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文珍,陳宏睿,羅桂平
(東莞市中醫院兒科,廣東東莞 523000)
兒童夜間遺尿是指年齡≥5歲兒童平均每周至少2次夜間不自主排尿,并持續3個月以上;單癥狀夜間遺尿(monosymptomatic nocturnal enuresis,MNE)指患兒僅有夜間遺尿,不伴有日間下尿路癥狀[1]。小兒遺尿癥若得不到積極和及時的治療將對患兒身心健康造成危害。隨著對疾病認識的深入,目前該病受到越來越多國內外專家的關注。中醫認為,小兒遺尿癥與肺、脾、腎、三焦、膀胱關系密切,其病因主要為腎氣不足、肺脾氣虛、肝經郁熱、心腎不交,所致膀胱約束不利[2-3]。大多與先天稟賦未充、后天發育遲滯密切相關,而兒童夜間遺尿癥的病程和治療周期較長,通過體質辨識,對遺尿癥患兒進行中醫體質與中醫證型的相關性進行研究,可從整體把握遺尿癥患兒的中醫體質及證型分布情況,從而將“辨體、辨證、辨病”相結合,能夠更準確地抓住主要矛盾,從根本上改善患兒的體質,對提高臨床療效有重要意義[4]。因此,臨床治療單癥狀夜間遺尿癥患兒需重視中醫體質情況,本研究在對比MNE患兒與健康兒童中醫證型基礎上,采用Logistic分析MNE的相關因素,以期為臨床防治提供參考,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將2019年2月至2021年8月在東莞市中醫院兒科門診確診的128例MNE患兒納入觀察組,另將同期于院內進行體檢的128例健康兒童納入對照組進行回顧性分析。觀察組中男患兒77例,女患兒51例;年齡5~12歲,平均年齡(7.92±2.31)歲; 體 質 量 指 數(BMI)15.2~18.5 kg/m2, 平均 BMI(16.89±1.82)kg/m2。對照組兒童中男性84例,女性44例;年齡5~12歲,平均年齡(8.43±2.16) 歲;BMI 15.0~18.4 kg/m2, 平 均BMI(17.11±2.16)kg/m2。兩組研究對象性別、年齡、BMI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組間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東莞市中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同意。納入標準:①觀察組患兒符合《中國兒童單癥狀性夜間遺尿疾病管理專家共識》[5]中單癥狀夜間遺尿癥的診斷標準;②臨床病例資料完整;③年齡5~12歲。排除標準:①拒絕配合,依從性差者;②伴有泌尿系感染者;③白天漏尿或滴尿者;④合并有嚴重心肺基礎疾病或肝腎功能不全者;⑤繼發性遺尿癥;⑥合并癲癇、隱性脊柱裂等神經系統疾病。
1.2 研究方法 收集并比較兩組研究對象基本資料和特征指標,根據《中醫兒科學》和《中醫診斷學》體質標準[6-7],記錄體質類型。特征指標包括家庭狀況、遺尿家族史、白天排尿間隔情況、尿量、便秘及膀胱功能情況。中醫體質分為平和質、氣虛質、陽虛質、陰虛質、痰濕質、濕熱質、血瘀質、氣郁質及特稟質,遺尿中醫證候分型包括下元虛寒型、肺脾氣虛型、心腎失交型、肝經濕熱型。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研究對象的資料、特征指標及中醫體質分型,總結MNE患兒的中醫證候分型,分析患兒發生MNE的獨立影響因素。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0.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表示,組間比較行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表示,組間比較行χ2檢驗;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歸模型。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研究對象中醫體質分型比較 對照組兒童的中醫體質以平和質為主,觀察組患兒以陽虛質、氣虛質及痰濕質為主,兩組研究對象中醫體質分型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研究對象中醫體質分型比較 [例(%)]
2.2 觀察組患兒中醫證候分型統計 通過對入組的128例觀察組患兒臨床癥狀、舌苔脈象、個人史、既往史等進行綜合分析辨證,其中醫證型分布如下:下元虛寒型83例,占64.84%、肺脾氣虛型27例,占21.09%,肝經濕熱型13例,占10.16%,心腎失交型5例,占3.91%。
2.3 兩組研究對象特征指標比較 兩組研究對象家庭情況、遺尿家族史、白天排尿間隔情況、尿量、便秘及膀胱功能障礙情況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研究對象特征指標比較 [例(%)]
2.4 MNE多因素Logistic分析 對卡方檢驗有統計學意義的指標賦值后納入Logistic多因素分析模型,對影響MNE的相關因素進行分析,結果顯示中醫體質、單親家庭、遺尿家族史、便秘及膀胱功能障礙是MNE的獨立影響因素(P<0.05),而排尿間隔時間與尿量并非MNE的獨立影響因素(P>0.05),見表3。

表3 MNE多因素Logistic分析
目前臨床對MNE的研究不斷深入,其發病機制復雜,涉及膀胱功能、遺傳及神經發育等。近年來有關MNE的中醫診療也日益引起臨床重視。中醫認為,先天腎陽不足、膀胱虛冷是小兒遺尿的重要病理基礎。體質是指在先天稟賦和后天環境共同作用基礎上由生理功能、形態結構及心理因素形成的相對穩定的機體特征[8]。本研究對兩組研究對象進行體質辨識,結果顯示遺尿患兒大多存在著體質偏頗,偏頗體質以陽虛質為主,另外依次為氣虛質、痰濕質及濕熱質。遺尿患兒中醫證型最多的為下元虛寒型,接著依次為肺脾氣虛型、肝經濕熱型,心腎不交型最少。辨證為下元虛寒的遺尿患兒中,最多的體質為陽虛質,其次為氣虛質;肺脾氣虛型的遺尿患兒中以氣虛質為主,常兼夾其他類型的體質,如痰濕質、氣郁質、陰虛質等;肝經濕熱型的遺尿患兒以濕熱質為主,常兼夾陰虛質[9]。小兒遺尿癥的發生和發展離不開遺傳因素與后天因素的影響,而中醫體質的形成由先天稟賦決定,而后天因素又影響了體質的發展和變化,因此二者就這一特點來說不謀而合。
中醫有關小兒體質特點的論述早有記載,最早見于《靈樞·逆順肥瘦》“嬰兒者,其肉脆、血少、氣弱”[10],而后世醫家就小兒體質也有不同的論述及觀點。比較有代表性的主要有錢乙在《小兒藥證直決·變蒸》提出的小兒“臟腑柔弱”“五臟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壯”“易虛易實,易寒易熱”;萬全提出了小兒“三不足、兩有余”的觀點;吳鞠通提出了小兒“稚陰稚陽”的學說。近代王琦教授在《中醫體質學》中,將人的體質分為九種類型,即一種平和體質和八種偏頗體質[11]。中醫體質是中醫證型形成的重要基礎,同時證候則可隨體質的強弱而變化、轉移,但二者又不能完全的一一對應,同一個證型可出現在不同體質的患兒中。比如辨證為下元虛寒的遺尿患兒最易出現在陽虛質與氣虛質的患兒中,肺脾氣虛型的遺尿患兒中以氣虛質為主,但也可常兼夾其他類型的體質[12]。關注體質,可及識別出患兒偏頗體質,從而對于偏頗體質的患兒進行日常體質調理和糾正可減少遺尿癥的發病率,做到未病先防。所以辨證分析與體質辨識相結合對于小兒遺尿癥的防治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多因素分析結果也說明中醫體質分類是兒童發生MNE的獨立影響因素,佐證體質分類在MNE診療中的重要作用。
本研究基于對MNE和健康兒童中醫體質分類的對比,同時納入其他相關因素,采用Logistic多因素分析MNE的相關因素,進一步綜合分析MNE發生發展過程中涉及的病因病機,結果顯示MNE的發生受單親家庭、遺尿家族史、便秘及膀胱功能等情況影響。單親家庭兒童更易發生MNE,這可能是因單親家庭兒童缺乏溝通,不良的家庭生活環境和管教方式是重要的神經心理刺激應激因素,干擾兒童神經功能發育,而成為MNE誘因[13]。另外,兒童膀胱功能障礙多表現為膀胱容量小或逼尿肌不穩定,相關研究還提示兒童深夜逼尿肌活躍[14],也是患兒遺尿的重要原因。此外,本研究還發現便秘也是兒童MNE的重要誘因,便秘兒童因糞便長期滯留腸道,進而機械性壓迫膀胱和后尿道,刺激膀胱壁神經,使大腦對膀胱的充盈感知降低,導致MNE的發生。有學者還提出,直腸-膀胱間神經反射可引起遺尿和便秘的交替發生,互為因果[15]。因而,對于MNE或有MNE潛在風險的兒童,應注意觀察便秘情況,并及時處理,以降低MNE發生率。
綜上,MNE的發生與患兒體質、遺尿家族史、家庭環境、便秘及膀胱功能障礙的因素有關,臨床應引起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