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艷紅,古艷珍,張麗娟,朱 燕,鐘清睦
(梅州市中醫醫院三外科,廣東梅州 514011)
呃逆一般指胃氣上逆引起打嗝,患者喉間伴有難以控制的短而頻的呃呃連聲;若呃逆持續時間≥24 h,且發作頻繁并經一般臨床治療后癥狀無明顯改善的則稱之為頑固性呃逆[1]。長期呃逆會對患者精神和生理造成負面影響,降低其生活和質量。既往臨床采用西藥治療,雖有一定效果,但部分患者病情反復發作,預后效果欠佳[2]。近年臨床發現撳針在呃逆疾病治療中取得了顯著效果,但目前臨床關于撳針治療對中風患者呃逆的影響尚存在爭議[3]。因此,本研究對此展開初步研討,以期為臨床中風呃逆患者治療提供客觀的理論支持,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梅州市中醫醫院收治的80例中風呃逆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0例。觀察組患者中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齡60~71歲,平均年齡(62.96±4.08)歲;病程1~15 d,平均病程(8.32±2.11)d;呃逆持續時間3~7 d,平均呃逆持續時間(5.63±1.03)d;呃逆發作次數:≥12次/d。對照組患者中男性21例,女性19例;年齡61~72歲,平均年齡(61.44±4.24)歲;病程1~14 d,平均病程(7.32±2.71)d;呃逆持續時間3~8 d,平均呃逆持續時間(6.28±1.96)d;呃逆發作次數:≥12次/d。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組間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梅州市中醫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或其家屬對研究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診斷標準:參照《中醫內科學》[4]中關于中風及呃逆的診斷標準。納入標準:①符合中風、呃逆診斷標準;②年齡≥60周歲;③呃逆發作時間≥48 h;④無精神疾病史且可正常溝通者。排除標準:①伴全身凝血障礙、出血傾向等血液系統疾病者;②合并心臟、肝腎等重要器官功能障礙、損傷者;③合并惡性腫瘤疾病者;④伴全身重度感染疾病者;⑤有暈針等不適宜癥狀者。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患者選擇鹽酸氯丙嗪注射液(上海禾豐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1021060,規格:1 mL:25 mg)滴鼻治療,25 mg氯丙嗪抽入1 mL注射器中,連接頭皮針,并將針頭剪掉,每次滴1~2滴至雙側滴鼻。觀察組在此基礎上加行撳針膈俞+內關加足三里治療,確定足三里穴(雙側)、內關穴(雙側)、膈俞穴(雙側),常規消毒針刺部位,經鑷子夾持密封紙剝離膠布,取出一次性使用無菌撳針(清鈴株式會社,國食藥監械(進)字2012第2272550號,規格:直徑0.2 mm×長度1.5 mm),直接按壓于各穴位上,每隔4 h按揉1次,每次1~2 min,撳針2 d更換1次。兩組共治療6 d。
1.3 觀察指標 ①臨床療效。參考《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5]對臨床療效予以評價。顯效:患者呃逆完全消失,中醫癥候積分降低≥90%;有效:患者呃逆臨床癥狀部分消失,中醫癥候積分降低≥30%但<90%;無效:患者呃逆癥狀無緩解或有加重跡象,中醫癥候積分降低<30%。②呃逆癥狀積分。根據中醫證候積分[5]評價患者呃逆癥狀治療前后改善情況。計算患者每小時最高呃逆頻率,其中0分:呃逆癥狀0次/h;3分:呃逆癥狀≤5次/h,但患者耐受,不影響生活質量;6分:呃逆癥狀>5次/h且≤10次/h,患者難以耐受,影響生活質量;9分:>10次/h,患者無法正常進食并伴有胃食管反流。③生活質量評分。參考簡明生活質量量表(SF-36)[6]編制中風呃逆患者生活質量評價量表評估治療前后患者生活質量變化,量表共3個維度,即為精神、飲食、睡眠,采用5級計分法,5分為正常,1分為不正常,分值越高,表示患者生活質量越高。④不良反應。統計患者治療期間皮膚破損、乏力、口干及嗜睡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2.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表示,組內比較行配對樣本t檢驗,組間比較行獨立樣本t檢驗;不同時點呃逆癥候積分比較采用重復測量方差分析,計數資料以[例(%)]表示,組間比較行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患者總有效率為95.00%,高于對照組的80.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例(%)]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及治療1、3、6 d后呃逆癥候積分比較 兩組患者治療1、3、6 d后呃逆癥候積分較治療前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1、3、6 d后呃逆癥候積分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及治療1、3、6 d后呃逆癥候積分比較(分, )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及治療1、3、6 d后呃逆癥候積分比較(分, )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aP<0.05;與同組治療1 d比較,bP<0.05;與同組治療3 d比較,cP<0.05。
組別 例數 治療前 治療1 d 治療3 d 治療6 d觀察組 40 9.11±1.12 6.25±0.75a 3.11±0.84ab 1.32±0.69abc對照組 40 9.13±1.13 7.14±1.25a 5.51±1.31ab 3.93±1.52abc F組間,P組間 21.362,0.000 F時間,P時間 19.524,0.000 F交互,P交互 14.225,0.000
2.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兩組患者治療后睡眠、精神、飲食及生活質量總分較治療前升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治療后睡眠、精神、飲食及生活質量總分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分, )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分, )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
組別 例數 睡眠 精神 飲食 總分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40 2.09±0.16 3.26±1.71* 1.39±0.21 4.69±1.74* 2.46±0.48 4.08±1.08* 5.94±1.01 12.41±2.11*對照組 40 2.11±0.32 2.41±0.85* 1.45±0.13 3.88±1.19* 2.47±0.46 3.22±1.11* 5.85±1.02 8.44±1.53*t值 0.353 2.815 1.536 2.430 0.095 3.512 0.396 9.633 P值 0.724 0.006 0.128 0.017 0.924 0.000 0.692 0.000
2.4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 兩組患者治療期間均未見明顯不良反應,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7.50%,對照組為12.50%,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 [例(%)]
呃逆是指因膈神經等受刺激而引起膈肌痙攣的一種常見情況,中風患者會因病情作用極易出現呃逆癥狀,若患者未能及時獲得有效處理,會導致頑固性呃逆,影響患者生活質量[7-8]。既往臨床針對呃逆多采用西藥治療,其中以氯丙嗪鼻滴效果最為顯著,但部分患者會出現病情反復,故如何采用更加安全有效的治療方案仍是臨床關注的重點難題[9]。中醫認為呃逆起病多與上中二焦相關,中風者胃氣以降為順,易過渡上逆致膈肌痙攣,胃失和降為其病機,因胃氣上逆動膈引起持續不間斷的呃逆癥狀,故病變部位在膈??;撳針為微型針灸之一,結合腧穴理論及皮部理論,是常見的中醫外治法,可通過埋針形式持續對脈絡和皮膚產生針刺刺激,促進經絡氣血有序運行,實現經絡臟腑功能調節,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近年臨床研究表明,在常規西藥氯丙嗪滴鼻基礎上加用撳針治療,可有效減輕呃逆程度,且不易引起嚴重不良反應[10]。
本研究顯示,撳針對呃逆療效顯著,與胡倩[11]研究結果相似。究其原因,在中醫理論學中認為呃逆分寒熱虛實,病因較為復雜,病機以胃失和降為主,治療目的以和胃降逆。本研究所采用的撳針穴位選擇為足三里穴、內關穴及膈俞穴,其中足三里穴為足陽明胃經下合穴,可和中降逆、調理脾胃;作為八脈交會穴,通過撳針內關穴可達到理氣降逆、寬胸和中的治療效果;膈俞穴可調理脾胃、和中降逆,自古以來是治療胸中氣逆之疾的重要穴位。通過在常規氯丙嗪治療基礎上撳針以上諸穴位,能實現中西結合,達到和胃降逆、寬胸利膈的治療效果,發揮撳針調解經絡臟腑的功能,有效緩解呃逆癥狀,提高療效。
本研究發現,觀察組患者在治療1、3、6 d后呃逆癥候積分顯著低于對照組,進一步證實撳針可緩解中風患者呃逆癥狀。中醫認為脾胃失調是引起呃逆的重要因素,當患者腦竅受損,神經功能必會受到影響,五臟功能皆受到損傷,其中以脾胃損傷最為顯著,可引起胃失和降,故中風者更易發生呃逆[12]。氯丙嗪鎮靜功效明顯,中樞興奮性抑制作用強,針對因中風所引起的呃逆癥狀,通過鼻滴法減少治療難度,且有一定治療效果;但氯丙嗪鼻滴后部分患者會有一定的復發風險,因此需加用中醫撳針治療,通過對膈俞穴、內關穴及足三里穴撳針干預,利用皮下持久的刺激作用,調節各經絡臟腑功能,有效改善呃逆癥狀。
有研究指出,中風后呃逆會干擾患者日常休息、飲食,長期會影響患者精神狀態[13]。本研究顯示,治療后,相較觀察組,對照組患者生活質量總分較低,提示撳針可改善中風后呃逆患者的生活質量。究其原因,中風后呃逆癥狀發作時間多超過24 h,而部分患者具有晝夜頻繁發作的特征,長時間打嗝必定會影響其睡眠,并降低生活質量;在鼻滴氯丙嗪基礎上,增加撳針干預,能加大患者呃逆癥狀緩解效果,有效減少患者痛苦,增加睡眠時間,提高睡眠質量,同時病癥改善后可以增加患者的舒適型及安全感,有助于維持病情穩定、促進患者盡早康復。此外,本研究結果進一步表明撳針用于中風呃逆患者治療中不會引起嚴重不良反應。
綜上所述,撳針膈俞聯合內關加足三里對中風患者呃逆的干預效果顯著,可緩解呃逆癥狀且有一定的安全性,基于時間、所選樣本量等影響,本研究仍存在一定不足之處,有待今后進一步深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