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倫艷
兒童感冒和成人感冒之間存在一定差異。兒童的抵抗力較弱,感染病毒的概率比成人高。若在發病早期不能及時正確處理,還可能發展為肺炎,使病情加重,增加治療難度。
通常認為,病原體進入體內,不一定引起疾病。這是因為機體擁有一套防御機制,包括鼻咽過濾、喉部的會厭反射、咳嗽反射,以及呼吸道黏液和纖毛的清除功能等。但當抵抗力下降或長期處于較低水平,又有數量足夠的病原菌抵達呼吸道時,便會引發感冒。
兒童感冒主要以對癥治療為主。病毒或細菌都可以引起感冒,只是病毒性感冒更常見。治療病毒性感冒沒有什么特效藥,也不用抗生素。
對人體而言,咳嗽是一種生理性反射。當呼吸道受到異物侵入或浸潤發炎的刺激,便將此信息上傳至大腦中延髓的咳嗽中樞,引起反射運動。劇烈的咳嗽可把喉嚨深處的空氣排出,同時一并將異物排出。可見,咳嗽是一種自我保護機制,對人體是有益的,因此家長發現孩子咳嗽,不應盲目止咳,建議先找到孩子咳嗽的原因,再止咳。
有人說,感冒發熱打點滴好得快。其實,這是一個誤區。打點滴即靜脈輸液,其主要目的有兩種:一是補充水分、電解質和熱量;二是將治療的藥物以注射的形式輸入體內。事實上,如果患兒沒有出現脫水癥狀,無須靜脈注入藥物。數據顯示,靜脈輸液并不能縮短病程。在病種復雜的觀察室內輸液還有可能造成交叉感染,讓孩子再添新病。此外,藥物均有兩面性,有些孩子輸液后會有強烈的不良反應甚至導致病情加重。因此,對于小兒感冒的治療,通常建議以口服藥物治療為主,靜脈輸液不是最佳治療方式。
增加營養支持:平時應多攝入水果、蔬菜和雞蛋等食物。
適當鍛煉:鍛煉一方面有益于改善體質、增強抗病能力,另一方面還能提升神經系統對外界刺激的反應能力。可以帶孩子做體操,讓孩子的肩、頸、背、四肢等舒展開來,這樣能夠有效消除疲勞和增強身體抵抗力,促進血液循環,抵御疾病的侵害,但不宜進行劇烈運動。
穿著適度:要注意保暖,特別是要重視頭部、胸背和足部的保暖,但也不提倡穿得過多、過厚。家長應根據天氣變化及時給孩子增減衣物,增強孩子的抗寒、耐熱能力。
及時就診:兒童感冒后,家長應帶其及時就診,以防炎癥向下蔓延而引起肺炎。3歲前的幼兒應加強麻疹、百日咳、流感等呼吸道傳染病疫苗的預防接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