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連科
作為臨床較為常見的腰椎疾病,腰椎管狹窄發病率較高,患者在患有腰椎管狹窄后其臨床癥狀大多為跛行、下肢疼痛、腰部疼痛、下肢麻木等,嚴重影響患者的正常生活及行走功能,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質量[1,2]。臨床治療主要以傳統開放性腰椎后路椎板切開減壓及椎間融合手術為主,這一手術方式可以實現患者腰椎內部減壓的目的,更好地改善患者臨床癥狀,減輕患者疼痛[3]。但這一手術方式卻無法從根本上消除患者的腰椎問題,隨著時間的推移,患者會再次出現腰椎管狹窄癥狀,加重患者的病情,甚至威脅患者的生命。因此,經皮椎間孔鏡治療就成為了首選方法之一[4]。經皮椎間孔鏡治療效果較為明顯,與傳統開放性腰椎后路椎板切開減壓及椎間融合手術相比,經皮椎間孔鏡手術治療能夠有效避免術中對于周圍軟組織的牽拉,減少損傷,減少并發癥的發生,改善患者預后。作為一種微創手術,其切口較小,還能降低感染發生率。同時這一手術是在局部麻醉下完成,患者治療意愿更為明顯。本文主要對經皮椎間孔鏡在腰椎管狹窄治療過程中的臨床效果進行分析,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2019 年7 月~2020 年7 月收治的72 例腰椎管狹窄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36 例。納入標準:患者經臨床磁共振成像(MRI)診斷為腰椎管狹窄、經保守治療沒有達到理想效果愿意接受手術治療;患者配合度較高;患者及家屬簽署知情協議書。排除標準:具有馬尾綜合征、臟器功能障礙、存在出血傾向、合并其他腫瘤疾病、近期接受過腰椎手術的患者。對照組中男23 例,女13 例;年齡37~70 歲,平均年齡(53.51±6.53)歲。觀察組中男21 例,女15 例,年齡38~71 歲,平均年齡(54.52±6.57)歲。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經過院內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患者采取傳統開放性腰椎后路錐板切開減壓及椎間融合手術。在實際手術過程中需使患者全身麻醉,隨后保證患者呈俯臥位,借助C 臂機透視對病變區域椎體進行確定,以其為中心,從后正中入路,切開長度為10 cm。分離肌肉,將患者病變腰椎段棘突暴露出來。借助C 臂機透視確定螺釘位置及方向,隨后將椎弓根螺釘擰入,將病變腰椎段棘突、椎板及黃韌帶切除,保留關節突。擴大側隱窩及神經根管,安裝融合器,隨后沖洗切口,放置引流管。術后患者需按照實際情況服用抗生素,避免感染。
1.2.2 觀察組 患者采取經皮椎間孔鏡手術。患者采取側臥位,按照椎間盤造影結果確定手術位置。患者在表面麻醉后,將穿刺點確定在髂翼-棘突連線12 cm處,采取16G 穿刺針,在C 臂機引導下將其穿刺至椎體上關節突,從而緊貼關節突與椎間盤水平進入椎間孔。隨后沿著穿刺針將導絲置入,沿著導絲切開0.7 cm切口,將三級擴張管置入。擴張管位置確定后即可將導管拔出,借助安全骨鉆對關節突進行打磨,進而擴大椎間孔。置入規格為7.5 mm 的套管及椎間孔鏡,檢查椎管。采取髓核鉗將髓核組織摘除,采取低溫等離子射頻對椎間盤間存在的殘余髓核組織進行消融,保證纖維環開窗處皺縮成形。在沒有出血后可以將工作套管移除,結束手術。術后需對患者給予適合劑量抗生素抗感染。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臨床效果、臨床指標、并發癥發生情況及手術前后ODI 與VAS評分。①臨床效果判定標準:患者無痛感不間斷行走>5 min 或>200 m 則表示治療效果為優;患者無痛感不間斷行走3~5 min 或150~200 m 表示治療效果為良;患者無痛感行走1~2 min 或100~149 m 表示治療效果為中;患者無痛感不間斷行走<1 min 或<100 m 表示治療效果為差。總有效率=(優+良+中)/總例數×100%。②臨床指標包括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切口長度及住院時間。③采用VAS 評分對患者術前、術后24 h 的疼痛程度進行判定,滿分10 分,分值越高表示痛感越強烈。④采取ODI 評分對患者術前、術后3 個月功能障礙情況進行判定,滿分50 分,評分越高表示障礙越明顯。⑤并發癥主要包括切口感染、骨纖維增生、硬膜粘連。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4.0 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 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94.44%,高于對照組的72.22%,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n(%)]
2.2 兩組患者臨床指標比較 觀察組患者手術時間、切口長度、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臨床指標比較()

表2 兩組患者臨床指標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2.3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ODI、VAS 評分比較 術前,兩組患者ODI、VAS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術后3 個月ODI 評分、術后24 h VAS 評分均低于同期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ODI、VAS 評分比較(,分)

表3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ODI、VAS 評分比較(,分)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2.4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為5.56%,顯著低于對照組的22.22%,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n(%)]
腰椎管狹窄屬于常見外科疾病,出現這種癥狀可能有多種誘因,導致患者腰椎管容積減少,從而壓迫患者脊髓,影響患者神經致使下肢麻木,引發腰部腿部疼痛等癥狀[5]。老年患者會伴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出現腰椎退行性改變,這也在臨床上增加了腰椎管狹窄的發病率[6]。現階段,對于該病的首要治療方法就是手術治療,傳統開放性腰椎后路椎板切開減壓及椎間融合手術應用范圍較廣,能夠有效降低神經根管及側隱窩的壓力,同時無需異體骨及人工骨的輔助,能夠加速骨床與側眼窩的接觸[7]。但是這一手術方式創傷較大,會提升并發癥發生率,痊愈速度較慢。而經皮椎間孔鏡手術屬于微創手術方式,這一手術形式創傷較小,能夠減少手術過程中患者受到的損傷,同時操作視野清晰,能夠實現快速減壓[8-10]。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94.44%,高于對照組的72.22%,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手術時間(63.35±15.04)min、住院時間(5.23±1.48)d、切口長度(1.04±0.65)cm 均短于對照組的(95.64±25.85)min、(10.28±3.75)d、(8.63±2.42)cm,術中出血量(20.52±5.18)ml 少于對照組的(173.15±20.41)ml,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術后3 個月ODI 評分、術后24 h VAS 評分分別為(13.18±3.06)、(1.23±0.89)分,均低于對照組的(25.68±5.41)、(2.46±1.15)分,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為5.56%,顯著低于對照組的22.22%,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經皮椎間孔鏡手術治療對于腰椎管狹窄患者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可以提升患者術后恢復速度,減少并發癥的發生[11-13]。由于大部分腰椎管狹窄發病患者為老年人,因此患者骨骼退化較為嚴重,容易出現骨質疏松及其他的關節退行性病變。而經皮椎間孔鏡手術治療則可以將對患者的影響降到最低,在局部麻醉下完成手術,創傷較小,這也使其在臨床中得到廣泛應用[14-17]。經皮椎間孔鏡手術治療可以將傳統手術與內鏡手術相結合,降低對患者椎管的干擾[18]。此外經皮椎間孔鏡手術治療操作極為簡單,能夠進一步縮短手術時間,減少術中出血量,緩解患者術后疼痛情況。
綜上所述,經皮椎間孔鏡治療腰椎管狹窄臨床效果顯著,能夠降低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改善患者腰椎功能,值得臨床推廣應用。