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琴
(江蘇省江陰市西石橋中學 江蘇江陰 214400)
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活動在開展和實施的過程中,教師還需要采用正確有效的教育方法,才能夠發揮出這一教學所具有的優勢,因為語文學科的知識滲透對于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以及能力的提升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師還需要意識到這一學科教學所具有的優勢,從而采用正確有效的方法,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本文就結合有效課堂教學評價工作的開展情況進行深入的探討,了解教學過程中語文綜合性學習課評價工具開發與運用,主要目的就是真正地發揮出教學評價所具有的優勢,從而保證學生能夠在最佳的環境和最好的狀態下,吸收語文知識,提高學習能力[1]。
教師是學生成長之路的“導航明燈”,教師所講述的每一個字、說出的每一句話都將會對學生產生重要影響,恰當的合理的即時性評價語言可有效激發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對學生語文課堂學習參與性的提升具有積極推動與促進作用。綜合性學習課評價以診斷學生學習情況、考察學生知識技能應用情況為主要目的,強調在觀察的基礎上,根據學生在任務完成中的表現對其進行評價,包括溝通交流能力、創新創造能力、協作合作意識、思想態度、問題分析解決能力等多個方面。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運用綜合性學習課評價,有利于提高學生語文素養,對學生語文學習現狀改善、教師專業發展具有極為重要的現實意義。綜合性學習課評價注重對學生語文實踐能力的考查與培養,教師根據課程內容為學生設計布置相應的學習任務,通過小組合作、研究性學習等一系列活動的組織與開展,可引導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方法分析解決問題,在提升學生閱讀與寫作水平的同時,還有利于發展學生的聽說素養,達到學以致用的效果,對學生創新創造能力的培養具有極為重要的現實意義。同時,教師作為綜合性學習課評價的主要施行者,在運用綜合性學習課評價時,要始終明確自身所承擔的教育責任,緊跟素質教育及新課改步伐,以學科核心素養為指向,在教學實踐中不斷總結綜合性學習課評價的運用經驗,加深對綜合性學習課評價教學意義的理解,使得綜合性學習課評價的教學導向作用得到充分發揮。
在語文課堂上,教師是教學方案設計、教學活動組織開展、教學評價的主要施行者,教師教育觀念的正確與否,將會直接影響到語文學科課程教學效果。換句話說,如果教師正確全面的認識綜合性學習課評價,則可以將其合理科學的運用于課堂教學當中,使得綜合性學習課評價的反饋導向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發揮。相反,如果教師認識片面淺顯,則很難科學地對學生進行綜合性學習課評價。因此,對于教授語文學科的教師而言,首先要加強對綜合性學習課評價理念的深入學習,精準把握綜合性學習課評價本質,繼而于教學中有效運用綜合性學習課評價[2]。
第一,形成終身學習理念,增強自主學習綜合性學習課評價相關內容的意識,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利用課余時間多閱讀與綜合性學習課評價、新課程改革、素質教育等方面有關的書籍材料,充分發揮教師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學習教育教學領域內的新理論和新方法,結合語文學科教學實踐不斷應用新理論和新方法,為綜合性學習課評價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提供理論指導。第二,拓寬綜合性學習課評價學習途徑,在信息化時代下,語文教師可利用網絡學習平臺學習理解與綜合性學習課評價有關的知識內容,查閱與綜合性學習課評價有關的期刊論文,了解掌握綜合性學習課評價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程序。第三,開展交流討論活動,語文教師要與其他教師進行溝通交流,互相交流綜合性學習課評價的應用經驗,加深對綜合性學習課評價目的、實施程序、注意事項等內容的理解,以便妥善合理地將綜合性學習課評價應用于語文課堂教學當中,鞏固語文教學成果,促進學生全面發展[3]。
在語文教學中應用綜合性學習課評價時,需要明確綜合性學習課評價的評價標準,這是綜合性學習課評價實施的關鍵環節,在評價標準的導向下,對學生在語文學習任務完成中的行為表現作出全面相近的評價,以此來確保綜合性學習課評價結果的精準客觀和全面準確。因此,對于教授語文學科的教師而言,在面向學生施教應用綜合性學習課評價時,要重視評價標準的應用,在評價標準的引領下,從多個維度評價學生在語文課堂上的行為表現。
第一,適時呈現評價標準。教師要以語文教學活動類型為切入點,考慮到班級內學生的實際情況,學會在恰當實際以合理方式對學生進行綜合性學習課評價,實現綜合性學習課評價與初中語文教學的深度融合,引導學生明確綜合性學習課評價標準,在發揮評價標準引領作用的基礎上,落實語文學科核心素養。例如:在部編版《貓》口語交際教學活動中,在初中階段語文課堂教學活動開展過程中,對學生進行評價,其主要的目的就是推動學生的發展。所以這一課堂教學中,評價是否有效,主要的核心標準不是看教師如何教,反而應該看學生如何學。這也被稱為最新課堂教學的標準,學習就是通過學生主動的行為而發生的,取決于學生做了什么,而不是教師教了什么,所以強調的就是要在學生的視角對課堂教學模式進行評價。在講解《貓》這堂課時,教師可以提出一系列問題,觀察學生參與的狀態,以問題作為導向,引導學生自主地對知識進行學習。同時,教師也可以小組合作學習的方法,讓學生交往的狀態在課堂上得以凸顯,利用合作為導向,讓學生深入地了解知識。
與此同時,教師更是需要對學生思維的狀態有所分析,在探究性學習模式的支持下,讓學生能夠深入課堂內部,了解課堂教學活動開展的情況。同時,也能夠不斷地對所學習的《貓》這篇文章進行探究分析,了解明確作者寫作的意圖,感受作者寫作時的思想情感和狀態,這些都能夠讓學生達成一個良好的學習標準。通過這一系列教學評價的模式,就能夠使學生做到最佳的學習狀態,從而實現提升語文課堂教學中核心素養的目標[4]。
第二,隨時對照評價標準。對于處于初中階段的學生來說,其接觸綜合性學習課評價的機會不多,并且每個綜合性學習課評價標準均具有自身的鮮明特征。因此,為了充分發揮評價標準的引領作用,作為教授語文學科的教師,有必要緊跟語文教學活動及學生表現,隨時隨地的對照綜合性學習課評價標準,幫助學生加深對綜合性學習課評價標準的理解,確保綜合性學習課評價標準的引領作用得到最大限度發揮。例如:在《皇帝的新裝》一課的小組討論活動中,教師要游走在學生當中,留心觀察各小組成員的討論情況,在發現學生還有更大發展空間時,教師則可導入評價標準,嘗試引導學生從多個角度思考分析問題。通過這樣方式,可充分開發學生潛能,對學生真實水平的檢測具有良好作用。
第三,變換使用評價標準。初中生具備愛玩好動的特點,極易被新鮮事物吸引注意力,在能力素養發展方面也具備較強的可塑性,但是卻很難將注意力維持在一個較為持久穩定的狀態。因此,語文教師要善于分析學生的心理特點,開展融入綜合性學習課評價標準的各種教學活動,使得綜合性學習課評價標準的趣味性含量在原有基礎上得以增加,以便充分發揮綜合性學習課評價標準的引領作用。例如:在《天上的街市》一課的課堂上,教師可讓學生朗讀自己書寫的《我眼中的街市》的小短文,不需要由教師對學生的習作小短文進行評價,而是讓學生扮演“小老師”的角色,運用綜合性學習課評價標準加以評價。
綜合性學習課評價與傳統評價方式相比,具備全面性和深入性的雙重特征,是結果性評價的補充,側重于評價學生的思維品質、素養態度、技能方法等。因此,初中語文教師在運用綜合性學習課評價時,要對現有的評價內容加以拓展,不斷延伸綜合性學習課評價內容的深度,加強綜合性學習課評價與學科核心素養之間的緊密聯系,借助綜合性學習課評價促進學生語言、思維、審美、文化四個方面素養能力的全面發展。
第一,評價學生思維狀態。思維品質是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生智力能力與智慧能力的集中體現。于是,在語文課堂上在對學生進行綜合性學習課評價時,教師要注重考查評價學生的思維狀態,在對學生評價時指導學生掌握技巧方法,巧設教學問題,創設教學情境,開展各種類型的探究類教學活動,促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繼而引導學生積極主動思考。例如:在部編版《濟南的冬天》一課的講解時,教師可鼓勵學生充分發揮自身的想象力,圍繞生活中的某個事物進行大膽想象,看看哪些同學的想法新奇獨特。這樣的形式,教師在清楚地對課堂評價的方法進行有效的認知,課堂的評價不再被看作是課堂教學結束之后,或者是游離于教學過程之外的一個獨立的環節,評價是教學和學習三者結合一體的關系,只有有效的融合在一起,才能夠在學習的過程中始終堅持對學生學習的狀態進行觀察。語文學科與其他課程內容有所區別,在綜合性學習階段,學生的發展需要通過參加實踐的活動而實現,所以在《濟南的冬天》這篇文章講解時,教師也需要開展具有綜合性特點的課堂教學模式,根據具有評價型的任務設計以及運用,決定這堂課是否能夠真正達到最佳的標準。所以教師在對工具進行運用的過程之中,就可以組織學生展開評價的活動和會議,整個評價的過程中,教師需要提出自己的想法,并且讓學生了解教師的想法,然后在彼此之間進行評價,利用正確的評價手段,全方位地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衡量。例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制定出評價測量表,大家在對小組內部同學和伙伴學習狀態進行評價時,嚴格的遵守這個評價表,就能夠真正地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遵循相關的流程,有針對性地了解學習階段課堂所存在的問題,以此提高教學的整體效果,達到綜合性評價教育的最終目標。
第二,評價學生審美體驗。從本質上來說,審美是一種心理活動,傾向于個體的主觀感受。對于處于初中階段的學生而言,雖然認知水平不高、生活經驗不豐富,但是其依舊具備審美發展的潛能。因此,教師要在尊重初中生身心發展特點的基礎上,運用綜合性學習課評價對學生的審美體驗加以評價,引導學生表達對美的理解與感受,培養學生發現美、欣賞美、創造美的能力,為學生審美情趣的形成與發展奠定基礎。例如:在講解《面朝大海,春暖花開》一課的課堂上,教師可開展“朗誦大會”的主題活動,讓班級內的學生朗讀《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的課文,隨后由教師和學生共同評價朗讀學生的表現,這對學生感受語言美的能力發展具有良好作用。
教師作為家庭作業評價的執行者,教師作業評價觀念的正確與否將直接決定初中語文家庭作業的完成效果。因此,教師要加強對《義務教育語文新課程標準》的理解,對其中有關教學評價方面的建議作出透徹解讀,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調控改善教師教學行為為目標,在語文家庭作業評價時要堅持正確的導向,善于從增強學生學習自信心的角度分析評價學生家庭作業的完成情況,發現學生的成長與進步,并作出及時鼓勵。與此同時,教師要結合三維教學目標對學生的語文家庭作業作出評價,即圍繞“知識技能”“過程方法”“情感態度”,秉持“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結合”“個性化評價與診斷性評價結合”“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結合”的原則評價學生語文家庭作業。
結論:綜上所述,初中語文課堂上教師對學生進行評價的過程中存在著一系列的問題,這些都影響了我國學生后續的良好發展。所以本文也結合以上的內容,分析語文課堂上教學評價工作的具體開展和實施策略,希望能夠解決其中存在的問題,利用有效的課堂教學評價,激發學生語文知識學習的興趣,提高學生課堂參與的積極性,從而為我國初中生后續的良好發展和進步奠定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