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則宣 黃任之

過完春節,不少農村的家長又要像候鳥一樣,飛回城市的各個工作場所。在出發前一兩天,許多家長都很頭疼該如何與孩子告別。有的家長認為孩子年幼,無法忍受分離,最好是趁著孩子沒起床,偷偷地走掉。有的家長則表示,這招不管用,孩子醒來找不到父母,哭得肝腸寸斷,搞得自己一整年腦子里都回響著孩子的哭聲,著實不好受。
對于打工的父母來說,如何與孩子進行較為平和的分離,確實是一道難題。返鄉后,打工的父母一般都忙著和孩子在春節里彌補親情。給孩子送禮物、發紅包,帶孩子吃宴席、走親戚,這些家庭團聚活動讓被時空阻隔的親子關系得到了一定的修復,親子雙方在心里都產生了希望這種幸福和快樂延續下去的想法。因此,家長在這個時候都很難開口跟孩子談論不久就要離家的事情,甚至會刻意回避。當孩子們撒嬌要他們不再離家時,他們也會敷衍附和,或支支吾吾地轉移話題。其實,與孩子的分離工作,并不是要等到即將出發才進行,而是要從回家的那一天就開始。
跟孩子做好分離工作,以下的步驟可供參考:
家長如果有外出打工的計劃,不要因為擔心孩子無法承受這個事實而故意隱瞞,而是要慢慢地從側面將這個計劃告訴孩子,讓孩子能夠一點一點地了解這個事實,直到最后能夠完全接受。比如,看新聞時,爸爸可以指著電視里的火車,對孩子說:“我和你二叔就是坐這個火車回來的,回去也要坐火車。”吃飯的時候,也可以不經意地說:“在家鄉才能吃到這個菜,再隔兩周,我到工地上就不一定有這個菜了。”孩子做完功課后,家長也可以告訴他:“過完年,你就要上學了,我也需要出去打工。”
一點一點的信息碎片,能讓孩子逐漸形成一個意識——爸爸媽媽的出行計劃并不是臨時起意,而是一個重大的家庭計劃。即使孩子內心不情愿,他們也能感受到這種必然性的存在。孩子有了一定的心理準備,就不會因為父母離家而不知所措,甚至情緒崩潰了。
孩子舍不得父母,最大的原因在于缺乏安全感和親密感,覺得沒有人庇護和照顧,在心理上產生了一種“ 孤兒” 一樣的無助感。家長要細心地與孩子交談,了解他們內心的各種想法,看看他們在生活上有沒有解決不了的麻煩、學習上有沒有困難、人際關系上有沒有被人排斥和欺負等。家長可以聯合其他親友、老師, 一起幫助孩子解決實際困難,然后告訴孩子:“不要緊,你的煩惱都說出來,無論我們在哪里,都會幫你一起解決。”
父母幫助孩子處理難題,使孩子的心理壓力得到釋放,可以增強孩子對父母的信任和依賴,同時也為孩子理解父母外出打工的舉動,打下了較好的情感基礎。
沒有家長的長期陪伴,孩子必然要學會獨自面對一些生活或學習上的困難,同時也伴隨著受挫后的各種負性情緒,如傷心、委屈、擔心、害怕、孤獨、無助等。家長可以幫助孩子掌握幾種化緩解負性情緒的方法。
比如,當孩子感到孤獨,想念爸爸媽媽時,家長可以教孩子通過看家庭合照,給爸爸媽媽發信息、寫日記、打電話等方法來排解。然后通過演練,讓孩子熟練掌握這些方法。當然,家長需要提前與孩子拍一些照片(最好每年都拍照,可以記錄下孩子的成長),買一些有紀念意義的物品,當孩子思念父母時,可以通過觀看、撫摸這些物品,獲得精神撫慰。家長也要時不時與孩子打電話、發信息,交流一些孩子感興趣的話題,而不僅僅是追問身體好不好、在家是否聽話、有沒有好好學習。當孩子具備了一定的自我照料、自我調節負性情緒的能力時,會更加容易面對與父母的分離。
除了看管孩子的老人,家長外出打工前,還要為孩子找一個或幾個“替代家長”。“替代家長”應由有養育經驗,有愛心的人擔任,可以是熱心的親戚、朋友或友善的鄰居。“替代家長”能夠給予孩子生活上的照顧、學習上的指導,或是在精神層面給予孩子關愛,讓孩子有一個心理依靠。這種“替代家長”,可以一定程度地補償孩子對親情的渴求,幫助他們克服成長中的各種困難,促進其健康成長。
為了促進孩子與“替代家長”的融洽相處,在外出前,家長要將“替代家長”鄭重地引見給眾人,多讓孩子與“替代家長”親近。同時,家長要鼓勵孩子學會向他人求助,學會將自己的問題和要求清晰地表達出來。只要家長認真地做好補救措施,孩子就能從更多的關愛中得到力量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