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符丁太
汪曾祺曾說:“如果你來訪我,我不在,請和我門外的花坐一會兒,它們很溫暖,我注視它們很多很多日子了。”
上課的日子節奏一直都很快,備課、教學、作業、教研等教育工作每天都應接不暇。很難有閑暇的時間去閱讀教材之外的“閑書”。假期,學校要求師生共讀一本書,借著這個機會我翻開了汪曾祺老先生的《人間草木》,去感受那世間萬物皆有情,難得最是心從容的意境。
薔薇、秋花、冬樹……無一不是隱秘在不為人所注意的小角落里。正是這樣細小的生命,點綴著我們這樣美麗的世界。經歷過風風雨雨的作家,總能擁有一雙發現這些細小美好的眼睛。在汪老先生的字里行間,我們舉頭望天,看到了鳥的奮力翱翔,閃爍它生命的光輝;我們穿過樹下,看到了樹葉燃燒著自己的身軀,延續了樹的生命;我們俯身低頭,看到了螞蟻正舉著重其千倍的食物一次又一次地進行著原始勞動,只為挨過下一個嚴冬。走過漫長歲月,看過天地之大,仍會想著與一草一木去分享。草木牽涉至食趣,食趣牽涉至時代。于汪老先生的字里行間,我又看到了蕓蕓眾生的生活與疾苦。他憐憫的不僅僅是草木,更是那個時代疾苦的眾生。誠然,每一個時代都有著時代悲苦的縮影,于我而言,不僅僅是要關注學生,更是要教給學生無論在腹中儲備了多少的學識,無論有多么功成名就,都要有一顆悲憫之心的道理。如汪曾祺這般,如杜甫那般。
與陶淵明的“采菊東籬”“世外桃源”不同,和張岱的“霧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不一。汪老先生筆下恬淡的美好是那世間萬物,平中顯奇,淡中有味,既有濃郁的人文關懷,又彌漫著獨特的氣質。短短一篇《螃蟹》,揭露了“兇惡和滑稽往往相似”的真理;一篇《刀螂》,呼吁孩子們從電玩中解脫出來,回歸自然的懷抱。自然所給的,如遛鳥逗蟲,在當下充滿互聯網的世界里,正是我們缺失的。擁有了屏幕的光,我們就缺失了天際上露出的陽光,而大自然所賦予的一切,都是有意思的。放下手機,如《人間草木》中的那般,去感受自然草木的芳香,去烹煮美味的菜肴。慵懶的午后,泡上一杯茶,捧起一本書,去享受那世間許多有意思的事,這何嘗又不是忙碌生活中的恬淡。
讀汪老先生的作品,感受到更多的是田園生活,是詩意盎然,但細細品來并結合先生過往的作品看,無不透露著一種積極樂觀,熱愛生活的心態。品人間五味,看美麗風景,擔生活責任,面對現實而又接受現實,不怨天,不屈服,在逆境中尋找快樂,知足常樂,自得其樂。這便是汪曾祺老先生的心態,也是值得我們去學習的心態。在教學中,形形色色的問題總能讓我們情緒波動,會讓我們覺得工作的壓力是巨大的。若能如汪老先生那般,若是我們能知足常樂,自得其樂,便可以在教育中更輕松一些,更有幸福感一些吧。
“四周山色臨窗透,一夜溪聲入夢清。”汪曾祺就像一個拿著大口袋的尋寶人,來到一個大寶庫,只能帶走其中一二藏在自己的字里行間。都說閱讀是最好的避難所。每每因為工作、生活感到身心疲憊時,在汪老先生平和但不失道理的話語中總能找到力量,重新點燃對生活的熱愛。我想,文字的意義大概盡在于此吧。果蔬的可口,花草的飄香,四季的輪轉,友誼的真摯,心態的從容,這些大自然所賦予的本性,能讓我們在柴米油鹽之外的生活中,揉捻出細碎微光里的閑適與愜然。
一定要愛著點什么,恰似草木對光陰的鐘情。街邊小草、枝頭小鳥、錦繡山河,關注一草一木,順著自然所給的本性去生活,我們便能更好、更詩意地棲息在這個世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