患兒用藥量[13]。此前Bunt等[14]學者研究認為,使用艾司氯胺酮對兒童進行靜脈鎮靜效果顯著,與本研究結果一致。
從患兒躁動角度來看,兩組患兒總體術后躁動情況差異顯著,且觀察組患兒術后躁動發生率低于對照組,說明艾司氯胺酮復合丙泊酚靜脈麻醉有利于減少小兒腹腔鏡疝修補術患兒術后躁動。原因可能為艾司氯胺酮復合丙泊酚靜脈麻醉可有效減輕或逆轉藥物各自的心血管系統不良反應,進而維持患兒循環穩定,有利于麻醉效果提升。兩組患兒術后不良反應發生差異不顯著,說明艾司氯胺酮復合丙泊酚靜脈麻醉不會導致小兒腹腔鏡疝修補術患兒術后不良反應增加,安全性較好。分析原因可能在于丙泊酚具備抑制呼吸系統、降低使用者血壓的作用,但氯胺酮具備提升血壓及心率的作用,二者聯合使用有助于減輕丙泊酚、氯胺酮的不良影響。
綜上所述,艾司氯胺酮復合丙泊酚靜脈麻醉對小兒腹腔鏡疝修補術患兒術前焦慮影響不顯著,但有利于患兒術后蘇醒,且能顯著減輕患兒術后躁動,安全性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