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曉
(濟寧市消防救援支隊,山東 濟寧 277600)
近年來,古建筑火災頻發,給文化遺產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1953 年7 月,四川峨眉山接待大廳的火坑因高溫引起火災。2 000 多平方米的古建筑被燒毀,殿內文物全部被毀;1959 年9 月,陜西省西安市大成殿國寶單位遭雷擊起火,館內文物263 件被燒毀;2014 年1 月,貴州省鎮遠縣報京鄉報京侗寨發生火災,燒毀房屋148 棟975 間;2015 年1 月,云南大理巍山古城樓起火,距今600 余年歷史的雄偉鼓樓拱辰樓損毀殆盡;2016 年8 月,國寶單位遼寧省鼓樓因雷擊發生火災,鼓樓一層木結構部分燒毀,二樓木結構燒毀。2019 年4 月15 日,法國巴黎圣母院發生火災。 塔尖倒塌,建筑物嚴重受損。古建筑防火、滅火再度成為焦點。據有關統計,僅2009~2019 年11 年間,我國文物古建筑就發生火災1443 起。古建筑是中國傳統文化的象征和標志,是歷史文化的積淀和遺產。一旦發生火災,幾千年的文化積淀將毀于一旦。基于古建筑消防難點,文章提出了古建筑的防火措施和滅火對策。
我國古建筑主要存在于寺院、廟宇、宮殿、樓閣、古塔、宅院等,此類古建筑主要采用磚木、土木、磚混等結構建造。其支撐結構與內外裝飾采用用了大量木材,木構件具有很大的表面積,并集中于屋頂,可燃構件多。木質材料經過幾百上千年的日曬風吹雨淋,會產生腐蝕、干燥、疏松,據相關機構檢測,古代建筑木質材料的含水量為12%~18%,相當于一種全干材。古建筑多以柏木、松木、杉木等木材為主要建筑材料,這些材料雖然優質,但油脂含量較高,同時為了防止古代建筑腐蝕,在其表層通常涂上大量的油漆涂料。一旦發生火災,火勢蔓延迅速,容易形成重大火災。
從火災負荷角度來看,古代建筑相比現代建筑,其火災負荷量比現代建筑要大幾十倍。我國為了防止建筑著火,《多高層木結構建筑技術標準》對現代建筑的火災負荷量進行了規定,要求我國每平方米建筑,木材的用量不能高于0.03 m3。然而我國古代建筑如廟宇、宮殿等,大多采用木質材料制造而成,每平方米建筑木材的用量平均為1 m3。因此我國古建筑的火災負荷量是現代建筑的30 多倍。同時,一些古建筑(寺廟、道觀等)中存在大量的木窗、木門、織錦帷幔等可燃易燃材料,增加了建筑自身荷載。而這也是古建筑一旦著火,火勢兇猛,不易撲滅的主要原因之一。
古建筑群主要以“間”為單位構成單座建筑,再根據不同的需求將單座建筑組成“庭院”,再以多個庭院組成一個建筑群,這種部局模式主要呈現建筑密度大、防火間距小,相互毗連、交織,外觀封閉,墻高院深的特點。如曲阜孔廟占地面積21.8 hm2,南北長0.7 km,全廟延中軸線共有五殿、一祠、一閣、一壇、兩堂、十七碑亭、五十三門坊,共有殿廡466 間。古建筑群中的殿廡相互毗鄰,最窄處有的甚至不足1 m,為了營造花徑曲折、樓宇交錯的美感,古建筑在建造之初很少設置防火墻,又不能設置防火卷簾等現代防火設施,一旦發生火災,容易形成火燒連營的局面之勢。如香格里拉獨克宗古城火災,過火面積約1 km2,整個古城的2/3 都被燒毀。
目前,大部分古建筑用作宗教寺廟、旅游景點,并與各地的自然風光相結合,變成第三產業的中流砥柱,吸引大量國內外游客觀賞、游玩,加之游客素質參差不齊,消防意識不強,為古建筑保護埋下隱患。在法定節假日期間,人員密度大,加之占用消防通道,如發生火災,極易造成擁堵(例如:在走廊里,移動速度與他的人員密度有關。當密度增加,行走速度降低,當密度達到5 人/m2時流動速度將接近零)以及大量煙氣將影響人員的疏散視線,對古建筑火災發生后的消防應急疏散也帶來巨大挑戰。
(1)地理位置因素。以寺廟、宗祠為代表的古建筑,建筑選址多在僻靜的山區,遠離城市中心,雖然已安置消防水缸、簡易滅火工具等消防設施,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已無法滿足當前要求。一旦發生火災,存在缺乏水源、消防車輛無法到達等問題,導致消防滅火救援工作不能迅速、有效地進行處置,以至延誤滅火的最佳時機。
(2)管理不力因素。很多文物古建筑如今已經成為旅游熱門景點,改變了原有屬性,一些地方在古建筑的開發利用中,為了充分發揮旅游資源優勢,片面追求經濟,忽視安全,忽視消防安全管理,電氣線路私拉亂接、占用消防通道等人為因素,很大程度增加了火災隱患。
(3)建筑結構因素。古建筑的木材,由于長期的干燥和自然的侵蝕,內部會出現許多不同大小的裂縫,內部相當疏松。一旦發生火災,火焰就會從裂縫和建筑縫隙向外蔓延。同時古建筑的屋頂寬大堅實,發生火災后,導致大量煙霧和熱量在建筑內積聚,為火災迅速蔓延創造了條件。
根據《消防法》第十六條關于“機關、團體、企業、事業等單位應履行消防安全職責”的相關法規。古建筑單位應認真落實消防安全的主體責任,制定古建筑的消防安全制度,消防安全操作規程,配置消防設施、器材,組織防火檢查、巡查,及時消除火災隱患。建立微型消防站,組建志愿消防隊,對志愿消防員進行專項培訓,組織有針對性的消防演練,使他們掌握一定的防火滅火技能,具備撲救火災的能力。
在不破壞古建筑原有風格,不影響觀瞻效果的前提下,通過火災自動報警系統、自動滅火系統、視頻監控系統等技術手段,可以隨時觀察古建筑的消防安全情況,及時發現火災。做到滅早滅小,是保護古建筑最高效的手段。同時可以將智慧消防系統納入古建筑火情預防,通過云端網絡+智能LOT 硬軟件協同預防火災,并提供科學高效的解決措施。
結合古建筑地理位置因素,對于消防車無法到達的缺水的地區,可依托水庫建立消防碼頭、取水點,同時可增設消防給水管道或消防水池,增設室外、室內消火栓,并配備足夠數量的水槍、水帶手抬機動泵等滅火器材,確保水源充足。為了及時有效滅火,還應該在古建筑旁配備便攜的滅火器,安裝自動滅火系統和自動報警系統,有條件的古建筑應視情開辟消防通道,便于消防救援隊伍及時到達火場,為及時撲滅火災創造條件。
通過查閱古建筑著火焚毀的相關史料,雷擊著火是古建筑著火的一大因素。如北魏永熙三年(公元534 年),永寧寺塔遭雷火命中,大火三月不滅。可以看出古建筑安裝避雷線,避雷針等避雷設施的必要性。應安裝在比較容易受到雷擊等最不利點部分。重要古建筑加裝兩根以上的引下線,引線間距離小于等于18 m。二級防雷古建筑的每根引下線應控制沖擊接地電阻在10 Ω 以下。三類防雷古建筑應該保證小于30 Ω 的沖擊電阻。確保它的安全性,在每年雷雨交加的季節進行維修。
(1)提高建筑耐火等級。在木質材料上刷防火涂料或防火油漆,用阻燃劑對易燃飾品進行阻燃處理,對于大規模的建筑可適當設置顏色、外觀與整體風格相似的防火墻或防火門進行防火分隔,并清除建筑周邊無關可燃物,與周圍其他建筑之間設置防火墻或水幕裝置,形成防火隔離帶,避免周邊發生火災時殃及文物古建筑。同時在古建筑內應避免使用可燃飾物,對古建筑內使用的幔帳、幡幢、傘蓋等可燃構件和可燃飾物,在不影響文物原貌的前提下,采用防火涂料作阻燃處理。
(2)控制火災危險源。嚴格控制使用明火,民宅建筑、經營場所內需設置廚房的,要與其他部位采取防火分隔措施,確需使用火盆火爐取暖的,要設置防火罩,遠離桌椅、床鋪等可燃物,并做到“人離火滅”。古建筑內部的配電線路凡是敷設在有可燃物的頂棚內的,必須采取穿金屬管、封閉式金屬線槽等防火保護措施;開關、插座和照明燈具凡是靠近帳幔、經幡、頂棚等可燃易燃物的,必須采用瓷管、礦棉等不燃材料做隔熱、散熱等防火保護處理。
在撲救古建筑火災中,除迅速疏散被困人員、防止火勢蔓延外,重點是保護歷史文物。因此,在滅火指揮中要運用“滅疏結合,重點保護”的戰術,堅持“科學施救”的原則,最大限度保護火災現場未過火的文物和局部過火仍可保護的文物,同時要減少火災現場的水漬損失,以防對文物造成二次破壞。對于可疏散文物,為避免受損,應及時疏散,對難以疏散的文物應進行就地保護。
在撲救古建筑火災中,要在做好滅火、人員疏散工作的同時,要考慮組織文物疏散。由于古建筑內存放著大量珍貴文物、經書等,為盡量減少火災造成的損失,指揮員將同時滅火,在古建筑單位技術指導下,對于因火災威脅可能造成損失、易于疏散至安全場所的文物,要及時組織人員快速疏散,避免疏散方式不當造成文物損壞。撤離的文物應存放在指定地點,并有專人看管,以防丟失和損壞。
以寺廟為例,我國寺廟有許多固定的雕塑、佛像、壁畫等大型珍貴文物,一旦發生火災,此類文物不可能及時疏散,對古建筑中難以疏散轉移的文物應采取重點保護措施。為避免或減少此類文物在火災撲救過程中,受到火勢威脅或水漬損失,應采取相應的保護措施。不可燃或不透水的防火毯或帆布可用于覆蓋受火災威脅的文物,使其不會被火或水損壞,或使用塑料布將其包裹,避免水漬侵害。
古建筑中往往陳列歷史久遠的文物,為減少損失,可優先配備細水霧小型消防車、脈沖水槍等裝備,在滅火初期及控制火勢蔓延過程中,優先采用此類裝備。在NFPA750 中細水霧的定義是:在最小設計工作壓力下,在距離噴嘴1 m 的平面上,在細水霧最厚處測得的水粒子直徑Dv0.99 不大于1 000 μ。利用細水霧的這一特性滅火主要有以下作用。
(1)冷卻。小水滴受熱后易氣化,在氣液相變化過程中從燃燒物表面或火區吸收大量熱量。材料表面溫度迅速下降后,熱分解中斷,燃燒立即停止。表1 列出了液滴直徑、每升水的表面積、汽化時間和自由落體速度之間的關系。由表1 可知,液滴直徑越小,表面積越大,汽化所需時間越短,吸熱效率越高。

表1 霧滴直徑、表面積、氣化時間和自由下落速度的關系
(2)窒息。霧氣受熱后蒸發形成1 680 倍體積的水蒸氣,最大限度地排斥火場中的空氣,降低燃燒物周圍的氧含量,抑制或中斷燃燒。道爾頓定律指出混合氣體的總壓力等于組成氣體的分壓之和。隨著水的快速汽化,水蒸氣的分壓迅速增加。 根據計算,對于30 m3的空間,5 L 水完全汽化形成的水蒸氣分壓可達0.027 8 MPa,相應的氧氣壓力會降低到0.014 8 MPa,即氧氣含量會降低達到15.05%,產生隔氧窒息作用,達到滅火目的。
(3)阻隔輻射熱。細水霧汽化形成的水蒸氣迅速包裹著燃燒的物質、火焰和羽狀物,其快速蒸發可吸收大量的熱量(汽化潛熱2258 KJ/KG),對火焰的輻射熱有很強的降溫、隔熱作用,能有效抑制輻射熱點燃周圍其他物體,達到阻止火焰蔓延的效果,有利于消防救援與人員疏散。
(4)減少水漬。從保護古建筑的細水霧的失水情況來看,細水霧滅火的耗水量很小,霧氣噴灑后會迅速蒸發形成水蒸氣。同比使用消防19 mm 直流水槍,水流量6.8 L/S,破壞力強等特點,細水霧滅火具有水漬損失小、破壞力小,操作簡單,同時又相對緩解消防通道不暢、消防水源缺乏等問題。
文物古建筑是不可再生的文化遺產,是歷史文明的見證,作為新時代消防救援隊伍指戰員要本著對歷史負責、對人民負責、對后代負責的精神,采用更完備的管理方法、更先進的技術手段、更科學的滅火戰術,做好消防安全工作,為文物古建筑建起一道更堅固的“防火墻”,讓這些美麗古老的瑰寶煥發出更奪目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