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倩
(哈爾濱市虹橋第二小學校 黑龍江哈爾濱 150000)
針對語文學科,其綜合性和實踐性特點顯著,不僅可以彰顯出學生的綜合能力與素質,而且也密切聯系到學生的識字能力、交際能力等。在小學階段,閱讀教學是語文課的重要構成部分,所以要想不斷增強學生的語文學科素養,必須要重點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基于此,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應扮演好自己的輔助性角色,將學生的課堂主體性凸顯出來,不斷優化閱讀教學,確保閱讀教學效率的穩步提高,促進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順利進行。
在培養學生核心素養方面,針對語文學科,應從知識水平、學習能力、情感態度等開始著手,使學生語文知識和相關人文情感得到不斷內化,實現向自身價值觀念、綜合能力的順利轉變。換言之,在語文學科中,核心素養的培養旨在通過反復實踐和應用,不斷強化學習效果與學習體驗,確保其思維品質與情感素質的穩步提升。所以在教師閱讀教學中,應將知識的理解與情感滲透結合在一起,確保學生的閱讀和語文學習能力得到不斷提升[1]。同時,教師在關注學生的基本知識內容的同時,還應提高對學生情感變化的關注程度,通過正確的價值觀念的引導,達到健全人格、培養個性品質的目的,從而在整體上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既要加強教學情境的創設,也要深入分析小學生學習的情境。針對小學階段的語文閱讀教學,對于感染力情境的構建提出了明確的要求[2]。一般來說,空間、時間等為重要的影響因素,對于教師來說,應積極創設趣味性情境,將學生的閱讀興趣激發出來。憑借完善的情境,可以確保學生高度理解和掌握文本內容,而且還可以為自身知識體系的構建提供極大的便捷,從而不斷增強小學生自身的閱讀理解力,并進一步強化學生的閱讀自主性。此外,情境性這一特點還可以實現閱讀獲得的知識在生活情境中的靈活運用,從而不斷增強閱讀教學效果。
在開展閱讀教學方面,應密切聯系教材內容,并與課文的文本性特點相互兼顧。針對中低段學生,由于其認知水平并不高,再加上缺少完善的抽象思維能力,所以在課文的設置方面,應重點以故事性文本為主[3]。一般來說,童話故事相關文本在語義教材中占據著重要地位。所以在小學語文的閱讀教學中,教師應加強文本性的積極滲透,且從不同的閱讀文本出發,確保閱讀方法的科學性。
針對不同的階段,由于不同學生的閱讀能力的差異性較大,所以教師應將教學策略的針對性發揮出來。特別對于中低段的學生,教師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應提高對該關鍵時期的高度重視,給予重點輔導,不斷提高學生自身的理解力、思維能力,從而保證小學生的思維向高階段閱讀發展的順利轉變,為閱讀核心素養的形成奠定良好的基礎。
基于本質視角,閱讀教學是師生之間對話的重要途徑,通過閱讀可以不斷提高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所以教師為了實現核心素養的培養目標,應在閱讀教學設計中合理設計問題。比如,在《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文章中,教師可基于題目向學生提出問題,為調動學生的文章閱讀熱情奠定良好的基礎,并為其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創造有利條件。
再如,在《燕子》的教學中,教師應向學生提出問題“同學們,你們知道燕子有什么外部特征嗎?”在提出問題后,教師應讓學生自主回答,通過學生們的激烈討論,隨即老師應抓住時機,給予相應的提示,從而滿足學生自主探究能力和思維能力的培養需求[4]。
此外,在《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的教學中,教師可以提出問題“同學們,你們知道九月九日是什么節日嗎?”在調動同學的積極性后,一些學生會說道“通過茱萸,作者聯想到了自己的兄弟”。隨即教師應總結九月九日是重陽節,這首詩主要對作者的思念親人的情感進行描寫,特別在出現重要節日,會進一步強化作者的思念之情。總之,在問題設計、自主思考的帶動下,可以確保學生高度理解和記憶文章的內容,從而為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助益。
在開展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文本對比也是至關重要的,以此來實現“透過現象看本質”。比如,在魯迅《少年閏土》教學時,對于原文中的“其間有一個十一二歲的少年”的描述,教師可以對其進行更改,然后向學生提問“你們覺得哪一種更好呢?”這時一些學生會認為原文的更好一些,準確描述出了英勇果敢的少年形象,然后教師應給予相應的總結,讓學生對這種寫法進行借鑒與學習。總之,在不同語境的比較作用下,可以加深學生對文章的理解能力,形成對短句表達的正確理解,從而將比較的作用充分發揮出來。
為了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目標的實現,與文化教育有著密切的聯系,這也是語文閱讀教學的重中之重。所以教師應積極滲透文化與人文情感,注重情感的延伸與拓展,從而使道德思想、綜合品質得到不斷深化。特別在悠久的歷史文化發展過程中,教師的文化滲透必須要密切融合文章時代背景、傳統民族精神等層面,將人文信息輸送給學生,引導學生對漢字語言的博大精深形成正確的理解,將其民族自豪感與文化認同感提升上來[5]。基于此,加強文化滲透不僅對于增強學生的閱讀熱情具有極大的幫助,而且也有助于學生主動閱讀、自主思考能力得到進步強化,確保學生審美情趣、核心素養的穩步提升。
以《清平樂·村居》課為例,教師先要對辛棄疾所處歷史時代背景等進行介紹,實現不同歷史時期文化的合理滲透。基于此,可以對文章背景形成正確理解,提高對文章及作者情感的感知水平。同時在了解辛棄疾作者后,憑借其高尚品德的滲透作用,有助于學生思想品質、道德修養的培養與提升。此外,教師應與學生生活實際相聯系,實現文章文化在現實生活中的緊密融合。
為了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教師應引導學生借助閱讀的內容合理運用語言文字。例如,在開展專題閱讀活動中,如“我愛讀書”,教師應讓學生對喜愛閱讀書籍中的名人名言等進行收集,通過對優美句子的摘抄,或對優秀人物故事的講述,與學生共同分享閱讀內容,從而使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得到不斷強化,并實現閱讀的知識向素材的順利轉化。同時,教師也要對讀書筆記展覽活動進行積極落實,對于優秀的閱讀筆記,教師應進行積極展示,引導學生相互欣賞、相互學習,并準確記錄閱讀中的精彩內容,進一步強化學生的閱讀喜愛之情[6]。此外,故事會、朗誦會的開設也是至關重要的,基于多樣化的活動形式,為語言文字運用能力、實踐能力等提升創造有利條件。
教師在開展實踐活動過程中也要密切聯系實際生活。針對傳統的語文閱讀教學,教師往往讓學生進行自主閱讀,然后教師再對文章中的內容、寫作方式等進行講解,但是無法有效延伸課文內容,而且在機械化理論學習的影響下,很難確保學生良好的語文閱讀興趣,甚至無法高度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所以教師應與生活實際密切聯系,確保學生高度理解閱讀內容。例如,在教學《花之詠》文章時,教師先讓學生進行自由朗讀,然后讓學生以查字典的形式,來對“詠”的含義進行解釋,接著讓學生聯系實際生活對花的形態進行回憶,以此來確保學生對于文章情感的理解得到不斷深化,同時還有助于學生積累更多的詞匯。
在小學語文核心素養的構成中,語言表達能力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其中,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至關重要,教師可借助對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不斷強化語文閱讀教學效率,并使學生的語文素養得到不斷深入與強化。基于此,教師應密切聯系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方面,提高對語文閱讀交流的高度重視,借助實際交流和訓練,為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提升創造有利條件[7]。例如,在《貓》教學中,要想將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提升上來,教師應加強分段閱讀,引導學生基于文本內容方式對課文進行朗讀,從而使課堂教學活躍度得到提升,同時,在培養學生書面語言表達能力過程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從文本的寫作結構等要素出發,讓學生對生活中常見的動物展開描述,從而強化學生生活化學習意識,并有助于其良好閱讀習慣的形成,通過書面語言的應用,將自己的見解和思想感情表達出來。
除此之外,在討論中培養邏輯思維。在合作探究方面,小組討論這一形式非常常見,也是學生邏輯思維能力提升的重要方式方法之一。所以教師應借助小組討論方式,發揮出對于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促進作用。例如,在教學《江南》時,教師應基于本詩的“詩眼”,為小組討論提供合理的依據,以此來對學生的抽象概括與邏輯推理能力進行培養。
針對多媒體技術,“可視化”和“直觀性”優勢顯著,可以將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出來,并借助視頻和圖片展示,讓學生對文章的“美”形成正確的認知,從而為學生審美能力的提升提供極大的便捷[8]。例如,在《詹天佑》教學時,老師先要整理好文章中的生僻字、形近字等,勾選出知識點,引導學生初步了解課本內容,然后加強多媒體、投影儀的應用,以此來實現系統化講解。在課本中,面對一些生僻漢字的出現,老師應引導學生通過在紙上一筆一畫的練習,以此來達到深化記憶、鞏固知識的目的,從而不斷強化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與此同時,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諸多文學作品的美感突出,但是在以往教學手段的影響下,諸多學生很難發現其中的“美”,而借助多媒體技術,可以不斷拉近課文中的美感與“可視化”“直觀化”之間的距離,然后借助多媒體的視頻播放等功能,使學生對文章中的美形成正確的理解。比如,在《美麗的小興安嶺》教學中,在以往教學中,學生只能進行自主想象,但是通過多媒體技術的應用,可以使學生深刻認識到小興安嶺的美麗[9]。再如,在學習《富饒的西沙群島》時,學生應積極整合“海灘” “海龜” 等事物,然后借助多媒體技術,實現良好學習氛圍的順利構建,形成對教學內容的直觀感受。
由于不同學生的獨特性特點顯著,不同學生的想象思維特點有著明顯的區別,所以在教師培養學生閱讀習慣的過程中,應允許學生的個性化特點,對閱讀的多面性形成正確理解,而且學生在閱讀同一篇文章時,難免會出現不同觀點,這就要求老師應給予學生高度的尊重,并且在正確的價值觀引導下,應加強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其中,在課外閱讀方面,由于課外圖書的種類較多,老師應對讀后感演講進行定期組織,讓不同學生之間相互對作品進行介紹、共享,從而在潛移默化中確保學生的閱讀興趣得到不斷強化。此外,在激發學生的書籍好奇心以后,也有助于學生主動進行課外閱讀,從而使學生的閱讀習慣變得更加規范化。
通過上面的研究可以明確,針對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主要體現在學生語言表達能力、文化意識、學習能力等,所以對于小學語文教師來說,應將教學的引領作用發揮出來,加強有效的閱讀教學手段的應用,使學生的學習興趣得到不斷強化,同時實現教材內容與情境交流模式的緊密融合,從而借助不斷討論和分析,不斷強化學生的閱讀能力和語言應用能力,推動學生語文核心素養培養目標的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