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云燕
(北京市海淀區衛生學校 北京 100190)
《中國護理事業發展規劃綱要(2016-2020年)》中提出:護理教育中加強人文知識教學比重,注重學生的人文關懷,加強人文關懷教育對促進護理教育改革與發展有重要的作用。護士人文關懷品質是指護士在經過特定的教育背景下,將人文關懷內化到自身品質之中,形成穩定的護理能力與品質特征。其包含人文關懷理念、感知、知識和能力四個維度[1]。目前,對于中專學生人文關懷品質的調查研究較少,且針對是否接受人文關懷教育,營造護理氛圍程度,同學、家人關心程度影響,個體差異關注程度因子上的研究更少。中專學生的特點是年齡小、思想不成熟、缺乏正確的是非觀,單憑一技之長難以符合臨床工作需求,因此,加強人文素養教育與實際生活工作之間的聯系尤為重要。本研究旨在以四年制中職護生作為調查人群,觀察該人群人文關懷品質現狀,并分析其影響因素,從而提高護生人文關懷品質提供參考。
我校護理三年級學生126人(其中男生47人,女生79人);年齡17~19歲。
(1)調查工具。①護生一般資料問卷,包括年齡、性別、是否是獨生子女、家庭住址、政治面貌、人文關懷教育培訓情況、關愛氛圍、注重營造護理氛圍程度、患者個體差異關注程度等。②人文關懷品質調查問卷表,采用第二軍醫大學護理學院郭瑜潔2011年發表護理人文關懷教學模式的理論構建與試驗研究博士學位論文[2]。該量表共 44 個條目,分別對應于人文關懷品質的四大維度,包括理念、知識、能力、感知。每個問題條目采用 1~5 級評分法賦予分值,每條目5個選項分別對應1-5 分,其中第 5 題為反向題,選項分值對應5-1分,分數越高表示人文關懷品質越高。
(2)調查方法。采用問卷調查法,調查前說明此次調查目的,做好解釋工作和填寫說明。問卷共126份,回收有效問卷126份,有效回收率為100% 。
(3)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軟件進行統計描述。
(1)一般資料 126 名護生,年齡 17~19歲;其中,男 47名(37.3%),女 79名(62.7%);獨生子女 81 名(64.3%);所在地城市62人(49.2%),農村64人(50.8%)。
(2)不同特征護生人文關懷品質影響因素的調查結果
①性別差異
性別差異對人文關懷品質得分具體結果見表1所列,其中知識、能力、總分,在性別上存在顯著性差異,女性顯著高于男性,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1 性別差異(M±SD)
②是否接受人文關懷教育培訓差異
是否接受人文關懷教育培訓在人文關懷品質得分具體結果見表2所列,人文關懷四個維度及總分均存在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接受過人文關懷教育培訓的群體得分顯著高于沒有接受過人文關懷教育培訓的群體。

表2 是否接受人文關懷教育培訓差異(M±SD)
③注重營造護理氛圍程度差異
注重營造護理氛圍程度對人文關懷品質得分具體結果見表3所列,知識、能力、感知、總分,存在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注重營造護理氛圍程度很多的群體得分顯著高于注重營造護理氛圍程度一般的群體,具有統計學意義。

表3 注重營造護理氛圍程度差異(M±SD)
④家人關心程度差異
在家人關心程度上分析人文關懷品質得分結果見表4所列,人文關懷能力、總分在家人關心程度上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家人關心很多的群體得分顯著高于家人關心較多的群體,具有統計學意義。

表4 家人關心程度差異(M±SD)
⑤同學關心程度差異
在同學關心程度上,分析人文關懷品質得分結果見表5所列,知識、感知、總分,在同學關心程度上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同學關心程度為一般、較多、很多三個群體得分顯著高于同學關心程度較少的群體;人文關懷能力(P<0.01)在同學關心程度上存在顯著性差異,同學關心程度為很多的群體得分顯著高于同學關心程度為較少、一般的群體,具有統計學意義。

表5 同學關心程度差異(M±SD)
⑥患者個體差異關注程度
患者個體差異關注程度上的差異對人文關懷品質得分具體結果見表6所列,理念、知識、感知、總分,均在患者個體差異關注程度上存在顯著差異(P<0.01),患者個體差異關注很多的群體得分顯著高于患者個體差異關注程度一般的群體;人文關懷能力(P<0.001)存在患者個體差異關注程度差異,患者個體差異關注很多的群體得分顯著高于患者個體差異關注程度一般、較少兩個群體。

表6 患者個體差異關注程度(M±SD)
由表1可知,女性護生在人文關懷知識、人文關懷能力、人文關懷品質總分上得分高于男性護生,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因受傳統職業因素影響從事護士職業女性居多,職業認知水平、職業態度高于男性。女性通常具有文靜、乖巧、溫柔的性格,富有同情心,有助于更好地實施人文關懷護理。男性在護士職業中沒有歸屬感、迷茫。在一項護士職業認知訪談中,顯示女性認為護士職業穩定,需要奉獻自我、犧牲自我。男性認為護士職業偏基礎、局限個人發展,不能實現個人價值[3]。針對性別差異對人文關懷品質的影響可通過網絡、媒體等途徑宣傳教育引導正確認識兩性平等關系;弱化女性傳統護士職業觀念,在教學環境中加強男性硬件設施的建立,如拳擊室、射箭場等;教材、案例等載體可采用男性事例;在教師選擇上男女比例適當特別是基礎護理科目教師等,通過這些途徑潛移默化的影響淡化護士職業性別的現象。
本次調查顯示,接受過人文關懷教育培訓群體在人文關懷品質四個維度及總分顯著高于沒有接受過人文關懷教育培訓的群體。護士人文品質的形成重要的影響在于通過人文關懷知識的學習。人文實踐課的培訓,促進個體品質內化,深化人文關懷理念和人文關懷感知能力。加強人文課程內涵教育,護生在校接受的如護理倫理、護患溝通、護理禮儀、心理與健康等人文課程可以促進人文知識與技能的提升,聯系音樂、美術等藝術課程創設情景,通過歷史學習汲取歷史營養與人們生活、工作、情感緊密聯系。同時,將人文教育滲透到專業課中采用情景模擬、角色扮演等教學方法,在實踐中掌握關懷技巧。教學中體現平等、關愛、學生,教師日常言行要起表率,學生從中汲取營養,自然效仿。研究表明,教師的模范作用對培養學生關愛能力產生積極影響。教師通過多角度培養護生的關愛情懷、同理心,讓學生感悟到人文關懷,產生新的認知和價值觀,提高護生人文關懷品質的水平。
注重營造關心、尊重、幫助、愛護患者氛圍程度很多的群體人文關懷品質得分顯著高于注重營造護理氛圍程度一般的群體。氛圍影響是一種隱性教育,是人文關懷培養的重要一面。學生可以在友愛、和睦的氛圍中學會關愛他人,并將這種品質形成一種自然而然的習慣。護生的關愛氛圍主要來源于同伴和教師,促進同伴間相互關心及尊重,形成溫馨有愛的氛圍,可通過班會、課余活動等形式達到目的。教師通過加強與護生溝通、改變教學方式、關注學生個性特點因材施教等途徑構建融洽的師生關系,讓學生感受到老師的關懷。當然,學校層面可以通過展板、宣傳片、5.12護士節活動等途徑,創設人文關懷氛圍,讓學生感悟,從而提高人文關懷素質,通過營造關愛氛圍,激起他們對護理崗位的熱愛,進而轉化成對患者的關心。
家人與同學關心程度同人文關懷品質得分成正相關。父母是孩子人生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價值觀、人生觀對孩子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家庭教育中與孩子建立平等、信任的關系,讓孩子感受到尊嚴和價值,這種大愛里成長起來的孩子寬容樂觀、有安全感。中職階段大部分學生住校,在校園里同伴的肯定和接納,同學間互幫互助,溫馨融洽的生活學習氛圍,讓他們在團隊里有歸屬感,對于人文關懷品質塑造十分重要。馬斯洛需要層次論中滿足生理、安全、社交、愛與尊重的需要,從而達到自我實現的需求,讓他們從中體驗感悟關懷,產生同理心,促進人文關懷理念內化,提高人文關懷品質,并應用于臨床的護理工作中。
“人文科學”“技術”是醫學的一對翅膀,醫學人文是醫學領域的重要組成部分。人文關懷品質不是通過知識灌輸就能形成的,而是需要營造人文關懷氛圍、入情入心的情感教學、榜樣的感染力、情景實踐等多元途徑實現。將所學人文關懷知識、人文關懷能力內化形成人文關懷理念,人文關懷感知。人文關懷是關注尊重他人,護理不僅是醫治生理的病痛,也要給予心理上的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