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衛華
課文解讀是指在課堂教學中“師生通過對課文的解讀,極力發現漢語組合的規則及詞語產生不同意義的組合密碼,進而掌握漢語言的組合規律,在語言的理解分析中提升學生的思維,在語言學習中產生熱愛漢語言的感情。”[1]它與一般的文本解讀相比,具有特殊的即時性(主要在課堂)、主體性(主要是學生)、目的性(聚焦于課文)。學生通過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梳理與探究等活動,積累言語經驗,掌握語言的運用法則與規律,逐步提高語感能力,促進語文閱讀習慣和方法的形成以及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綜合發展。
語感是對語言文字敏銳的感覺,是對語言隱含意義的一種深刻的直覺、頓悟和心理體驗。“語感是個體的人與言語世界的直接聯系。它表現為對言語作品的內在反應能力,即聽和看(讀)的能力;也表現為因表達個人情意的需要或適應社會交際的需要而在感覺層面直接生成言語作品的能力,即說和寫的能力。”[2]5語感能力大致可分為兩種:第一種是對言語對象在語文知識方面正誤的判斷能力,比如語音、語氣、語義、語法等;第二種是對言語對象在內容上真偽是非與形式上優劣的判斷能力,比如領悟語意、辨別語體、品味語言中蘊含的情感等。課文解讀中的語感積累應專注于學生視角,立足于教材的語言現象,致力于師生合作的課堂活動,在解讀中積累文化知識和語言知識,闡釋和評價課文的語言事實,豐富心靈世界,獲得人生意義,進而形成更強的語言能力。
王尚文《語感論》里把語感的特征歸納為四種:一是感性與理性的統一。也就是人對語言既有直觀感知又有理性思考,語感是長期學習和訓練形成的對語言的直覺性,這種直覺性是思維和理性長期伴隨的結晶,是充滿直觀感性色彩的理性的瞬間反應。二是個人性和社會性的統一。語感既有鮮明的個人色彩,也有廣泛的社會共性,語感的個人性必有社會性融于其中。三是科學性和人文性的統一。語感既要符合語言的法則和基本規律,又對人的心靈和精神起到滲透作用,是語言法則和規律對人的思想精神的滲透,又是人的思想精神對語言法則和規律的發現。四是繼承性與創造性的統一。語感一邊繼承傳統,一邊又總是在創造性的理解和運用,在創造中繼承,在繼承中創造。
語文學科核心素養是“學生在積極的語言實踐活動中積累與構建起來,并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表現出來的語言能力及其品質;是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獲得的語言知識與語言能力,思維方法與思維品質,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綜合體現。”[3]4語感“在剎那間不假思索的反應,卻積淀了長期的比較、揣摩、學習、訓練的成果。語感之所以有別于一般的感性認識,就因為它是在長期的潛移默化中積淀了高級的社會生活和文化教養的內容和性質而形成的。”[2]37
課文閱讀中的語感積累無處不在,一切積極的語文實踐活動都可以積累語感。學生通過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梳理與探究等活動,積累言語經驗,掌握語言的運用法則與規律,逐步提高語感能力,促進語文閱讀習慣和方法的形成,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綜合發展。王尚文教授將語感分為輸入型語感和輸出型語感。語感輸入主要是耳朵的聽和眼睛的看,語感輸出主要是口頭表達交流和書面表達交流。語感是在課文閱讀的聽、讀、說、寫過程中長期積累起來的,這是一個良性循環的過程,長期在科學、人文、準確、優美的語言環境中聽和讀,自然能說出更生動準確的話,寫出更生動準確的文章。
輸入型語感積累體現在聽和讀的過程中,師生用心體會作品語言的音韻、聲律、節奏以及它們在表情達意上的具體作用,通過反復訓練,學生對語言形成敏銳的感悟能力。“即使是聽別人讀一門我們根本聽不懂的外國語言,我們聽到的也不是單純的聲音,而是在聽到誦讀者充滿意義的語調的同時,把我們自己的發音習慣加給這門外語。”[4]176《致云雀》每個譯本都盡量追求不破壞詩歌原文的韻律美。以第一節為例,反復地聽、讀原文和比較譯文之后,學生逐步感知原文韻腳[t]為清輔音,發音、語氣輕柔多情,似乎恐怕驚動了這來自天堂的精靈,感受到輕快喜悅充滿抒情色彩的節奏和音律。課文江楓譯本保留了原文一韻到底的特點,韻腳“靈”“禽”“近”“音”“心”,聲調以平聲、上聲為主,語氣溫柔舒緩,適于表現云雀靈動清新的形象和作者滿懷深情的贊頌。
不同于初級階段的語感積累,高中階段的語感積累要選擇典型文本,創設真實語言活動的情境,通過傾聽、誦讀、沉浸、闡釋等復雜的語言實踐活動,激勵學生探究的興趣,培養高階思維、審美表達,促進語感積累。以《致云雀》第五節為例,中英文對照,反復聽、讀,感知原文隔行押韻、錯落有致的特點,雙元音[?u][i?]韻腳,相較于首節的清輔音[t],讀音開放洪亮,大氣奔放,適于表現云雀“歡樂的強音”的“利箭”般的穿透力。江楓譯本也注意到這個特點,隔行押韻,押韻字“箭”“間”、“后”“宙”多為入聲字,發音與語義相配合,洪亮有穿透力,云雀形象動態發展,詩歌的韻律、形象、意義融于一體。
輸出型語感積累主要體現在課堂的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梳理與探究等活動中,實際上就是學生的說和寫的過程。在真實的語言情境中把自己的直觀感受通過口頭說出來,再通過書面形式加以錘煉。高中階段要以語感提升為重點,學生通過語篇的閱讀、思考、探究和表達,培養對語義的分析、理解、鑒別等能力,進而達成自由的表達與創造能力。教師選擇典型的語篇或語言點引導學生深入解讀,把看似簡單的語言編碼破解出來,并準確表達出其中的奧秘,語感得以逐步提升。如《百合花》開篇,為何以一個短句“1946年的中秋”獨立成段?這個短句分兩個音組:“1946年”和“中秋”。“1946年”是戰爭年代,暗示戰爭殘酷、通訊員犧牲等內容;“中秋”則是團圓佳節,提示下文“故鄉過節的情景”,呼應“趕集的錯覺”。這個短句暗含短暫而美好的寓意,隱喻戰士短暫而美麗的一生;對全文內容和主旨起到統領作用,突出即使在殘酷的戰爭中人性的美好也不能抹殺,對幸福的守望也不會消失。
教師要鼓勵學生個性化地感悟和表達,鼓勵部分語感特別敏銳的學生得出細膩而深刻的感悟和結論,起到語感積累的示范和引領作用。這一過程是學生與他人的互動與探索,有利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看問題,增強了對閱讀和生活中復雜事物的敏銳感知。同時,在這種互動的解讀過程中,鍛煉了學生在班級和更為廣闊的、復雜的社會群體中思考及參與的能力。面對他人、傾聽他人,對分歧、質疑、觀點和判斷保持開放的對話心態,不斷在互動中反觀自省,這對提升學生的語感能力、語言運用能力、批判能力、思辨能力、理解社會差異能力,促進人文素養提高與個人發展,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語感積累是一個綜合性的過程,聽、讀、說、寫等活動不能割裂。通過長期的訓練積累,不斷地拓寬加深,學生才能直觀敏銳感知課文語言中的關鍵信息或聲音形象和景物、人物形象,并能準確說出或者寫出這些信息或形象的閱讀價值和審美價值,進而提升自己的語感能力和思想境界。
以《沁園春·長沙》為例,學生通過聽讀、跟讀、誦讀,感知押韻字韻母“ou”或“iu”音調悠長、韻律昂揚向上、語氣從容不迫等特點,課堂積極表達交流上、下片領字“看”和“恰”所領取的內容之間緊密的語義聯系:這兩個入聲字有很強的爆發力,能準確表現欣賞祖國大好河山的激動不已以及感受自己責任擔當的時不我待。它們之間有因果聯系:“看”到眼前大好江山,面對誰主沉浮的時代追問,自然想到我輩風華正茂,“恰”逢其時;有由物到人象征聯系:雄鷹展翅、錦鱗游泳,充滿昂揚向上的生命活力,象征青年意氣風發、奔放有力的戰斗豪情;有由景到情呼應聯系:面對祖國山河,青年們既贊嘆其壯美,又悲憤其沉淪,發表文章,抨擊黑暗,宣揚真理,鄙視當時的反動軍閥。
聽、讀、說等任務為語感的輸出“寫”做好了準備,一些語感積累比較好的學生可以嘗試填寫《沁園春》,他們已經從課文解讀的過程中積累了填詞需要的一些基本語感:用韻上以昂揚的聲調為主,適于表現自由開闊的抱負情懷;風格上表達豪情壯志,語氣莊重大氣;內容上貼合時代言志與議論,表達一代青年的氣質;方法上情景交融,由景到人,建立起合理的邏輯聯系,并選定恰當的“領字”引領上、下片兩個主體部分。有學生以建黨100周年為情境,填出了《沁園春·愛我中華》這樣的原創作品,落實了“學寫詩歌”的單元教學任務:
百年華誕,流光溢彩,往昔艱難。憶大好河山,風雨飄搖;歷史偉業,化作美談。南昌風云,遼沈鏖戰,篳路藍縷挽狂瀾。待今朝,愿不忘初心,做好兒男!
青春年華不晚,盼我輩愛國之心燃。望翩翩學子,砥礪前行;才華大展,各具內涵。不懼挑戰,勇立潮頭,再把華夏盛世延。思當下,須發奮讀書,共同當擔!
語言是思維的載體和工具,是人類認識世界、探索新知和解決現實問題的工具。課文解讀以語言的學習和訓練帶動學生邏輯思維和形象思維品質的提升,伴隨著語感不斷積累,思維的敏捷性、批判性與創造性也不斷提升,重建出學生較高層次的思維品質,從而使學生創造出意義豐富、邏輯嚴謹的文本和話語。
閱讀論說文,通過概括每段大意、劃分論述層次、闡述論證思路、構建思維導圖等語感訓練活動,教師引導學生理解作品的觀點、思路和論證過程,辨析作者某些觀點、思路可能存在的問題,發現潛藏的邏輯謬誤,辨析作品推理形式是否有效,論證方法是否合理,在此基礎上逐步建立起更加嚴密的邏輯思維。例如《中國人民站起來了》中主旨句“中國人從此站立起來了”為何出現在第6段而沒有出現在開頭?這關乎全文思路的理解和闡釋:這句之前的部分是回顧與基礎,回顧了近代以來的落伍以及為“站立起來”付出的奮斗與犧牲,闡明了“站立起來”的政治基礎和群眾基礎;這句之后的部分是立足當下與展望未來,“站立起來”之后還要確保現在站得穩,將來走得遠。學生得出這樣的推論,理解了作者的論說思路,也不斷訓練了自己的思維,逐漸落實在自己的闡述與寫作中,使之言之有物,言之有序。
“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必需語感與語理并重。”[5]學生在課文解讀中形成、鞏固和提升語感的同時,還要加強語理的學習,要善于從紛繁復雜的語言現象中尋找規律,提升對語言運用的理性認識,實現語感與語理的相互促進,彼此轉化。要從感性出發探究語言現象背后的規律,從理性出發尋找具體的語言例證,進而快速提升語言感知與運用能力。閱讀散文,也要撥開文學語言的迷霧,理解和闡釋其中的邏輯思路和思想情感。如《一個消逝了的山村》,主體部分寫了很多自然風物,似乎隨手拈來,隨意羅列,實則邏輯嚴密:由所有生命、萬物之源的小溪寫起;之后生命形態由低級到高級、由植物到動物,表明人類與宇宙萬物之相互聯系以及自然生命對人類的滋養;最后,由生命的滋養、寧靜和諧、崇高偉岸到生命的危機、相互的戕害,表現生命豐富的形態和輪回的宿命。通過語感積累來進行思維品質的重建,要入乎其中,從課文語言分析出發,把課文嚴謹科學的思維方式化為己有。要出乎其外,以客觀理性的態度辨析課文存在的思維漏洞,探究其成因,促進思維品質的全面提升。
課文語言中的美無處不在,有讀來聲韻和諧的音樂美,有構思精巧的建筑美,有高尚純結的形象美,有啟人深思的哲理美……語感積累是重建學生審美品位的無言之教,學生在對課文的審美評價、表達交流中潛移默化地形成正確的審美價值,并不斷提升審美品質,逐步掌握發現美、欣賞美、表現美、創造美的方法。讀《荷塘月色》的第四段,感受“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的精神自由,語調悠閑自在,疊詞的頓挫勾勒出月下踱步的不徐不疾,通感手法并非刻意為之,而是當時的情境中感觸自由細膩的敏銳捕捉。統編教材恢復了被刪除的“又如剛出浴的美人”這句,月下荷花的晶瑩光潔、縷縷清香不都在“剛出浴的美人”形象中表現出來了嗎?作者“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的聯想,與下文《采蓮賦》的內容照應,都在美人的圣潔和馨香中飄散開來。
“由言語所引發的語感也就自然包含了言語美感。”[2]293要認真地聽讀、朗讀,認真表達讀出了什么,長期訓練,能提升學生對散文語言節奏和思想情感的感知能力。《故都的秋》描寫“掃帚的絲紋”,這段文字節奏復沓,韻味雋永。必須是極悠閑之人在極清靜之境中“一點點”的感觸才會有如此微細柔軟的觸覺。必須是空曠靜謐的樹下土地,長久無人經過,才能留得住這條條帚痕;必須是清閑自在的人以他極其細膩的觀察和體驗才能覺察得到。寡淡、空靈、冷落,這是作者在當時情境中獨特的心理體驗和審美情趣。學生從這樣的教學解讀中獲取高雅的情感和美感,獲得細致敏銳的審美感受,有助于擴展他們的人生經驗,幫助他們抵抗游戲化、娛樂化、庸俗化的生活環境,培養高雅的志趣與情趣。
語言是思維的載體,也是文化的載體。閱讀傳統經典,積累語感,從中汲取先賢的智慧,借此改良自己的精神世界,樹立更為積極的人生態度。引導學生站在今天理性與現實立場去領悟傳統思想,探究傳統文化在當代社會的意義,鼓勵學生把經典閱讀和現實人生聯系起來。閱讀外國經典,積累語感,尊重、理解、借鑒各民族優秀文化,吸收其中的精華。引導學生關注當代文化發展,在不斷積累的語言運用中比較中外文化,堅定文化自信。閱讀《在<人民報>創刊紀念會上的演說》,學生可能會產生疑惑:歐洲資本主義“大陸”并沒有被“撞得粉碎”,相反,東歐劇變、蘇聯解體、北約東擴,難道馬克思論斷錯誤?要引導學生以宏觀的歷史眼光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歷史發展是一個長期過程,短期內的局部格局的變化不能代表整體趨勢。要把語文閱讀與社會科學結合,用學生能參與、能表達、能理解、能信服的方式積累語感,闡釋馬克思哲學。
整本書閱讀教學要引導學生立足著作所處時代,在今昔比照中展開,力求理解多元文化,樹立文化自信。現代中學生沒有經歷過典型的鄉土社會,而《鄉土中國》在闡述鄉土社會特點時經常以西方社會的人際關系、道德觀念、法律制度、文化特點來進行比較,在當時,西方上述各方面確實有明顯優勢。這種閱讀印象有可能給青少年造成文化認同的誤區,即西方社會是更科學、更文明、更法治的公民社會,而鄉土中國相對自私、專制、落后。針對這一點,教師在閱讀總結時必要厘清。現在的中國早已不是那時的鄉土社會了,我們發展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理論,提出并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社會價值體系,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在新的歷史時期展現出新的魅力與活力,經濟社會發展日新月異。
4.語感積累與立德樹人
“語感和思想感情的關系是雙向的,相互依賴,相互影響,因此也可以通過雕琢一個人的語感來塑造他的思想情感,這比僅僅提供一些論斷來改變一個人的思想感情也有其難以取代的巨大優勢。”[2]201比如必修上冊第一單元的五首詩歌,第一首詩展現一代偉人形象,他引領時代更替,改寫歷史進程。第二首詩里的“洪濤”,代表科學與人文巨子,他促進科技人文進步,推動社會文明發展。第三首詩中的“紅燭”,代表開創新世界的仁人志士,他為社會的公平正義無私奉獻、舍生取義。第四首詩那只“小得可憐的蜘蛛”代表追求理想信念的普通凡人,無數個他們為全部經濟社會發展默默付出。第五首詩里“鄙棄塵俗”的云雀代表平凡卻不甘于平庸、超凡脫俗、追求崇高的雅人。偉人、巨人、仁人、凡人、雅人,這些青春形象構成詩意人生的“青春圖譜”,告訴我們:無論平凡還是偉大,每一種青春都一樣可歌可泣;普通大眾有平凡但不平庸的思想追求,那么整個國家就能永葆青春、充滿活力。學生在學習青春群像的語言實踐中,會自覺激發自我觀照:青春如此多嬌,為我們的生涯規劃提供了多元的選擇。語文學科的核心功能是在學習祖國的語言中立德樹人。“‘立德’就是樹立德業,堅持德育為先,通過正面引導來教育人、感化人、激勵人;‘樹人’就是培養人才,堅持以人為本,通過合適的教育來塑造人、改變人、發展人。”[6]“立德樹人”要落實到聽、讀、說、寫等語感積累的綜合過程中,要貫穿在思維品質提升、審美品位提升、文化理解傳承的過程始終,要貫徹到每篇課文的閱讀教學里,巧妙滲透于課堂教學實踐中,厚植愛黨愛國情懷,樹立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勤奮學習的遠大志向。尤其對于統編教材新增的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等社會主義哲學理論類文章,要以科學精神重溫這些經典學說,挖掘其中立德樹人教育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