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曉
(山東省婦女兒童活動中心 山東濟南 250004)
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以下簡稱“雙減”政策)。“雙減”政策是新時期,既為了減輕學生成長負擔、減輕學生心理壓力而出臺的重要舉措,也是整個社會新時期新教育改革思路的重要體現。無論從哪個層面上來講,“雙減”政策無疑都是一場前所未有的教育革新。
“雙減”政策作為一項直接影響青少年生活學習的政策,其所產生的溢出效應不可忽視。青少年心理健康作為現今十分重要而關鍵的重要問題,自然首先應該得到分析和研究。一方面,“雙減”政策可以直接對青少年心理起到放松作用,讓青少年的負擔更少,成長環境更加寬松,讓青少年學習過程中的硬性任務式約束得到減輕;另一方面,“雙減”政策也會產生變化的學校-家庭關系、父母、子女關系、教師-學生關系,尤其是教育生態的改變[1]。因此,“雙減”政策對青少年的心理產生的影響效應將更加復雜。所以,探究“雙減”政策帶來的青少年心理健康作用這一問題顯然十分必要而緊迫。
近年來,青少年心理健康已經成為一個亟待需要重點關注的社會問題,青少年心理的健康發展事關未來成長過程中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形成,是不可忽視的重大課題。“雙減”政策可謂應運而生。另外,校園、家庭、社會的多維層面都會受到“雙減”政策的多元沖擊,都能從多個方面對青少年學生的心理健康產生影響。而“雙減”政策從根本上可以扭轉校園家庭社會多維的社會風氣轉向,對青少年心理健康實現系統性影響。
本文擬創新地構建一個包含校園、家庭、社會的三方作用機制,一一解剖“雙減”政策所形成的多個影響通道,對“雙減”政策形成的青少年心理健康變化效應進行系統性分析,系統闡述“雙減”政策如何作用于青少年心理健康,進而提出“雙減”政策實施背景下,提升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的政策建議。
校園作為青少年學習的主要載體,對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形成將起到直接的決定性作用。青少年在校園進行長期的學習,這已經成為他們提前步入的“小社會”環境。在這一“小社會”環境中存在的相關社會性規則,無疑將對其產生極大的心理影響。課業是青少年在學習過程中的學習指標的一項硬約束,是必須要按時完成的。課業負擔過重,將在無形之中對青少年每日的學習狀態置于一種緊張狀態之下。如果長期處于超載過度的情形之下,青少年心理健康失調將很有可能發生。
“雙減”政策首先減的便是課業負擔。“雙減”政策將對課業的實施量、實施頻次都將形成關鍵約束。青少年的課業負擔減輕,影響青少年心理的時間約束、心理包袱、心理焦慮等變量都將發生變化,而作用的關鍵就是“雙減”政策對校園秩序和氛圍起到的重構性作用。校園秩序的變化主要體現在教學安排、教學備課、作業批改等因數量發生變化形成的工作強度舒緩減弱,氛圍的變化主要體現在教師和學生在強度共同下降的情況而形成的心理減負。
在“雙減”政策下,校園內部作業將得到大量減少,教師工作量大大得到減輕,能夠將更多的注意力轉移到課堂教學中去。課堂教學逐漸成為學習質量、學習效果提升的中心,這既可以讓學生對上課有更強烈的關注感,也可以形成課前強化預習的良好風氣。作業的減負帶有一種強制性,繼而學生的關注點將更加聚焦于有限的課業,并倒逼形成主觀能動性的強化。實際上,當作業數量大幅減少之后,學生逐漸降低對作業負擔的抗拒和排斥心理,并將作業納入自我學習全周期中的一個必要部分和關鍵環節,形成高效的自我管控。因此,“雙減”雖然減掉了被動性接受,但卻增加了主觀性吸收,在成績的提升上更加依賴個人的學習能力,而這對于學生獨立心理的錘煉也是十分有幫助的。
教師幸福感的提升,也會對學生心理健康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雙減”政策可以直接減輕教師的工作量,布置作業的批次和數量都將直接得到減少。教師可以將注意力更多地轉向多作業布置結構優化的工作上來。作業布置結構優化包括如何出具更加具有代表性的題目、出題結構如何更加符合學生的學習規律、出題頻次如何更加適應學生對課堂知識溫故的具體要求等。教師也可以對每位學生學習進步性、學習局限性、學習穩定性、學習變化性等進行更加細致的掌控,形成對學生學習效果的精細化管理、全過程控制。在教師更加精細的點對點溝通中,學生將更加能夠感受到來自師者的細致關愛和真切情感,能夠形成更加良好的健康學習情緒,進而形成對心理健康的良性促進。另外,教師愉悅的心情將會促進與學生更加良性、積極的互動。這種良性互動是青少年在學校學習生活期間非常重要的“潤滑劑”,會對于學習具有一定負擔的學生心理壓力持續下降的緩沖劑。這種師生良性互動的逐漸增多,將會促進學生向老師敞開心扉,階段性地對心理焦慮形成有效化解,不斷阻滯學生心理壓力、心理焦慮、心理障礙、心理疾病的無序大量蔓延,持續形成對學生心理問題的較大緩解,進而對學生心理健康起到有益促進作用。
在“雙減”政策實施下,校園內部運行機制將去除大量課業任務類工作安排。在面對多門課程學習任務繁重的情況下,校園運行機制的去重化將可以讓學生從煩瑣的任務被安排中解脫出來,并空出更多的時間進行體育鍛煉等其他安排,這對于健康心理的有效形成將起到十分重要的輔助作用。體育鍛煉等運動式行為將對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起到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而且可以起到減壓功效。實際上,很多心理問題的發生均在于長期過度沉溺于某一重復性行為,使得喜怒哀樂情緒的多元化過少,學生心理出現長期單一性、枯燥性,這都為學生心理問題的出現埋下禍根。“雙減”政策對于單一重復性行為環節是直接的壓縮減少,且對多元化教學模式的強制性實施,自然也對學生的綜合性發展指數起到有力的助推作用。學生的綜合性發展指數將更高,素質教育的長遠目標將逐漸得到實現。因此,“雙減”政策也成為素質教育實施的重要手段。實際上,已有研究表明,校園環境對于青少年健康人格的養成將起到十分關鍵的作用[2]。
家庭是青少年學生作為未成年人需要被監護的場所,也是青少年對“家庭愛護、家庭觀念、家庭理念”等事關家庭觀形成的核心載體。家庭氛圍的良好營造,對于青少年心理安全需要、健康價值觀養成都具有很強的推動作用。目前,部分家庭已經出現了因青少年學業輔導問題的矛盾,家庭矛盾的加劇將對青少年心理造成陰影,厭學、逃學等不良行為會時有發生,形成心理健康疾病。這些問題都使得我們不得不重視家庭良好氛圍的形成問題。家庭機制的主要作用者是家長這一監護人主體的行為影響,主要作用物是家庭氣氛這一關系學生心理變化的直接載體。“雙減”政策從直接性硬性減除的角度,是對父母和子女的雙重心理“松綁”,將對青少年心理健康起到有益的促進作用。
“雙減”政策對于家長心理的直接放松是首要作用機制。“雙減”政策因是教育部改革教育方向的重大信號,因此,將從整個家庭層面形成新的教育理念。“雙減”政策的推出,將直接性在一定程度上讓家長的壓力有所放松。以作業指導為例,原有的晚間作業輔導讓許多上班族家長十分困擾,而“雙減”政策會直接以課業作業減少為手段,使得家長在孩子放學后的功課輔導工作量大大減少。這種情形將形成連鎖傳遞效應,繼而營造出更加和諧的家庭氣氛。和諧的家庭氣氛主要體現在家長會有更加充裕的時間來進行親子關系的交流、培養,有更多的精力可以放在休閑娛樂等項目上,增強父母與子女的生活共同項目,強化基本認同感。
“雙減”政策對于家庭時間的釋放是重要作用機制。“雙減”政策從客觀上減少了課業負擔,使得無論學生還是家長,都將從較為繁重的“寫作業”和“輔導作業”的過程中解脫出來,并進而形成更加充裕的時間進行其他娛樂性、運動性活動。從主觀上來看,“雙減”政策作為一項社會廣泛知曉和具有很強心理預期的中央政策,將如同一針強心劑打入家庭內部,形成極強的心理減負和焦慮緩解。從一定程度上講,“雙減”政策將對家長和孩子實現“雙重心理松綁”,這種松綁將減少因為心理壓力而焦慮、籌劃等耗時性行為,為其共同親子活動提供更加豐富的時間。孩子在與父母更多的良性互動中,將會令更多的心理活動向其敞開,進而減少負面情緒的不當累積。有證據表明,現有青少年大多抑郁情緒的產生,主要是由其心理世界無法及時向父母敞開的緣由。在“雙減”政策實施背景下,親子互動可以更多元,尤其是青少年可以將部分時間投入到家務中去,承擔部分家庭責任。實際上,家庭責任的正確認識也是培養孩子正確價值觀形成的關鍵環節。
另外,“雙減”政策同樣會形成親子溝通中的寬松愉悅氣氛,這將對于家庭良性氣氛的培育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實際上,家庭氣氛對于孩子心理健康的形成十分關鍵。如果一個家庭的父母對孩子升學考試保持高度緊張的關注,勢必會在溝通上形成焦急、壓迫等特征,這都會對孩子造成不必要的壓力,繼而形成心理的高度焦慮。“雙減”政策作為一個轟動性、社會性的減負政策,將在家庭內部從某種程度上形成一定共識,這成為溝通交流的重要基礎。父母的認知變化是首要的沖擊,這對家庭內部溝通氣氛起到一個基礎性決定作用。實際上,目前家庭孩子對家庭產生排斥心理,最主要的誘因就是家庭中過于壓抑的教育環境。父母始終對青少年子女的學習成績停留在“反復交代、反復強調、反復叮囑”的口中,讓青少年學生不勝其擾,最終產生厭學情緒,形成家庭教育過當行為。實際上,家庭內核高質量教育需要一個十分安全的度,這個度的把握需要有一個準繩。而國家的相關政策是一個重大導向。在國家政策導向下,家庭父母的教育觀會產生一個向心力,隨著政策的強弱變化而實現力的強弱變化,進而對家庭教育氣氛形成調節。“雙減”政策即是從這一巨大向心力入手,形成了家庭應試教育這一層面氣氛的弱化調節。
社會層面的發生機制是“雙減”政策作用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大環境通道,是一種風氣式、社會性的革新運動式洗禮。當整個社會對某一事件的看法發生改觀時,這將不斷發酵為一種新的文化事件,并最終成為新的文化秩序。“雙減”政策作為中央層面出臺的重磅性政策,將對整個社會各個層面的關聯者形成連串、深入的影響,最終對青少年心理健康形成有效作用。社會是一種系統性的風氣性傳導,“雙減”政策本身是席卷全社會的國家大政策,將勢必對整個社會的青少年教育風氣形成健康性引導。
“雙減”政策對于整個社會教培行業的沖擊是首要社會機制。在“雙減”政策實施背景下,教培行業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強制性縮減,教培行業的資本性無序擴張得到有效遏制。教培行業作為青少年校內教育的有益補充,需要得到規范發展。而現有部分教培行業的發展,完全形成資本產業鏈式運作格局,甚至進軍資本市場,這對于我國教育尤其是義務階段教育而言是巨大威脅。當教培行業形成資本化運作局面,其內部系列管理也將形成企業式、績效式等局面,其在招生宣傳、搶奪生源、培訓產品出臺、續課訂課等方面勢必會產生無序延展。惡性競爭的局面一旦發生,一方面會是綁定式課程的廣泛推銷,家長、學生一旦陷入其中將成為依附者;另一方面,應接不暇的培訓課程大行其道,學生廣泛參與社會培訓補課的社會性文化形成,將形成學生端的“惡性競爭”,青少年階段的“內卷”將是不可避免。而“雙減”政策則也是從這一層面出發,強制性減少非必要教培的量,讓家長、學生自動從這一繁文縟節的教培事項中解脫出來。
教培行業的縮減將減少學生課外培訓的需求。學生課外培訓的減少會讓學生更多地將剩余時間轉向家庭和學校,參與更多有益于家庭和諧、豐富校園文化的活動,形成社會舒適性文化的穩步形成。不可忽視的是,仍然會存在部分不規范教培行業“地下”運作的情形,但這些情形都將隨著政策的完善、社會文化的不斷滲透而慢慢趨于消減。青少年學生在同學朋友的“圈子溝通”中的“培訓攀比”情形將趨于緩和,依靠外界去揠苗助長式提升學生成績的狀況將逐漸得到扭轉,青少年逐漸將學習的原動力回歸自身,有研究表明,對于自身學習狀態的更加深入關注會逐漸引導心理進入一個平靜調節階段,這對于健康心理循環調節機制的形成是極為有利的[3]。
“雙減”政策產生的社會教育風氣大扭轉是青少年心理健康作用的第二大社會機制。社會教育風氣可謂是引導父母行為、學生行為的無形之劍。現代心理學認為,人的行為很大程度上由部分社會性行為推動[4]。社會性行為與個人行為是互為因果的,然而眾多重復性個人行為將逐漸累加放大為同一性的社會性行為。當放大到一定程度,個人行為將逐漸受到這一社會性行為的驅動。對于青少年廣泛參與的教育培訓而言,其主要源驅動力自然是對孩子全面健康發展的追求,而外界驅動力則是“大家都參與,我就要參與”這一社會性行為。在“雙減”政策下,這一社會性行為因教培行業的萎縮而直接產生縮減,繼而形成漣漪效應,引領社會性行為的良性轉向。在這種社會行為的良性變化下,個人心理更加松弛,家庭氣氛更加活潑,青少年健康心理也更加具備成長之基、發展之源。
“雙減”政策的實施總體上將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提升起到促進作用,對很多目前存有的青少年心理疾病、心理問題、心理壓力形成有效疏導,對因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而衍生出的諸多社會問題形成有效緩解,對校園、家庭、社會三個層面的和諧度都將形成有益促進。未來校園、家庭、社會三個層面需要形成緊密配合,推動“雙減”政策更優效果的良性釋放,讓青少年在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習生活更加健康和諧。
第一,校園層面應逐漸形成“雙減”政策準確落地的運行機制。校園作為教學管理的主體,需要有力充分地將“雙減”政策不折不扣地執行到位,堅決避免形式性“雙減”、應付性“雙減”,真正地實現孩子們成長教育過程中的減負。“雙減”政策準確落地需要借助一整套行之有效的配套機制,如“雙減”政策實施小組、“雙減”政策執行小組、“雙減”政策全過程監控中心、學生心理監控中心等相應機構的設置,以從機制層面對“雙減”政策的執行形成內部推力。只有“雙減”政策在校園真正落地生根,孩子們才有健康成長的廣闊溫床。
第二,家庭層面應不斷營造孩子寬松愉悅成長的美好氛圍。父母是孩子的監護人,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直接責任人。“雙減”政策的出臺,作為父母而言,應該首先從自身層面調整心態,以進一步反映到與孩子的日常生活溝通協調中。從客觀層面來講,大大減掉相應過重的校外培訓任務,適當增加對孩子身心有益的運動類項目,多帶領孩子參加一些社會活動,讓孩子成長的空間更加多元化,為孩子的身心健康提供堅實基礎。從主觀層面來講,父母應更加關注孩子的內心幸福感,而非孩子的課業成績。不可否認,課業成績是孩子升學的重點,但是對于孩子的心理變化同樣是不可忽視的。如果父母長期忽視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心理變化,待發展到失控階段,已很難挽回。“雙減”政策實際上不僅提供了一個解決方案,更是向社會釋放了一個強有力的信號:義務階段的教育將不再以課業作為主要抓手,而是要更加聚焦培養質量、綜合素質。面對此信號,家長也將會將更多的關注點轉移到對孩子的全面發展上來。
第三,社會層面應持續強化對變相資本化教育的監管。“雙減”政策直接導致了教培行業的大大縮減,但是許多變相的資本化教育也不可避免存在。教育監管部門應該持續強化對一些隱形的資本化教育、資本化培訓等進行有力布控,為社會不斷實現教培行業凈化。另外,應加強對家長心理的有效疏導,如果沒有需求也就沒有供給。家長趨之若鶩地對課外培訓的需要,是教培行業資本化的最直接原因。“雙減”政策會從一定程度上引起各方的不適應,尤其在家庭層面需要形成一定的緩沖機制,可以考慮建立政府統籌、學校參與的適度延伸教育,需要有明確的邊界、功能劃分,充分形成校內教育、校外教育協調發展的良性局面。
總體而言,“雙減政策”從實施到真正落地需要一定的時間過程,尤其是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真正發揮積極有效作用也將有一定的傳導期。全社會要重點抓住這個傳導期的機遇期,通過各種有效手段來積極釋放“雙減”政策所可發揮的巨大紅利,爭取將“雙減”政策的有利效果發揮到最優狀態。具體來看,“雙減”政策的有效落地需要全社會的共同有效配合,尤其是校園、家庭、社會三方都需要有效參與,共同形成一個有效推力,共同營造出一個真正關心愛護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良性社會環境,共同關注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共同呵護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需要,為我國青少年心理健康發展形成有效合力,真正實現青少年心理健康、青少年健康成長,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實現提供重要人才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