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劍萍,薛愛國
(廣州中醫藥大學附屬東莞中醫院針灸推拿科,廣東東莞 523000)
腰椎間盤突出癥(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是臨床骨科相對常見的多發疾病,發生LDH的高危職業是與高強度勞動相關的工作或機動車駕駛、教育工作等崗位,常與工作中大負荷量的反復屈伸腰椎、久坐久立等相關。近年,越來越多的腦力工作人員因長時間坐姿不當、運動量不足且不科學等造成該病患病率日益升高,且呈低齡化發展趨勢,多發于中青年[1]。LDH是腰椎間盤已產生退行性病變后,又因外力作用而破損了纖維環,髓核等間盤組織突出刺激及脊髓神經根受壓迫而造成了腰痛和坐骨神經痛乃至功能障礙[2]。LDH固然不會危及生命,但其具患病率高、致殘率高、反復發作的特點,故不可忽視。該病部分患者主要表現為腰痛、雙下肢放射痛及麻木、乏力等癥狀,而部分情況嚴重者會由于突出物壓迫神經而發生會鞍區感覺障礙、排便功能障礙,下肢不完全癱瘓等,嚴重限制了患者的日常活動,影響其生活質量。LDH治療方法多,但療效不一。而對腰椎功能的康復除了進行腰部核心肌力訓練和科學宣教等常規方式外,針灸療法因其操作簡易、費用較低且療效顯著等優勢而被多數患者接受,能廣泛應用于臨床。為探討針灸方法配合腰椎核心肌群功能訓練用于LDH患者腰椎功能康復的價值,此次研究以針刺華佗夾脊穴配合腰椎核心肌群功能訓練對LDH患者進行治療,觀察其對患者腰椎功能康復的影響,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科內收治的70例LDH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5例。觀察組患者中男性18例,女性17例;年齡22~45歲,平均年齡(31.87±3.94)歲;病程2~37個月,平均病程(17.73±1.89)個月;其中L3~4椎間盤突出2例,L4~5椎間盤突出5例,L5~S1椎間盤突出5例,L3~4合并L4~5椎間盤突出4例,L4~5合并L5~S1椎間盤突出12例,L3~4、L4~5合并L5~S1椎間盤突出7例。對照組患者中男性20例,女性15例;年齡23~40歲,平均年齡(30.13±3.53)歲;病程1~33個月,平均病程(18.41±2.48)個月;其中L3~4椎間盤突出2例,L4~5椎間盤突出9例,L5~S1椎間盤突出5例,L3~4合并L4~5椎間盤突出2例,L4~5合并L5~S1椎間盤突出12例,L3~4、L4~5合并L5~S1椎間盤突出5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及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組間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廣州中醫藥大學附屬東莞中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及其家屬均對研究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診斷標準:中醫參照《腰椎間盤突出癥辨證分型評估表的編制及應用研究》[3]辨證診斷標準中的絡脈瘀阻證,主證:腰部疼痛和單側或雙側下肢沿一定的神經路線放射性疼痛或麻木。在站立、行走、咳嗽等時疼痛明顯加重,臥床休息或屈膝屈髖后可使疼痛緩解。舌脈:舌淡,苔薄白,舌質暗或有瘀斑,脈弦細或沉緊。納入標準:①符合上述中醫診斷標準,并經影像學檢查確診為LDH;②能接受針刺治療及腰椎核心肌群功能訓練;③年齡20~50歲;④入組前1個月內未采用藥物治療,前1周內未采用外治療法。排除標準:①合并腰椎脫位、骨折,或腰椎腫瘤等,已造成功能嚴重性障礙,滿足手術指征;②合并嚴重原發性疾病,包括心腦血管、肝腎、造血系統等方面;③易出血體質或合并嚴重感染、既往針灸過敏史;④月經期女性或正在妊娠期、哺乳期;⑤同時參與其他項目研究者。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患者行腰椎核心肌群功能訓練:①雙側臀橋訓練:保持動作15 s后回歸原位再繼續,持續訓練5~10次/組,2~3組/d;②跪臥撐:雙側肘膝撐地,抬起腹部和臀部,保持頭部-背部-臀部于同一水平線上,盡量維持30 s以上,15個/次,2~3次/d。③背起:趴在墊子上,手置于后背,使上半身離開墊子,同時保持下巴收緊,維持3 s,15個/次,2~3次/d,④對側肢體伸展:保持一側膝關節鎖緊,同時使下肢離開墊子8~10 cm,另一側肢體抬高,末端保持3 s,需要雙邊訓練,15個/次,2~3次/d,⑤側抬腿:側臥,保持髖伸展,勾住腳尖,抬腳,末端維持2 s后緩慢落下,15個/組,雙邊訓練,15個/次,2~3次/d。
觀察組在對照組的核心肌群訓練基礎上結合行針刺華佗夾脊穴治療,病患取俯臥位,充分暴露腰部,參照《經絡腧穴診察:提高針灸臨床診治水平的重要手段》[4]定位,取病變部位的椎體及上下一椎體的夾脊穴,以碘伏棉簽從針刺部位中心向外繞圈消毒。使用一次性針灸針(蘇州東邦醫療器械有限公司,蘇械注準20192200828,規格:針體直徑0.30 mm×針體長度40 mm),運用適當的進針法,根據患者體形,刺入合適的進針深度,在進針后采取捻轉提插手法,直至針下發生酸、脹、麻甚至向下肢放射結束。接上電針并留針30 min。完畢后,用另一只手兩指于針刺部位以消毒干棉球輕柔按壓,持針手小幅輕度捻轉,并將針順勢緩慢提至皮下,靜留片刻后出針,按住針眼防止滲血。1次/d,共治療15 d。
1.3 觀察指標 ①療效標準參考《腰椎間盤突出癥辨證分型評估表的編制及應用研究》[3]制定。治愈:病患沒有了腰腿痛等感受,直腿抬高可超過70°,恢復正常的腰部功能狀態;顯效:病患腰腿痛等感受明顯減輕,直腿抬高可接近于70°,基本恢復腰部功能的正常狀態;有效:病患腰腿痛等感受不明顯,活動受限輕微,腰部功能狀態部分恢復;無效:患者臨床癥狀體征無改善,活動受限無改變,腰部功能無恢復。②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腰椎功能及疼痛評分比較。患者疼痛程度評估以視覺模擬評分表(VAS)[5]評價:用兩端分別為“0”分端和“10”分端的游動標尺,以“0”表示無痛,“10”表示劇疼,分值為0~10分,分值越高代表痛感越明顯;評估病患腰椎功能時采用日本骨科協會下腰功能評分法(JOA)[6]、Oswestry功能障礙指數問卷表(ODI)[7],JOA量表分為4部分:主觀癥狀包含下腰、背痛、腿痛兼麻刺痛等,共9分;臨床體征包含直抬腿高試驗、感覺障礙、肌力狀況,共6分;日常生活受限度包含臨睡翻身、直立、體前屈、至少1 h坐立、舉重物等,共9分,膀胱功能5分,總分29分,最高29分,最低0分,分值越低代表腰椎功能障礙越明顯;ODI量表共10項條目,總分50分,分值越高代表腰椎功能障礙越明顯。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2.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數資料以[例(%)]表示,組間比較行χ2檢驗;計量資料以()表示,組間比較行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比較行配對樣本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患者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例(%)]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腰椎功能、疼痛評分比較 治療后兩組患者VAS、ODI評分均顯著低于本組治療前,JOA評分均顯著高于本組治療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治療后的VAS、ODI評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觀察組患者治療后JOA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腰椎功能、疼痛評分比較(分, )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腰椎功能、疼痛評分比較(分, )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VAS:視覺模擬評分表;JOA:日本骨科協會下腰功能評分法;ODI:Oswestry功能障礙指數問卷表。
組別 例數 VAS JOA ODI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35 6.83±1.81 1.69±0.47* 12.13±5.94 23.84±4.71* 42.62±5.35 34.26±2.30*對照組 35 6.58±2.70 3.66±1.40* 12.64±5.12 19.42±4.35* 42.38±5.11 39.90±2.14*t值 0.455 7.892 0.385 4.079 0.192 10.621 P值 0.651 0.000 0.702 0.000 0.848 0.000
隨著生活與工作等壓力的增加,人們降低了自身日常運動量,使LDH發病率呈升高和年輕化趨勢,對患者的日常工作與生活產生了嚴重不良影響。大部分病患最開始發生且較難忍耐的病癥是腰痛及下肢放射痛,其中部分病患更是因劇痛感而明顯影響肢體活動度及生活質量,故應迅速采取有效對策介入。LDH應屬中醫學“腰痛”“痹病”的范疇,為絡脈瘀阻之證。認為其發病機制為局部經絡遇阻,痹阻堵塞,不通則痛,不榮亦痛[8]。有關該病的治療手段有很多,其中包括手術和保守治療,但風險性大、費用較高、痛苦大的手術治療方式還有明顯副作用與并發癥,部分臨床病患,尤其是年輕、無明顯神經癥狀以及首次發病患者多傾向于選擇保守治療,且通過保守治療大部分病患病情減輕或被治愈。從中醫方面來看,治療準則當從散寒去濕、益氣活血通絡著手。古往今來的中醫師通過不懈努力及臨床試驗,現在已經有多種方式用以醫治此病,比如中藥法及針灸法。同時有臨床試驗驗證,在治療LDH時,康復治療是提高療效與改進預后的重要對策[9]。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提示以針刺華佗夾脊穴配合腰椎核心肌群功能訓練治療LDH可有效提高療效。從經絡學而言,LDH常與閉阻堵塞了督脈、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陽膽經相關,而刺激督脈、膀胱經和膽經等穴位的針灸治療即可通經絡并止痛[10]。夾脊穴處在腰背,接近多裂肌位置,針刺該穴能夠有效地鎮痛,同時改善腰椎功能,并刺激腰椎核心穩定肌,與常規針刺對比,其功效大小關鍵與其針刺穴位的位置相關。華佗夾脊穴在臨床上常被稱為夾脊穴,于督脈和膀胱經之間,系經外奇穴,將督脈、膀胱經的經氣匯聚,而針刺夾脊穴便可因此調理兩經經氣,經氣順暢則不痛;加之背為陽,督脈為“陽脈之海”,全身陽氣是以總督,除痹鎮痛故能以針刺華佗夾脊穴。另其與手陽明、足陽明、足太陽等密切相關,因此也具有治療經筋病損如腰酸背痛、轉筋不利等癥狀的作用。
本研究結果也顯示,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VAS、ODI評分均明顯小于對照組,觀察組患者的JOA評分明顯小于對照組,提示以針刺華佗夾脊穴配合腰椎核心肌群功能訓練治療LDH可明顯改善患者痛感,有利于提高患者的腰椎功能,使其早日康復。腦是人體精神思維活動所居之處,心為神,腦神志活動由心所主,神的物質力量是經絡氣血,如損害了經絡氣血,心神“癢痛由之而覺”則會發揮其功能,以痛感表現出來。而LDH產生的問題一般是疼痛和功能障礙,包含腰腿痛、感覺障礙、日常生活各方面的障礙,因此對該病的觀察評價量表需具有客觀、針對和全面性。VAS、ODI、JOA評分是中外醫學認同的針對該病的評價方法,具備客觀、操作便捷等優勢,評測項匹配于LDH病患臨床表現,能綜合全面地評估并量化LDH患者臨床情況,客觀反饋出臨床治療病患的作用。夾脊穴針刺之所以有止痛功效,考慮是其不僅能夠影響由交感神經末梢釋放的多種化學遞質,從而調控各組織器官的痛感傳導,調節免疫炎性反應與自由基及代謝,還可推動神經根周邊組織部分代謝及血液的循環,使組織營養得以改善,并能令神經根水腫消退,進而具有消炎止痛的功效。另也有研究利用電針脊髓損傷大鼠的夾脊穴,得知脊髓損傷大鼠的綜合運動能力能夠得到有效改善,其坐骨神經傳導速率能夠得到有效提升的結果[11]。
綜上,以針刺華佗夾脊穴配合腰椎核心肌群功能訓練治療LDH可有效提高療效,明顯改善患者痛感,有利于提高患者的腰椎功能,降低腰椎間盤突出癥復發率,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