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耿鋒,孫俊凱,孫楚偉
(潮州市人民醫院脊柱外科,廣東潮州 521011)
胸腰椎解剖結構復雜,是外傷性骨折好發部位,胸腰椎骨折可引起頭側端椎上緣的垂線與尾側端椎下緣垂線的交角(Cobb角)異常,并伴發局部疼痛、水腫,使患者活動功能受限,生活質量降低[1]。對于Cobb角超過30°或椎體高度丟失超過1/3,或同時伴有后縱韌帶復合體損傷的患者,手術是其治療首選[2]。胸腰椎骨折術能有效糾正Cobb角,緩解局部疼痛,已在臨床得到廣泛應用[3]。但目前對于短節段椎弓根螺釘固定術,臨床尚缺乏統一規范性手術標準,長期以來,臨床多采用跨傷椎固定法,但近年來報道顯示其術后復發和并發癥風險應引起患者和醫師重視[4]。有學者提出經傷椎固定術[5],本研究對比分析兩種術式的臨床效果,為優化手術方案提供參考,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8月至2020年8月潮州市人民醫院收治的84例胸腰椎骨折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1∶1比例,以平行對照為原則,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42例。觀察組患者中男性26例,女性16例;年齡40~64歲,平均年齡(52.89±8.27)歲;體質量指數(BMI)18.0~22.5 kg/m2,平均 BMI(20.04±1.77)kg/m2;致傷原因:高空墜落8例,砸傷12例,交通事故22例;傷椎分布:T1215例,L113例,L214例。對照組患者中男性30例,女性12例;年齡40~62歲,平均年齡(50.03±9.11)歲;BMI 17.5~22.0 kg/m2,平均BMI(19.85±1.82)kg/m2;致傷原因:高空墜落10例,砸傷14例,交通事故18例;傷椎分布:T1212例,L115例,L215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組間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過潮州市人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患者及其家屬均對研究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診斷標準:參照《成人急性下頸段脊柱脊髓損傷循證臨床診療指南》[6]中胸腰椎骨折的診斷標準,經MRI檢查可見T12~L2單節段胸腰椎骨折。納入標準:①符合上述診斷標準并經影像學檢查確診者;②年齡≥18歲。排除標準:①既往有胸腰椎骨折病史者;②妊娠哺乳期患者;③合并惡性腫瘤者;④肝腎功能嚴重不全者;⑤粉碎性骨折或有嚴重感染者;⑥Frankel分級為A、B級者。
1.2 手術方法 觀察組:①術前準備。術前行血常規和影像學檢查,排除凝血功能障礙和椎體前中柱損傷者,根據X線片結果評估受損情況,制定手術計劃。②手術操作。患者取俯臥位,行全身麻醉,麻醉起效后以傷椎上下鄰椎體棘突為準做正中切口,切開后暴露傷椎,在傷椎和上下椎體椎弓根置入螺釘,在C臂X線機下檢查確保進針準確。完成后安裝連接棒,必要時行椎板減壓,以鄰近椎體為支撐點撐開復位,在X線機下檢查復位滿意后固定螺釘,安裝橫向連接桿,再進行植骨融合。③術后處理。植骨融合完成后沖洗術區,止血,放置引流管,縫合切口。術后常規監測心率、脈搏、血壓等生命體征,并給予常規抗生素干預預防感染,指導患者在術后4~6周開始佩戴腰圍下地活動。
對照組:術前準備和術后處理同觀察組。手術操作:患者體位、麻醉及切口同觀察組。在C臂X線機指引下檢查指導,以人字嵴頂點法與Roy-Camille法在傷椎上下相鄰椎體椎弓根處置入螺釘,將橫向連接桿安裝于損傷生理曲度折彎側,必要時進行椎板減壓,解除椎管壓迫。
1.3 觀察指標 ①在手術后1個月評估療效[7],顯效:骨折完全愈合,胸腰椎骨折活動受限解除,疼痛等臨床癥狀消失;有效:骨折愈合,胸腰椎骨折輕微受限,疼痛減輕;無效:未達到上述標準。以(顯效+有效)/總例數×100%計算總有效率。②記錄并比較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及術后住院時間。③術后進入隨訪,隨訪以電話和入院復診形式進行,記錄兩組患者術前、術后1個月及術后3個月時Oswestry功能障礙指數(ODI),測量Cobb角水平。ODI量表總Cronbach'α=0.849,各項目Cronbach'α系數=0.813~0.861,分半信度系數為0.894,共10項內容,采用likert 5級評分法計分,ODI問卷內容由醫護人員向患者解釋,由患者獨立填寫完成,試驗部分由醫護人員指導患者進行,記錄得分,以實際得分/最高可能得分×100%為最終百分比評分,評分越高,功能障礙越嚴重[8]。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0.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表示,兩兩比較行LSDt-或獨立樣本t檢驗,多時點比較采用重復測量設計方差分析;計數資料以[例(%)]表示,組間比較行χ2檢驗;等級資料比較采用秩和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 兩組患者總有效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顯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 [例(%)]
2.2 兩組患者手術情況比較 兩組患者手術時間和術中出血量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術后住院時間較對照組顯著縮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手術情況比較( )

表2 兩組患者手術情況比較( )
組別 例數 手術時間(min) 術中出血量(mL) 術后住院時間(d)觀察組 42 162.74±28.26 240.26±45.54 12.58±3.02對照組 42 156.97±32.30 237.02±51.28 14.73±2.56 t值 0.871 0.306 3.519 P值 >0.05 >0.05 <0.05
2.3 兩組患者ODI和Cobb角水平比較 兩組患者術前ODI和Cobb角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1個月和3個月時觀察組ODI和Cobb角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兩組患者術后1個月和3個月時ODI和Cobb角顯著低于術前,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ODI和Cobb角水平比較( )

表3 兩組患者ODI和Cobb角水平比較( )
注:與同組術前比較,*P<0.05。ODI:Oswestry功能障礙指數;Cobb角:頭側端椎上緣的垂線與尾側端椎下緣垂線的交角。
組別 例數ODI(分) Cobb角(°)術前 術后1個月 術后3個月 術前 術后1個月 術后3個月觀察組 42 48.92±5.52 34.43±4.61* 24.49±3.73* 29.75±5.85 5.79±1.20* 5.01±1.05*對照組 42 50.01±4.75 38.58±5.02* 30.11±4.44* 30.03±4.72 7.47±1.85* 6.86±1.23*F時點,P時點 182.742,0.001 162.793,0.001 F組間,P組間 156.702,0.001 149.076,0.001 F組間×時點,P組間×時點 116.330,0.001 102.032,0.001
胸腰段處于解剖生理弧度交界區,是人體生物力學應力集中點,使其成為脊柱骨折多發部位,近年來隨著交通運輸的發展,因交通和墜落發生胸腰椎骨折的患者發生率逐年上升[9]。胸腰椎骨折不僅可能引起局部劇烈疼痛和運動功能受限,嚴重者還可能造成癱瘓,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老年與年輕患者病因有所不同,年輕患者多因高能量損傷引起,而骨質疏松則是老年患者主要誘因[10]。無論何種原因,及時手術都是胸腰椎骨折的重要治療方案。手術干預可快速恢復患者脊柱正常生理高度,防止椎體塌陷和脊柱不穩,加快術后恢復進程。
但目前臨床對胸腰椎骨折手術仍存在爭議,其中之一在于短節段與長節段固定,既往多采用長節段固定,以保證固定強度,但這種固定方式創傷大,可能損傷脊柱運動節段,難以獲得滿意的脊柱活動度,造成術后運動功能不能恢復正常[11]。因而,短節段固定被用于臨床,與長節段固定相比,短節段固定不僅可保留運動椎體,還有助于減少手術出血量,促進患者術后早期康復。但單用短節段固定也可出現脊柱后突畸形加重,螺釘彎曲現象,暴露其固定效果不良的缺點[12]。
本研究采用經傷椎固定方式,根據力學杠桿原理,在傷椎及其鄰近椎體處,通過置入螺釘的方法縱向撐開,從而達到修復和穩定椎體作用,提高手術效果,結果也顯示觀察組整體療效顯著優于對照組。路多等[13]也認為與傳統跨傷椎固定方法相比,經傷椎固定可提高螺釘抗切出力,這對于患者術后恢復具有重要意義。另外,研究中采用植骨融合的方法,以進一步改善術中傷椎效果,進而提高內固定效果。研究結果也顯示術后1個月和3個月時觀察組Cobb角顯著低于對照組,也證實經傷椎固定可獲得良好的內固定效果,這對于術后局部功能恢復作用顯著。另外,研究結果顯示術后1個月和3個月時觀察組ODI顯著低于對照組,說明經傷椎固定的方法能促進患者術后脊柱功能的恢復。這可能是因該手術方案以杠桿效應為依據,利用置入螺釘的方法鞏固固定效果,提高脊柱穩定性,為患者術后活動提供物理支撐[14]。此外,本研究顯示兩組手術時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提示采用經傷椎固定并未顯著增加手術時間,這可能與術者操作熟練程度有關。
綜上,經傷椎固定用于胸腰椎骨折后路短節段椎弓根螺釘內固定術中,有助于提高手術療效,改善術后脊柱功能,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