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玉蘭,張巧儀,張煥玲,梁艷敏,徐章仁
(肇慶市高要區中醫院五官科,廣東肇慶 526100)
霉菌性外耳道炎是耳鼻喉科較為常見的疾病,主要是由霉菌感染外耳道所致,臨床上主要表現為耳道疼痛、奇癢等不適癥狀,嚴重影響了患者的生活、學習及工作[1]。目前,臨床主要的治療方式為耳內鏡下外耳道沖洗及抗真菌藥物治療,其中較為常用的抗真菌藥物為復方酮康唑軟膏,將其涂于患者外耳道可起到較強的止癢及抗真菌的作用,但長期使用會增加不良反應的風險,導致大多數患者無法接受[2]。而微波熱療可以產生熱能,使組織溫度升高,有利于血液循環,促進機體新陳代謝,其在臨床上常被用來治療霉菌性疾病,例如霉菌性陰道炎、慢性霉菌性外耳道炎等,效果顯著且安全性好[3]。本研究旨在探討微波熱療輔助治療霉菌性外耳道炎的療效觀察,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3月至2020年6月肇慶市高要區中醫院收治的106例霉菌性外耳道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53例。對照組患者中男性30例,女性23例;年齡23~65歲,平均年齡(47.65±3.78)歲;病程5~27 d,平均病程(17.59±1.55)d;體 質 量 指 數(BMI)21~27 kg/m2, 平 均 BMI(48.31±2.15)kg/m2;發病部位:左耳15例,右耳20例,雙耳18例。觀察組患者中男性29例,女性24例;年齡22~65歲,平均年齡(47.15±1.61)歲;病程 6~28 d,平均病程(18.01±1.89)d;BMI 21~28 kg/m2, 平 均 BMI(48.35±2.18)kg/m2;發病部位:左耳18例,右耳19例,雙耳16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組間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肇慶市高要區中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及其家屬均對研究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納入標準:①符合《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4]中霉菌性外耳道炎的診斷標準者;②入組前未接受其他治療者;③經檢查確診者;④認知、言語等功能完全,可以良好配合治療者;⑤患者家屬可以全程陪同者。排除標準:①患有精神疾病者;②合并心、肝等嚴重疾病者;③對本研究藥物過敏者;④臨床資料不全者。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采用耳內鏡下外耳道沖洗,患者取坐位或側臥位,用3%過氧化氫和溫生理鹽水交替清洗患者的外耳道,徹底清除耳內分泌物及膿液,待檢查耳內無異物后,采用復方酮康唑軟膏(上海寶龍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13319,規格:10 g/支)涂外耳道治療,1次/d,每10 d為1個療程,治療1個月。
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用HW-1A3普通型微波治療儀[武漢華興澳醫療器械有限公司,國食藥監械(準)字2014第3250795號,型號:HW-1A3]治療,設置功率為15 W,穿透深度為3 cm,溫度為40 ℃,使探頭距離皮膚4 cm,20 min/次,1次/2 d。治療1個月。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治療前后的臨床癥狀積分、治療后的不良反應及隨訪期間的復發情況等。①臨床療效:顯效為臨床癥狀完全消失,自覺聽力恢復正常;有效為臨床癥狀基本消失,自覺聽力得到明顯改善;無效為上述指標未消失或者病情加重者。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5]。②臨床癥狀積分:包括外耳道不適、外耳道脹痛、外耳道阻塞、聽覺障礙等4項,每項0~3分,0分無癥狀,1分輕度癥狀,2分中度癥狀,3分重度癥狀。③不良反應:記錄兩組患者治療期間的不良反應,包括外耳道紅腫、耳內癢、耳痛等。④隨訪期間復發情況:治療后對兩組患者進行為期1年的隨訪,并記錄兩組患者的復發情況。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0.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數資料以[例(%)]表示,組間比較行χ2檢驗;計量資料以()表示,組間比較行獨立樣本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例(%)]
2.2 兩組患者臨床癥狀積分比較 與治療前比較,治療后兩組各臨床癥狀積分均降低,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臨床癥狀積分比較 (分, )

表2 兩組患者臨床癥狀積分比較 (分, )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
外耳道不適 外耳道脹痛 外耳道阻塞 聽覺障礙組別 例數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53 2.87±0.51 0.45±0.09* 2.06±0.43 0.59±0.11* 2.72±0.52 0.44±0.16* 2.74±0.520.48±0.08*對照組 53 2.91±0.57 1.11±0.27* 2.01±0.39 1.09±0.15* 2.69±0.55 0.99±0.13* 2.77±0.510.88±0.12*t值 0.381 16.883 0.627 19.569 0.289 19.423 0.300 20.191 P值 0.704 0.000 0.532 0.000 0.774 0.000 0.765 0.000
2.3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情況比較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情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情況比較 [例(%)]
2.4 兩組患者隨訪期間復發情況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總復發率為8.00%,顯著低于對照組的總復發率34.2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隨訪期間復發情況比較 [例(%)]
霉菌性外耳道炎又被稱為外耳道真菌病,主要與患者免疫功能降低、真菌感染等相關,臨床上按起病及發病過程可分為急、慢性霉菌性外耳道炎,其中慢性霉菌性外耳道炎較為頑固,極易反復發作,若不及時治療,則可導致出現耳聾及耳鳴現象,嚴重危害患者的生活質量[6]。耳內鏡下外耳道沖洗法是一種通過耳內鏡徹底清除耳內異物及分泌物的方式,可使耳內視野清晰且不存在副損傷,同時使用抗真菌藥物涂抹外耳道,可以充分發揮藥物的作用,而復方酮康唑軟膏主要是由酮康唑和丙酸氯倍他索組成,具有抗真菌、抗瘙癢和抗過敏的作用,可有效減少組織水腫,促進病情恢復,但病情極易復發[7]。
微波熱療是指微波引起病變部位受熱而對生物體產生的影響,同時還是一種非侵入性治療,以生物組織本身作為熱源的內部加熱,具有無創傷、安全、簡便、有效和并發癥少的特點,且含水分較多的組織在單位時間內吸收微波能量越多。其中微波具有選擇性,可通過照射病變部位,使病變組織溫度升高,有助于增強機體自我保護反應,從而加快血液循環,提高治療效果;同時微波可由深到淺加熱,有利于促進滲出液的吸收,從而達到消炎、消腫的效果;此外還能通過熱效應使血管擴張,有助于促進血液循環加速,從而疏通阻塞的毛細血管,恢復正常血液循環,增強組織代謝功能,促進炎癥滲出吸收,提高患者治療效果,從而改善患者的癥狀。而微波產生的熱能還可以使局部組織溫度升高,從而改變病變組織的微環境達到殺菌消毒的功效,有效減少感染的發生,降低病情復發率[8]。
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這提示微波熱療輔助治療可提高霉菌性外耳道炎的治療效果,這與在朱世明等[9]研究結果相似,分析其原因為微波熱療可促進血液循環,減少感染的發生,有效地改善患者臨床癥狀;而耳內鏡下外耳道沖洗聯合復方酮康唑軟膏涂外耳道治療可以達到抗過敏、抗炎、止癢的效果,因而微波熱療輔助耳內鏡下外耳道沖洗聯合復方酮康唑軟膏可以促進患者病情快速康復,從而發揮出提高治療效果的作用[10-11]。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癥狀積分和總復發率低于對照組分析其原因,微波熱療輔助治療通過快速升溫,使菌體蛋白質失去活性或死亡,達到徹底殺滅真菌的作用,降低疾病的復發率,同時微波熱療的適用范圍較為廣泛且治療效果較好,從而降低患者復發率[14-15]。
本研究兩組患者總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提示微波熱療輔助治療霉菌性外耳道炎安全可靠。分析其原因,微波熱療主要通過起病變部位受熱使病變組織溫度升高達到治療的目的,其操作簡單,無組織損傷,因而輔助耳內鏡下外耳道沖洗聯合復方酮康唑軟膏涂外耳道治療并不增加不良反應情況發生,值得臨床推廣。
綜上,微波熱療輔助治療可提高霉菌性外耳道炎的治療效果,改善臨床癥狀,降低復發率,且安全可靠,但本研究存在以下不足之處:本研究所選擇樣本量較小,未進行大樣本研究且未進行多中心點的實驗研究,研究時間較短,故需要后續學者進行多中心、大樣本及較長的時間跨度或者多時間段的進一步的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